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上次一样,坐车到区政府下车,走200米,过十字再走200米,就到了路东的长安客运站,做到南五台的公交车,到曹村下车,向南步行10分钟,就看到路东的7171所(航天电子16所),开始计时:9点13分,沿着水泥路慢跑,6分钟过王庄村,5分种过气象站,气象站将路挡严了,只能沿着围墙,顺着河边爬过去,算是进了天子峪,峪口第一家,有户人家故孤零零待在那里。
天子峪在长安滦镇管辖范围内,传说唐朝时曾经有位太子是在这里降生因而得名。千古福地,古寺德馨,老树生花。峪小天阔,山灵水动,精气神嘉。漫步山野,造访古庙,问寒农家,应该是个不错的登山,休闲去处。
峪口有百塔寺,为佛教三阶宗之祖庭,约建于西晋,盛于隋唐。惜古寺毁于清末战乱,仅留有古银杏一棵,此树既象是一棵树分为两叉,又好象是两棵树长的合在了一起;树龄1500多年号称为“中国第二银杏”,树高30余米,树冠100余平方米,六七人不能合围。古银杏千年之龄,阅历沧桑,依旧枝繁叶茂,有人说:初夏之时登临古寺,以览古树雄姿,满树黄叶溢出阵阵清香,枝头银杏果依稀可寻,古寺古树在朝阳下,相应成趣,令人赞叹。不过也有人说:此树并不结果。银杏树是分雌雄的,如果附近只有一棵树,则无论雌雄,都结不了果。到底怎么样?我肯定还要来探个究竟。另有晋王羲之草书《心经》碑,今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背起行囊,沿着崎岖的山腰小路,顺着河谷蜿蜒前行。路旁是潺潺流淌的水,水流跳涧越沟,钻过石滩,仍一路欢歌。一会是小瀑布,一会是小水潭,小溪流依然唱着歌儿,跳下山岗,走出大山,奔向大河。
我们走到河的右侧,向上攀登,走过石滩来到河道的左边拾山而上,一头大汗跑到山梁上,看到左边不远的大道交叉过来,再跑一段,来到了有20多户人家的西岭村,看到寺门、大殿,庙旗在风中摇曳,佛前的烛光还在不停的闪烁。看到2个游人出来,想进时,看看自己的衣服,就不进了;这里显得很清静,是佛家清净之地不与世俗繁华接轨呢,还是寺内缺少香火,成为了神职人员的无奈,外面是打场的农家人,用时54分钟。
至相寺,又名国清寺,是我国佛教华严宗的发祥地。地势雄巍,形状如龟,其大顷许,缓平而下;下有百泉汇流。寺院处于龟背之上,坐西向东,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后依突起之龙背,前对挺立之驼峰;左倚龙首,右临伏虎。负阴抱阳,瑞气葱葱。远望东方之群山,层峦叠嶂;向北俯视秦川之沃野,历历在目。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曾多次诣寺敬香(距寺四公里之山顶有避暑离宫“唐王寨”)。寺内有遗碑铭曰:“终南正脉,结在其中。”故知此寺不仅是佛教著名古刹。
转过山头,来到一颗颗树枝盘旋扭曲的杏树下,白色的山石,苍绿的树木,蔚蓝的天幕,成为它的背景,叶子、杏果子早已落尽,杏树则成了农家聚笑的剪影。老许不由停下步子,下到农田开始了夏收的收割,不一会就是一袋子,农家老婆拿着家里的果实,硬塞个大家吃吃果味自己的嘴也不停。一会吃了10多个,看到左手不远处有些房屋,不知道是“唐王寨”的方位(后来查资料才知道),一味惦记着穿越,没去成,较为遗憾。从天子峪小学围墙,背阳的山坡上有个小路上去,不一会看到有的地方是大路,就穿着小路不一回就到了山梁3、4户农家,再往上走,不远就是山顶,又是个农村,大概10多户人家,有个地方在打麦场,过了这里,右手还有个小路,左边的是大路,这时也能看到了抱龙峪的水泥路;顺着东面山坡留了下来,路也极其好走;看到对面山,有的地方呈褐色,那是裸露的大山石,照到阳光的地方成黄褐色,没有照到阳光的地方则是深黑色,弯弯曲曲的山梁成了明显的分界线,更多的山坡则是斑驳的色彩,白黄绿灰黑,色彩纷呈,树木傲立在山野中。山崖上,灰白的山石,,深绿的树木,相互交映,有明有暗。远处有一座山峰呈五座笔架形,不妨就是上次走过的五道梁峰,还有休息时看到的大居石,大自然不但造就了这笔架,还用它的神奇妙笔勾画了美丽的山川景色。有的山峰像斗笠,静静的放在那里;有的则怪石林立,似在守卫着大山,在最高处站岗放哨;下面的山坡里,住着十几户人家,周围是开垦的农田,左边是一个馒头状的大土包,上面是层层的梯田,和散落居住的农家,绿的农田,弯弯的黄色小道,黑绿色的树木,黄土房子红屋顶,几处田间。
