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调和人际关系的典型—— 谈《西游记》中的沙僧形象

(2011-07-06 15:50:39)
标签:

沙和尚

惠来

宋体

《西游记》

猪八戒

文化

分类: 他山之玉

 

http://s8/middle/4bec970dga762673d4117&690谈《西游记》中的沙僧形象" TITLE="【转载】调和人际关系的典型—— 谈《西游记》中的沙僧形象" />
文启宇

                                      

                                             

提起《西游记》,人们首先想到的当然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和充满戏剧色彩的猪八戒。接着呢,可能是取经队伍的首领唐三藏,也可能是一心要吃唐僧肉,与取经人争争斗斗的妖魔,诸如白骨精、黄袍怪、铁扇公主……,而唐僧的小徒弟沙悟净则很容易被人忽略。尽管沙和尚的知名度也很高,那是因为他所依存的那个取经集体名声显赫,他个人却并不引人注目。他不像孙悟空那样有超人的本领、活泼的个性、诙谐的情趣;也不像猪八戒那样虽有憨头呆脑、好色贪利、搬嘴弄舌的毛病,却能时常演出一幕幕滑稽剧,令人捧腹。他平庸无奇、罕言寡语、缺少情趣,难于发挥谐谑效应,产生娱乐功能,作为一个艺术形象,他自然很难受到读者的青睐,就连与他朝夕相处,同生死共患难的师父对他也漠然视之。唐僧向唐太宗介绍他的三个徒弟,说到孙行者,赞他“甚亏此徒保护”;说到猪八戒,夸奖他“一路挑担有力,涉水有功”;说到沙和尚,不过是“秉教沙门”而已。就是白龙马,也还肯定“幸他登山越岭、跋涉崎岖”。(第一百回)在师父眼里,唯独沙僧没有功劳,甚至连苦劳也不曾有过。

沙和尚果真没有什么功劳和苦劳吗?非也。师父对三徒弟的不公正和他对大徒弟的不公正一样,是这个“高僧”昏庸、偏狭的表现。沙僧平时甘居配角不“抢戏”,完成取经大业后漠视名利不争功,正是这个老实人的可贵之处。为了不让老实人吃亏,有必要为他“评功摆好”。

沙和尚和书中别的人物一样,也是一个有血有肉具有深刻意义的典型人物。他出战不多,说话也少,那是因为生活中本来就有好让不争、沉默寡言的人。“必有是实,乃有是文”。 ① 据吴承恩《先府宾幕志铭》记载,他父亲就是一个朴诚的人而被邻里认为“痴”。他童年时曾因别人说他是“痴人家儿”而“恚啼不食饮。”考察一下沙僧这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西游记》这部名著中典型的丰富多样性。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全面地理解作者的世界观。本文不打算全面评价沙和尚,只想着重探讨一下他在调整人际关系方面的“中和”作用,肯定他在维护团结方面的功劳。

 

                                               

沙悟净是皈依佛门的教徒,在他身上却更多地具有儒家的思想特征。孺学讲究人伦道德的规范,作者总是把沙僧的言行纳入这个规范之内。

文学不能摆脱社会现实而孤立存在,《西游记》讲的是神话故事,实则是社会生活的间接反映。作为社会成员的作者,也必然受到传统文化及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自唐代以来至《西游记》定型的明代中叶,儒学始终占统治地位,在《西游记》成书的数百年中,无数佚名作者及最后定稿者无不生活在儒学这个强大的“磁场”之中,幼年即好奇闻的吴承恩也曾按“学而优则仕”的路子向前迈进,也曾为自己没有捞到半个举人、进士,“使予父奄然没于布衣”而痛呼:“天乎!痛何言哉!”②尽管他“累困场屋”,“泥途困穷”,尽管他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对社会的黑暗面给予辛辣的讽刺,但它毕竟还是儒家的诤臣。儒家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和国民性格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也给吴承恩深刻的影响,并在他的作品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西游记》写的是出世的题材,表现的却是入世的思想。“本佛家酒杯,浇自家塊垒”。③作家将封建社会的弊端移植于道教的神灵世界,将世俗特征注入妖魔的洞穴,也将儒家的理想注入他所歌颂的人物。朴实仁厚的唐僧是实质的迂腐儒生。离经叛道味颇浓的孙悟空也具有儒家“大贤大忠”的色彩。谦恭谨慎、端方质朴、刚毅木讷的沙悟净则表现儒家重“修身”“尚中和”的突出特点。

