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两种不同风格的对比
第一种:常规意义上的好教师,会循着现成的、常规的、大家都认可的讲法。课讲的符合常规意义上的好标准:精备、精讲、严谨、周密,学生可以欣赏到一堂经过精心设计、完美实施的优秀课。
第二种:经过教师自身大量的总结、积累,先是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想法呈现出来,告诉大家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想法、思路,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做出的归纳、总结。
相比较而言,第一种风格教给学生的好比是精美的成品,第二种风格教给学生的好比是半成品,其风险显然要大于前一种。然而,究竟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其标准是不言而喻的。只有培养出出色的好学生的教师才有可能称之为名师。生活中经常会见到这样两种所谓的“名师”。其一,有相当一部分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册封的“名师”其实只是“草包”一个;其二,借着学生的优秀表现装点老师的门面,正所谓“拉大旗作虎皮”。
一个理念提醒大家关注:有句话说:好老师累自己,差老师累学生。尽管如此,老师努力的方向却各有不同,有一种人的努力是为了换来老师自身的完美形象,另一种人的努力是为了帮助学生以最少的付出打下学生终身受益的发展基础,而非一时的成绩表现。
实际生活中,上述两种风格并非是对立的存在着的,很多时候很难将某人界定在这两种风格中的哪一种上面,这里将其极端化只是为了便于比较认识。很多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特清楚、特明白(于是对老师评价很高),可一到自己解题答卷时就什么也不会了(于是对自己评价极差)。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老师过多关注自身完美或学生一时表现,而少于关注学生成长需要是其主要原因。由此引出另一个不小的话题,学生的成长到底需要什么?学校教育又给了学生什么?现实情况时,多数师生在共同地追求着结果的过分完美,而忽视了过程的分析和享受。有相当多的师生家长更习惯于用眼前的暂时的眼光评价要求学生,而不是从发展的长期的目光去帮助引导学生,结果是许多老师眼里的坏孩子反而有了大出息。这是我们大家值得思考的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