社会助长和社会抑制实验
(2013-01-14 22:42:27)
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理学实验 |
个体在独自骑单车的情况下时速是每小时24英里,在旁边有人跑步伴随的情况下时速是每小时31英里,而在与他人骑单车竞赛的情况下时速是每小时32.5英里。
但是,为什么有时候他人的关注会成为我们发生失误的社会干扰呢?
社会抑制作用——团体情境使个体作业水平降低的现象称为社会抑制作用。
就简单易行的工作而言,他人的存在有助于个体效率的提高;复杂而难以掌握的工作,他人的存在会导致个体效率的降低。对此有两种学说:
第一种是优势反应强化说:优势反应是指那些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成为不假思索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习惯动作.该改理论认为,他人在场引起行为者的是一种普遍而未特定化了的驱力,由这种驱力激发的动机,将对个体的行为产生两种相反的影响作用,即对于简单的或个体已经熟练的行为,这种增强的动机将产生助长影响;但是,对过于复杂、个体还很生疏的行为,这种增强的动机只会起到妨碍作用.
第二种是注意力转移说:当心理学家发现了社会促进的两种作用结果后,心理学家们接着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是观众的什么特征增强了个体的动机呢?仅仅是观众的身体吗?还是其他什么特征呢?结果发现,有观众在场,而且观众能够知道被观察者的行为表现时,被观察者才会表现出社会促进的影响.
社会惰化——完成群体任务时,个体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
法国人瑞琼曼(Ringelman,1913)做了一个拔河比赛的实验,他要求被试分别在单独的与群体的情境下拔河,同时用仪器来测量他们的拉力。结果发现随着被试人数的增加,每个被试平均使出的力减少了。一个人拉时平均出力63公斤;三个人的群体拉时,平均出力是53.5公斤;八个人时是31公斤。这种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群体人数越多个人出力越少的现象,后来在其他人的实验中也得到证实。这些现象不仅在实验室里看到,在日常生活中也很普遍。根据有关研究和统计,在前苏联,私有土地占总农用地的1%,但产量却是农业总产量的27%;在匈牙利,农民则曾在13%的自有耕地上生产出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农产品;在中国,自1978年土地承包责任制,农作物的总产量每年递增8%,这一速度是过去26年里平均增幅的两倍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