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评课稿

(2014-07-08 09:29:39)
标签:

小学课题研究

分类: 研讨活动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评课稿

众所周知,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的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倒推、替换、假设等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今天这部分内容又是放在我们黄桥实小“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导学式课堂教学示范、引领活动中教学,张晓娟老师的课堂颠覆了我们的传统理念,给我们展示了一种自主的课堂结构、全新的课堂节奏、成熟的课堂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和尝试。

一、目标驱动,感知转化

《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

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这一理念,张老师在课始精心设计了“巧测容积”这一有效情境,并追问:“在这个故事中,爱迪生让阿普顿用什么方法测量出了灯泡的容积?爱迪生把什么转化成什么?”这几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直指转化的实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转化”的策略。

二、自主探究,理解转化

沈重予老师说过:“策略”作为解决问题的计策和谋略,与“方法”有区别,也有联系。张老师引出新课题之后,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因此教师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组织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体验活动:看一看、数一数、剪一剪、拼一拼,借助集体的智慧很轻松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有:1、数方格。2、剪剪拼拼。3、平移、旋转。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你们比较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使学生感悟到:在这一类题目的处理中,关键是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同时也优化了方法。最后,张老师紧扣转化的本质,提问:“在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不变?你们为什么要这样转化?”让学生体会等量代换中变与不变的思想,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活动中一步步深入,策略在体验中一步步形成。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合作交流的方法、经验无不让我们感受到张老师平时教学基本功的扎实,和对学生自学方法的到位指导和引领。

    三、梳理旧知,升华转化

策略,作为使用者个性化的选择和运用,只有在主体感悟其好处时,才会萌生掌握并运用的倾向。张老师在例题之后,引导学生围绕预习作业三: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在四人小组里交流回顾。学生从求图形的面积时的转化,到计算中的转化,数与形的转化等方面进行分类梳理,为学生更好地感悟转化的策略提供了更多的感性经验,逐步升华了学生对转化策略的深层理解,促进学生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

三、分层练习,运用策略。

这个环节,为了让学生在思想上从策略的高度主动运用转化的策略,张老师设计了图形转化、数形转化、实际问题转化等层次的练习。由于学生已经对转化的策略有了较深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练习中,张老师也基本是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练习。通过计算、图形、阴影、比赛等一系列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在运用转化策略的同时,感受到了转化策略的美妙。

以前,曾多次听过特级教师为我们上“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展示课,觉得离我很遥远,感叹没有他那么多资质优异的孩子来支撑课堂,今天,聆听了先行者张老师的自学课,使我受益匪浅。记得特级教师闫勤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今天,张老师时而是组织者,时而是参与者,时而是合作者,更是一位睿智的策略家,当学生走上讲台时,她就学会了退。在退的同时还在等,等待孩子自己以师者的身份自主、自觉、自信地完成了数学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