 

                                                

法家用强,道家用弱,儒家则用中。“尚中和”是儒家学说的基本内容。这种思想特征在沙和尚身上有特别突出的表现。

沙僧在取经队伍中主要承担侍卫官和后勤部的工作。他长年累月地整顿早膳、刷鞄马匹、打水、挑担、牵马、扛树……每有敌情,他往往是服从大师兄的安排,看守行李、护卫师父。他深知这是身负平妖重任的大师兄难以顾及的,也是懒惰而粗心的二师兄难于尽心的,便任劳任怨,尽心尽力地承担起这些琐碎而平凡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沙和尚并非不能打仗,论本领,他和猪八戒是“铜盆逢鉄帚,玉磐对金钟”。(二十二回)他二人在流沙河斗了两天,八戒“就把吃奶的力气使尽了,是绷得个平手”。就连几乎无往不胜的孙悟空也奈何他不得,还是去请菩萨派了岸惠来才收伏了他。(二十二回)小妖评沙、猪的本领说:“也差不多”。(八十五回)就连他二人使用的兵器也不相上下,同为五千零四十八斤。降妖杖“或长或短称吾心,要细要粗凭意态”,颇有“准金箍棒”的意味,比九齿耙还胜一筹。沙和尚打仗的确不如二位师兄多,即使参战也常常只是“帮攻”。但每战他都不失为猛将,即使打败了,被捉被困也绝不投降,从不气馁。若遇水战,他还会上升为主角,他曾主动叫孙悟空看守行李,自己下水去救师父。(四十三回)沙和尚表面看起来平庸,骨子里却自有英雄气概。难得的是他能藏起英雄本色,安于日常事务。他的做小伏低使师父忽略他,读者也看不起他,然而他所具有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修养,却是圣贤才能达到的,孔子认为只有他自己和颜渊能做得到。④沙和尚能达到这个高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这种品德修养在取经队伍中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试想如果沙和尚也是一个争强好胜的英雄或使奸耍滑的懒汉,在孙悟空和猪八戒的时时扯皮之外,不是又要添出许多麻烦来么?

沙僧的本领和猪八戒相当,德识又在八戒之上,他却甘于下游像个三弟的样子。但是他又常常表现出兄长的风度,经常居中调停。他识见不凡、处事公允、说话得体,让师父和两个师兄都听得进他的意见,加强了取经集体的内部团结。

师徒四人于和谐中时有不睦,甚至也有过“师徒都面时背非”的情况。(五十六回)对于取经途中遇到的妖魔,他们是一个战斗集体,在团队内部则不时有矛盾摩擦。八戒常在师父面前“唆嘴”,悟空也爱捉弄老猪,“耳软心活”的师父偏又爱护短,猴子有时也失之急躁……如果这个团体内部没有能够调和矛盾的因素去维系团结,它的前途便不堪设想。表面木讷、内心敏慧的沙和尚可以说是这个团体中调整人际关系的模范,在减少内耗上有别人不可代替的作用。

沙僧一贯支持大师兄,又尽量不与二师兄摩擦,并且经常调解两个师兄的矛盾。他曾多次劝解两个师兄“莫斗口”(五十四回),(莫争讲)(五十六回)他劝八戒少是非,多苦干,“不要惹大哥热擦”。(四十三回)

