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蓝田  灞源--倒沟峪-秦谷

(2008-09-21 20:10:03)
标签:

杂谈

分类: 穿越秦岭

蓝田  灞源--倒沟峪-秦谷

 

 

 

 

 

源头;

蓝田 <wbr> <wbr>灞源--倒沟峪-秦谷

灞源街道;

蓝田 <wbr> <wbr>灞源--倒沟峪-秦谷

登顶

蓝田 <wbr> <wbr>灞源--倒沟峪-秦谷

王顺山

蓝田 <wbr> <wbr>灞源--倒沟峪-秦谷

工作15年的山破底地方

蓝田 <wbr> <wbr>灞源--倒沟峪-秦谷

 

 

 

 

 

 

    清峪系灞河源头之一,灞河原名滋水,春秋时秦穆公见河水奔腾,为炫耀“霸业”更名之。灞河发源于蓝田东部,全长109公里,有四大源流,即清峪、流峪、峒峪和倒沟峪,

    灞河发源于蓝田、渭南、华县三县交界的箭峪岭南九道沟,全长109公里,流域面积2563.7平方公里,据史载,灞河原名滋水,春秋时秦穆公为了炫耀其霸业,改名为灞河。唐在此地设驿站,亲友出行多在这里折柳送行。因沿河岸遍植柳树,春天柳絮纷飞如雪,“灞柳风雪”成为长安八景之一。

     

  “灞柳风雪”作为长安八景之一被广为传颂。而灞水源头的奇山秀景恐怕亲历者不多。深秋季节,我们从灞河主要支流倒沟峪溯流而上,进行了一次寻源之旅。

灞水源于箭干岭南谷九道沟,经龙王庙西流,汇大小南石门沟、黑石沟、胡家沟、大小葫芦岔。两峰绿树四合,田畴纵横,山坡林深,近黄远黛,霜叶涂丹。正是深秋季节,落叶的柿子如火如血;熟透的晚梨,望之流涎,真令人神清气爽,留连忘返。

寻趣倒沟峪

   中国的河流大体皆朝东,唯这灞河以所向披靡的个性,冲破大山的阻隔,洋洋洒洒向西流去。陈忠实一首《青玉案》中写道:“涌出石门归无路,偏向西,倒着走……”。这个“石门”就是倒沟峪,也叫“万军回”。西汉末年,王莽追杀刘秀,刘秀逃自峪前,见前有大山阻隔,后有重兵追杀,急中生智,命大家将鞋倒穿着藏入峪中。王莽追至峪口见脚印朝外,又见巨岩壁立,难以藏身,便调师转回。此峪遂留名为“倒回峪”,也叫“万军回”。刘秀急不择路,手足并用,爬过高岭进灞源,此岭便叫“王爬岭”。上马踏过的石头叫“上马石”,上刻“光武上马之石”的字迹至今还残存。刘秀沿灞水逃到青岗坪,有一巨松形若飞龙,枝叶覆盖。刘秀见王莽再次追来,就爬上巨松睡卧于平展横铺的树枝上,又避过一次杀身之祸。在他黄袍加身之后,赐此松为“龙头松”。虽经近两千年的沧桑,古松仍虬扎盘结,苍老不衰,吸引慕名而来的游客。

浪漫的传说,给灞源增添了神秘的色彩。然勤劳的灞源人民并不沉醉于香火神明,因而寺庙道观在这美丽的山川并不兴盛,就连以此得名的灞龙庙也没有起眼的庙宇神龛,听不见朝钟暮鼓。倒是开山劈石的叮当声和抬石筑路的号子声满山遍野,硬把一个交通闭塞、地势险要的倒沟峪修成平展展的山区公路。如今车辆奔驰喇叭回鸣,多是金矿上的车辆穿梭不息。因而人们称倒沟峪为“黄金大道”。

寻芳灞源川

倒沟峪两侧悬石腾空,嶙峋陡峭,云绕山岗,松岩一色,苍茫深邃。要不是“黄金大道”的畅通,用“千山鸟飞绝”来形容并不过。只是头顶有细流飞挂,足下有河流潺潺,倒显得几分灵秀。

