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欢欣节庆时,桂西惨恻有谁知?
台风残暴千般掠,霪雨疯狂万物欺。
滚滚洪魔摧稼穑,汹汹巨浪虐城池。
灾黎奋勇交相救,骆越生民造化奇。
灾厄中的人性之光
若欣
隆光诚先生的《七律·国庆节桂西洪灾有感》,以一首格律严谨的七律,将国庆佳节的举国欢腾与桂西洪灾的惨恻灾情并置,在强烈的反差中勾勒出灾难的残酷,更吟唱了一曲灾黎奋勇、共克时艰的生命赞歌,读来令人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诗歌开篇即以“举国欢欣节庆时,桂西惨恻有谁知?”的诘问破题,瞬间将读者拉入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境之中。一边是神州大地张灯结彩、共庆华诞的热闹图景,另一边却是桂西大地被灾难笼罩、鲜为人知的悲惨境遇。这种“乐景写哀”的手法,没有平铺直叙地描绘灾情,却以强烈的对比凸显出灾难的突发性与沉重感,让“惨恻”二字更具冲击力,也暗含着诗人对灾区百姓的深切关切。在全国欢庆的时刻,这份苦难更需要被看见、被牵挂。
颔联“台风残暴千般掠,霪雨疯狂万物欺”与颈联“滚滚洪魔摧稼穑,汹汹巨浪虐城池”,是对灾情的具体刻画,堪称全诗的“实景镜头”。诗人以“残暴”“疯狂”二词赋予台风、霪雨以狰狞的人格,又将洪水比作“洪魔”,用“摧”“虐”两个极具破坏力的动词,精准勾勒出灾难的肆虐之态:台风过境,万物遭掠;暴雨倾盆,生灵受欺;洪水滚滚,淹没庄稼;巨浪汹汹,侵袭城池。短短四句,对仗工整,意象密集,从自然力量的狂暴到生命家园的破碎,层层递进地展现了洪灾的毁灭性,字里行间满是对灾区山河破碎、民生凋敝的痛惜之情,让读者仿佛能亲眼目睹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灾难场景。
然而,诗歌并未沉溺于苦难的描绘,尾联“灾黎奋勇交相救,骆越生民造化奇”笔锋一转,从灾情的沉重转向人性的光辉,成为全诗的精神升华。“灾黎”即受灾的百姓,在“洪魔”面前,他们没有屈服,而是“奋勇交相救”。邻里相扶,军民同心,在灾难中凝聚起磅礴的求生力量。“骆越”是桂西地区古老的族群,诗人以“骆越生民”代指桂西百姓,既点明了地域文化背景,也暗含着对这片土地上先民坚韧品格的传承。正是这种传承千年的韧性,让受灾百姓在绝境中创造了“造化奇”。这里的“奇”,不是天灾的诡异,而是人定胜天的奇迹,是灾难面前人性的伟大、团结的力量。从“惨恻”到“奋勇”,从“虐城池”到“造化奇”,诗人以情感的巨大转折,让诗歌超越了单纯的灾情记录,成为一曲赞美生命韧性与人间大爱的颂歌。
读罢此诗,我更深刻地理解到,真正的诗歌从不回避苦难,而是能在苦难中挖掘出人性的光芒。隆光诚先生作为诗协会员,以古典诗词的形式记录现实灾情,既体现了传统文学“哀民生之多艰”的现实主义精神,也让这份对灾区的牵挂、对生命的敬畏有了更厚重的文化载体。在国庆这个特殊的节点,这首诗提醒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不仅在于庆典的欢腾,更在于面对灾难时,亿万同胞“交相救”的团结;民族的精神脊梁,不仅在于太平盛世的昂扬,更在于绝境之中“造化奇”的坚韧。
如今,洪灾的阴霾早已散去,但这首诗所定格的灾难记忆与人性光辉,却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让我们铭记:在这片土地上,苦难与希望始终相伴,而人性中最本真的善良与团结,永远是抵御一切灾厄的最强力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