在通天河水下百十里处,八戒故意把行者一掼,还要沙僧“莫管他死活”,沙僧却坚持:“不好,还得他来……若无他来,我不与你去”。

孙悟空要八戒和沙僧抱黄袍怪的孩子去宝象城“激那怪来”,猪八戒不肯,埋怨大师兄“你但干事,就左我们。”沙僧认为“大哥说得有理”,邀八戒同往,八戒才和沙僧一起依计而行。(三十一回)

猪八戒对取经失去信心,沙僧要他:“莫胡来!跟着大哥走。”(八十回)

孙、猪的矛盾一直贯穿在整个取经途中,用猪八戒的话说是“但与老猪走,便要作践人”。一直到灵山圣地前的凌云渡口,两人还闹得不可开交。悟空硬要拉八戒过独木桥,八戒卧倒在地不肯走。“他两个在那桥边,滚滚爬爬,拉拉扯扯的耍斗”,也是“沙僧走去劝解,才撒脱了手。(九十八回)

他们的互相捉弄虽常带开玩笑的性质,有时矛盾也很尖锐。猪八戒恼恨行者,撺唆师父念紧箍儿咒,甚至到了“把这猴子的脑浆勒出来,方趁我心”的地步。(三十八回)如果没有人从中调解,假闹随时可以演成真仇。二请美猴王时,唐僧就不要猪八戒去,指出:“那猢狲与你不和,你又说话粗鲁,或一言两语之间,有些差池,他就要打你。着悟净去吧”。(五十七回)可见孙、猪之间的紧张关系确实会影响取经大业,非得有个“第三者”不可。

沙僧不仅调和两个师兄之间的关系,有时还调和师父和大师兄之间的矛盾。

唐僧被黄袍怪施妖术变成老虎,八戒求悟空救师父,反被悟空抢白了一顿。沙僧几句话一说,行者便挽起沙僧,叫“取水来”,替师父退了妖术,解了虎气。又是沙僧“把那请行者,降妖精,救公主,解虎气,并回朝上项,备陈了一遍”,使师徒二人释去前嫌。(三十一回)

唐僧不识红孩儿的变化,反怪孙悟空虚多实少“哏哏的,要念紧箍咒儿”,也是幸得沙僧苦劝才罢。(四十四回)

沙僧一贯维护大师兄的威信,服从大师兄的指挥,但也能指出大师兄的缺点,帮助他改正错误。

孙悟空因假扮牛魔王占了红孩儿的上风而沾沾自喜,笑个不停。沙僧批评他不该“图这般小便宜”,“置下仇了,恐他害我师父”。(四十二回)

沙僧对于妖精的拷打、折磨,从来是坚强不屈的,对伙伴则是委曲求全,有时也能以柔克刚,帮助大师兄克服急躁的毛病。孙悟空在与妖精斗得心焦性躁时,曾经“不管好歹”捞起棍来向两个师弟“一片乱打”。幸而沙僧“软款温柔”,先用话激行者,再用“宁学管鲍分金,休学孙庞斗智”之类的道理去说服行者,终于使大师兄“回心”,避免了一场内乱。(八十一回)

《易经》中有这样一段爻辞:“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易·谦·初六》)

这段话的意思是:具有谦逊品德的君子,与人同行共事,能谦和待人就能与人合作,共涉危艰,终于登上彼岸。沙僧正是这种善于与人共事的谦谦君子。

                                               

沙僧平时常随大流,但他并不是一味不讲原则的和事佬。在关系到取经大业成败的大是大非面前,他总是十分清楚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他曾提出与孙行者相反的意见,得到八戒的赞同,使行者依言。(九十一回)他在认定了那“泼猴”“犯十恶造反”时(受假猴王蒙骗),一反平时的温良恭让,“挚降妖杖望行者劈脸便打”。(五十七回)当孙悟空心灰意冷提出散伙,猪八戒热烈拥护时,正是这个平时不多话的小兄弟断然否定了两个师兄的提案。(四十回)妖怪吊打悟空,“八戒、唐僧、王子见了,一个个毛骨悚然”,唯有沙和尚挺身而出:“我替他打百十下吧”。(九十回)表现了难得的义骨侠肠。