顺路大路,沿着山梁向下走,发现这里有个大路、有个小路,我们走了小路,每隔一段就会遇到几处农田和人家,下边的农舍里还可以看到炊烟,上边的农舍里,早已人去房空,有的已经倒塌,还有几处只剩下一座座房基,还可以想见昔日山间缭绕的炊烟,这些院落,也是一景,回头一看刚才走过的路,看到第一个右手小路也能下山。
下几个坡,拐几个弯,下了沟口发下左手还有一例通向几间房屋,就踏进抱龙峪总用时1小30分,抱龙峪在长安子午镇境内,传说因唐朝太子从此峪抱回长安而得名。抱龙瀑离山口15里,其山石都具龙虎之势,有傲视苍天的,呲牙咧嘴的,挤在一起凑热闹的;有的似鱼头,有的像龙脊,有的像乌龟,有的龙虎并驾齐驱。山谷里的小河无尽的流淌着,有龙毕有水,这很正常。跳下悬崖,绕过石滩,一路欢歌,奔腾向前。湍急时泛起白色的浪花,吼声也似乎加大了,惟恐别人没注意到山石都具龙虎之势,有傲视苍天的,呲牙咧嘴的,挤在一起凑热闹的;有的似鱼头,有的像龙脊,有的像乌龟,有的龙虎并驾齐驱。山谷里的小河无尽的流淌着,有龙毕有水,这很正常。跳下悬崖,绕过石滩,一路欢歌,奔腾向前。湍急时泛起白色的浪花,吼声也似乎加大了。
抱龙峪里是不算窄的水泥路,从下山处回头看到路下面不到1公里远的发射台,先过核桃圆、过了抱龙峪村、西岔口,这时虽说水泥路变成了土路,但依然宽阔,三轮农用车可以通过,听说有个瀑布挺好的,2人不由加快了步伐。
顺着小溪再往上走,道路突然变小,坡度也更陡了,狭窄崎岖,高低不平,这才是上山走的路啊,没有这样的路就不能算爬山。。
路上没有几个人,偶尔有山鸟清脆的鸣唱,山泉淙淙的流淌。左边的山腰里有几孔废弃的石头窑洞,很显然,以前是有人住的。转过一个弯,前边又有几孔石窑洞,这可是有人居住的,主人正在窑前做事。上边还飘着一面龙旗,我的心一下子放下来了。跑了8公里,往正前方望去,一股山泉从两山之间垂挂而下,有六七层楼房那么高,我好高兴,看来今天不虚此行,担惊受怕也值了。却差一点望而却步,与美景失之交臂。这时我忽然醒悟了过来,瀑布怎么会在地势平缓的地方出现?它永远与高山悬崖为伴,从来不与山川平地为伍;在奇幻处展露风采,在平常地收敛光芒。
不远处,再往上就看到大石上一股泉水从上而下,飞漱期间,落差有一房檐多高,发出哗哗的响声,下面还有一个小小的水潭。走到瀑布的头顶上看,一股激流从大石头上直喷射出去,不与巨石依傍,形成悬于空中的瀑布。瀑布上游的树枝上,与瀑布相映成趣。这莫非就是我要找寻的抱龙瀑吗?称其为“悬泉”更确切,瀑布的上方石头是一个光滑的斜面,水均匀的平铺在上面,像白纱向下无尽的展开,而下半截山石,则凹凸不平,像梳子一般把水流梳理成一丝丝,一缕缕。走到瀑布下,竞像是看大雨天房檐上的滴漏一般。山崖到这里突然向后一收缩,把山泉闪在了半空中,只好像雨帘挂在山前,还是十足的珠帘呢,瀑布下没有形成潭,水柱打在石头地面上,溅起老高,中心地带是水,走到瀑布后面,水雾飘散,像春天的毛毛细雨,悄悄洒在你的脸上和身上。透过瀑布看对面,就像在珠帘里边看屋外,显得朦胧而美丽。这时的瀑布,则是一幅竖白条纹的大布。自然的造化,用它的鬼斧神工,创造出了独特的山石造型,和优美的神韵。这里是以冰瀑而闻名的,可现在还不到很冷的时候,水还没有大量的凝结,冰瀑自然也就没有形成。倒不失望,懊悔,因为冰瀑是把无数美好的瞬间,叠加在了一起,变成一座凝固的失去了灵动色彩的定格。如果要在这两种瞬间与永恒中选择,我宁肯选择前者,因为那是鲜活的,在我的眼里、心里,这“瞬间”就是“永恒”。不由自主下了水柱下面,感受冰凉的水分,用瓶子接着天水。
下山一路上看着傍边的山石,下土路不远,右手有条路到天子峪,左手有条路可到西寺,以后有机会再来这里看看,来到水泥路,上了左手的山路开始了五台沟的穿越。不大工夫也没多大力气就来到山顶有几户人家,再抬头一看又是个山梁,顺着腰梁处有路可走,到了个院子,有2户人家问路,顺着右手的路,上山梁,再过了几个山腰,无人很原始的茂密的深林,在无人的区域穿梭,真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晴空下,竟有些毛骨悚然呢,心里已经在打退堂鼓了,一个人真不敢走。看不到方向的路标,按自己认为的方向认可总是模糊的,发现看山是个高大的山,其实他的腰处部位,也许是好多个小山头之颠在它的下面,远看是一山,到了近处路是盘缠的过了一又一个山头,来到一处山梁左右2个路,不知走哪里,看山势走右边的,不一会老许说道,咱又走回到了抱龙峪发射台,看来迷路了,路没走对,
下了山,看到西安的那2个60来岁的游客开着车下山看到我们车停了,在等我们,搭顺车下山,他们的上山速度我们跑步(或许后面没劲了)都是赶不上的,坐车回到西安城
用了5小时24分,跑步15公里,合计30公里的路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