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像“极客”一样穿越丹霞山

(2011-11-23 11:24:02)
标签:

极客

丹霞山

旅游

分类: 在路上

像“极客”一样穿越丹霞山


段砚叹旅行
    爱旅行,爱生活,爱穿色彩明快的棉麻衣衫假期出去转,也随手记下一点儿感叹。段砚微博http://weibo.com/duanyan2010

   

先讲一个旅游“冷知识”:像极客一样去旅行。
这是前不久,喜欢标新立异的旅游杂志提出的“新概念”。极客,是指那些理工学科狂热爱好者,源自美国俚语Geek。他们热衷于研究各种科学理论,喜欢严格地用科学指导生活,其中也包括旅行。比如,拥抱自然之时,懂得俯身观察每一块岩石、每一株植物。简言之,像极客一样去旅行,就是不人云亦云,不无病呻吟,客观地了解世界。
“在中国,自古以来,旅行就被冠以一种文学式的调性,染上浓重的感性色彩。纵观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旅行文章,大多属于‘醉翁之意不在酒’式的‘心灵鸡汤’。而这种文人式的旅行积习,到今天依然根深蒂固。”
的确,旅行这件事,现在依旧“很心灵”,尤其很多人面对名山大川时,都仿佛成了诗人或哲人,哪怕一次平庸的旅行,也被渲染得格外浪漫。那种大气磅礴,那种浅唱低吟,那种浓得化不开的情愫,是我这样的俗人永远无法抵达的境界。所以,以“登山”为主题的旅行,常常让我心生胆怯。
上周,受邀参加南方都市报举办的“全国主流媒体丹霞山笔会”,置身丹山碧水,发现带着极客眼光看自然,倒很有趣。

 

红石公园 补一堂地理课

中国多名山,可惜我不是“登山控”,爬过的山,屈指可数。
知道丹霞山,是在2005年,当时《中国国家地理》做了一期“选美中国”特辑,对“中国最美的地方”进行排行,其中“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榜单中,位于广东韶关境内的丹霞山被评为NO.1。当选理由是什么,早忘了,只是对“丹霞”这个山名,过目难忘。
何谓丹霞地貌,去丹霞山之前,我的认知,不过是google、百度来的干巴巴的文字:“丹霞地貌是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以赤壁丹山、峰林峡谷为特征的地貌形态。”
丹霞山是丹霞地貌的命名地,1928年,地质学家在粤北发现“世界上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风景最优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并因其“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而赐予美名,也有人称它为“中国红石公园”。

当然,以上两段文字,均来自道听途说。
等真正来到丹霞山,登高远眺,满目红石林立,树影婆娑,除了在心底感叹一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也无别的话可讲。

 

丹山碧水 静观自然杰作

丹霞山主要有六大景区:长老峰、阳元石、翔龙湖、锦江长廊、韶石山和巴寨。对游客开放的热门景点阳元石和长老峰,被锦江一分为二,隔为两个部分,“徒步+船游+索道”游览,也要花上一整天时间。
论自然风光、山水人文,举贤不避亲地说,丹霞山比不上咱湖北的神龙架、武当山。它的亮点在于,丹山碧水,奇石奇景。到酷似男女隐私部位的阳元山、阴元石探奇,是很多人游丹霞山的首要节目。与这两大“名石”相伴的双乳石、睡美人峰前,游人亦如织。丹霞山掌门人也毫不客气,干脆在山脚下成立了性教育基地。
不管是否牵强附会,好在,我已明白用“极客”的眼光来看这些“杰作”,它们无一不是出于自然大师的手笔,是砂岩在数千万年来随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我这样在应试教育中长大的人,补习地理知识的一个大课堂。
至于它的另一个身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我并不关心。它是不是人一生不可错过的美景?得由你自己去感受判断。
话说登山界的人,老把“因为山在那里”这句名人名言,拿来解释自己为什么要去爬山。
不喜欢爬山的我,为什么要去爬山,要去旅行?我也想套用一个旅游达人的话回答:“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好好看看它。”

 

Tips:
○交通:乘武广高铁至韶关站下车(约3小时),再换乘丹霞山专线车(约1.5小时),到达景区。或在韶关火车东站广场,乘巴士前往丹霞山。
○住宿:景区内依山而建的丹霞山庄,登山及看日出日落都很方便。想体验原住民生活,可入住山中农家客栈。登录景区官网http://www.danxiashan.org.cn能直接预订。
○美食:当下正值丹霞山蜜柚、长坝沙田柚上市季节,甘甜价廉,值得一尝。
○备忘:山上天气湿热,蚊虫较多,带上花露水、风油精很有必要。此季前往,白天着T恤就够,早晚需备薄外套或开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