沙僧明哲,这是他思想深沉的表现。明哲并不一定非和保身连在一起不可。沙悟净不是八面玲珑、四方讨好的“乡愿”之流的人物。他对师父、师兄是服从而不是盲从。他是“和而不同”的君子,不是“同而不和”的小人。⑤

沙僧默默地承受了师父和世人的冷淡,也享受了来自兄长的温馨。他与大师兄之间自有“兄友弟恭”的怡怡浓情。在取经队伍中,悟空最信任的是沙僧。美猴王被逐时,吩咐沙僧:“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言语……”

(二十七回)去“五谷轮回之所”丢圣象,背死尸这些无关紧要的脏活,悟空总是差遣八戒。至于看守行李、保卫师父这些事,悟空总是信托沙僧。偷到人参果,悟空立即想到“也莫背了沙僧。”(二十四回)去三清观享受供果也是先喊沙僧。(四十五回)解缚,必先解沙僧,后解八戒。(九十回)要打要罚,必对八戒,放过沙僧。(七十六回)

如来授职时对沙僧的评价明显地高于猪八戒。他对猪八戒的评价和授职是:“……喜归大教,入吾沙门,保圣僧在路,却又有顽心,色情未泯、因汝挑担有功,加升汝职正果,做净坛使者。”对沙和尚的评价和授职是:“……幸归吾教,诚敬迦持,保护圣僧有功,加升大职正果,为金身罗汉。”佛主到底比唐僧圣明。

孙悟空和如来佛臧否人物的态度里,显然包含着作者的态度。在谦恭勤勉、刚柔兼济的沙悟净身上,无疑寄托着作者的儒家道德理想。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说文》释“仁”字为“亲也,从人二”。段玉裁注云:“仁者人也……人耦,犹言尔我亲密之辞,独则无偶,偶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是社会成员中关系协调的保证,也是构成社会秩序稳定的基本条件。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加强自我修养,人与人的关系才能融洽。“礼之用,和为贵。”⑥儒家主张事物矛盾的中和、统一,要求保持内部的稳定平衡,避免冲突激化,有其合理的积极作用。方正质朴、纳言敏行的沙僧以“诚信”、“恭宽”维护了团队内部的团结,实在是功莫大焉,何过之有?

将《西游记》中的其他人物隐去,沙僧可以显露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当他融入团队中时则毫不起眼。正如中药里的甘草,通常不作主药,却又在经方中频频使用。甘草历来为医药家所推崇。在已知的我国最早的药物专书《神农本草经》中,甘草被列为上品。梁代陶宏景谓“此药最为众药之王,经方中少有不用者”,“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甘草性平味甘,有补脾润肺之功效,而经方中常用甘草的重要原因则是能“安和草石”,即“调和诸药”。沙僧能打仗、能任劳。但他最主要的功劳是能调和团队内部的人际关系,成为团队内部的粘合剂,其作用类似于甘草。五音不和,乐必刺耳;五味不和,食必难咽;没有甘草的调和作用,中药里的相克成分就难于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一个团队内部争斗不已,内耗不休,就难于奋斗到底,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这个角度来看,沙僧这个人物的现实意义不能忽略。

注:

①    陆游《上辛给事书》

②    吴承恩《先府宾墓志铭》

③    张承建《论西游记的宗教思想》

④    《论语·述而》

⑤    《论语·子路》

⑥    《论语·学而》

原载《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二期

 


   
http://s16/middle/4bec970dga7626a326fef&690谈《西游记》中的沙僧形象" TITLE="【转载】调和人际关系的典型—— 谈《西游记》中的沙僧形象" />

http://s12/middle/4bec970dga7626a41bf3b&690谈《西游记》中的沙僧形象" TITLE="【转载】调和人际关系的典型—— 谈《西游记》中的沙僧形象" />

         【特别注释】作者文启宇女士,系我的大学同班同学,是我们班德高望重的学姐。

退休前任贵州凯里学院中文系教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