穿过峡谷,就到了灞源街,这里是乡政府所在地。这个川道平原有小江南之称。这是一个夜雨初晴的早晨,我们漫步在这个川道盆地。重露微寒,浓雾过后,清新明朗。挂露的丹叶,湿漉漉的,在阳光照射下,红得肥厚透亮,惹人眼醉。路旁野花馥香,芳草蔓展,逸秀的云朵与遥远的山岗若即若离。淙淙泉水,清澈甘甜。阡陌纵横,小渠贯通。青叶鲜嫩欲滴,甘兰叶上滚动着玉润的露珠,折光四射,五彩斑斓。上山的人们吼着有腔无调的山歌,粗犷的嗓音在沟壑回荡。偶尔从草丛中飞出一只山雉,当你惊魂稍静循迹望去,它却又在崖畔展示瑰丽。山坡的羊群如云朵滚动,平川背着蒌子的妇女在田间劳作。这个充满生机的山川平原,正是人们生息的“金盆盆”。

寻觅灞水源

    带着追寻灞河盛誉的初衷,驱车溯源,沿着堤岸,驶入灞河源地蓝田县灞源乡,顺着崎岖的山道行了70多公里,来到了灞源乡青坪村,我们出灞源街,溯源前行,非要走个山穷水尽不可据当地村民讲,到达灞河源头三地县交界的箭峪岭南九道沟还有10余公里的山路,因车辆无法通行,由青坪村山口徒步走进通向九道沟山间小道,群峰叠嶂的九道沟山谷,满山萌绿,遍山的松柏郁郁葱葱,山涧鸟鸣啾啾,沟道中潺潺溪水流入时缓时急的河道中。伴着冷飕飕的山风,循流继续在山谷攀行了5公里,我们找到灞河源头了……”抬眼望去,一道银白色的一绺山泉从石缝间飞奔而出,顺着石棱垂落沟底,形成一汪清澈的潭水。潭里飞溅的水花,使人跋涉山路的疲劳顿消,我们个个迫不及待跑到潭边捧起泉水饮了起来,凉丝丝的泉水清甜可口。“灞河就发源于这个清潭“青坪村一位老农津津乐道,这个潭水谓之“龙潭”,相传一条神龙腾飞秦岭山脉时,突然冲下九道沟,在山谷盘卧,形成龙潭;后潭水不停溢涨、顺谷奔流百余公里形成灞河。如今龙潭水源远流长既是灞河源地,也是山民们世世代代饮用的天然“圣水”。灞水的源头是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处——箭干岭,可谓秦岭之巅。山区的路都是沿着水走,先有水,再成沟,沿沟踏出路。山是天设地造的,路是脚板踏出来的。我们始终沿着水走。小溪缠前绕后,絮絮叨叨数说着什么。桦林似乎在哗哗啦啦讥笑我们走山路时的狼狈相。我们时而钻进深谷大沟,时而置身于粗犷的岩层之中,时而涉入空灵飘逸的峰峦之巅。大自然神工鬼斧之造化,更鼓舞了我们攀援的激情。平日听说这里有金钱豹、黑熊、山猪等,进沟时还心怀惴惴,但是走路、看水、登山时又都一切皆忘了。山越走越低,水越走越小,顶峰就在眼前。我们手脚并用,一鼓作气爬上山顶。爬上分水岭,找到灞水源泉。我们站在山头,看群峰似万马奔腾,觉得它们一齐向足下涌来。奇妙的是无论山多险峻,都有山路环绕。白色的小路成了大山脉络,山涧溪流是山的血液。山的重叠,沟的交汇,小溪联织网络,山泉叮咚作响,峭壁细流飞挂,怕都是灞水之源了。山、水、林、田,生命资源。自然孕育了人类,人们改造了自然。余秋雨先生说:“人类和自然是一对难舍难分,又天天抗衡的生死冤家。自然界曾给人类带来最初的生机和最大的灾难,人类则常常回报给自然界以愤恨的诅咒和改造的决心”。不是么,你看那荒僻山沟里寥落的人家,人们照样治河垒堤,开山造田,既接受大自然的给予,又遭遇大自然的惩罚。他们弯腰上山,背负柴捆,生活得很开心,很自得。

明亮的溪水在山涧奔流。忽进谷底,忽穿乱石,时隐时现。在阳光下,白沙中闪着烁烁的沙金,河畔有淘金的人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