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难忘的教育经历
(2017-05-22 17:05:23)
标签:
教育 |
分类: 博主原创 |
在本学期的期初教师培训过程中,来我校讲学的教育专家陶继新老师说了一句话:在你的学生中,一定有那么几个会讲课的,而且比你讲的要好。
受到陶老师的启发,本学期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近两个月的大胆尝试。
这两个月中,我们学习内容是高中地理(人教)选修五《自然灾害》和选修六《环境保护》,总体难度不大,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同学们已在必修一到必修三的学习过程中接触过,而且重难点比较集中、明确,所以由学生来备课、上课,我还是比较放心的。
但是,当我把我的设想在课堂上跟同学们渗透的时候,同学们的反应还是很惊讶的。
很多同学说:我们能行吗?
我用很明确的语气告诉他们:你们都能行!
紧接着,我又给同学们分析了必修五的特点,讲解了上课的几个重要的环节以及备好课上好课的技巧,还做了鼓励:你们都是文科生,你们将来就是指着这张嘴吃饭的,很多工作就是要把自己准备好的东西讲给同行、上级、客户的,你不敢张嘴不行,要挨饿!好马出在腿上,好人出在嘴上!
然后,我又根据班级里学习小组的划分情况,做了这一阶段地理学习的协作要求:每组四名成员,一名同学主讲,一名同学要准备回答同学们提出来的疑难问题,一名同学查资料,还有一名同学负责记下当堂课不能解决的问题,并负责课后解答。
这种划分,也是充分考虑到同学们的个性,在一组内,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马上进入到能“讲”的状态。
我还规定了课堂结构:十五分钟左右“讲”,十五分钟左右交流,再十五分钟左右处理练习。
为了让每一个同学都能投入进去,老师在课前抽签决定由哪一组成员来讲。
万事开头难。
第一次上课,在同学们忐忑的目光中,我抽出了上台讲课的小组,该小组主讲人羞答答地站在讲台上,几乎是自己一个人讲完了十五分钟,与同学们互动不多。在交流环节,面对同学们提出来的问题,也有些紧张,出现过几回口误。但是总体上,这一组准备得还是比较充分的,所以也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在这一组讲完课后,我又做了简短的鼓励性地评课,这让很多同学又产生了也站到讲台上试一试的想法。
就这样,经过了十多天,我发现,在熟悉了讲课的套路以后,主讲同学的新鲜感逐步消褪,准备得也不那么充分了;更重要的是,因为班里有十多组,每次被抽到的机会只有十几分之一,往往准备得很多,但是没能被抽上,经历过若干次抽签前的激动与不被抽到的沮丧以后,每一次都好像受到了打击,也不再努力准备了,所以真被抽上的时候往往惊慌失措。
然后我又对选人政策做了近一步的调整:不再抽人,按组轮换。课堂形式不拘一格,只能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同学们的参与度,就是一堂好课。
这样,因为每一学习小组提前一周就已经知道自己的课题了,所以有大量的时间进行充分的准备。各小组在课上课下都充分的发掘手中的教育资源,把教材画了写写了画,把手中的各种练习题做透,又从课外找了一大堆的资料,教案经常是写了改改了又写,几个人经常在一起忙得不亦乐乎。
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主讲的课堂开始多样化起来,一些平常不太爱说甚至是不太守纪律的同学也热情参与进来,他们为课堂注入了更多的激情与活力。
石文静同学在课堂上搞起了击鼓传花;
田庆学同学在课堂上搞起了真心话大冒险;
……
还有的同学要把时下流行的撕名牌引到课堂,并且设计了严密的方案,寓教于乐,只是由于教室空间有限不得不作罢……
这一段时间是我从教若干年中最幸福的一段时间,我用了一个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探究的兴趣,我从一名教师转换成一个学生、一个听众,每节课都静静地坐在学生的座位上,在课堂的精彩环节鼓个掌或是露出会心的微笑,这也给同学们很大的鼓舞。
在这一段时间,我也发现了班上很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