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全球化研究前沿论坛——全球治理倡议与全球化的未来”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康震在致辞中指出,在全球化遭遇贸易保护主义和地区冲突严重冲击的背景下,全球治理倡议是国际社会化解风险、应对挑战、恢复秩序和实现善治的重要指南。这一倡议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共同构成中国推动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宏大愿景、系统方案和可行道路,是“人类向何处去”的“中国答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在致辞中提出,当前全球处于深刻变革期,全球秩序面临不平等加剧、规则碎片化等挑战,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具有重大意义。全球治理必须以共同的价值观和相互理解为起点,打造一种服务于人类、尊重多样性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化。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吴志成在致辞中强调全球化是历史潮流,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加深的共同体。近些年来,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趋势凸显,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率先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必将激发全球治理正向力量。中国学者应当肩负学术责任,推动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全球化研究》集刊应继续坚持正确办刊方向,因应学科学术发展和战略实践需要,推动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薛晓源主持了大会开幕式。
主旨演讲第一场由南开大学全球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全球化研究》副主编刘兴华主持。
吴志成的主旨演讲深刻剖析了四大全球倡议的内在逻辑,认为四大全球倡议从发展、安全、文明、治理四个维度,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厦的“四大支柱”。全球安全倡议是基本前提,全球发展倡议是力量基础,全球文明倡议是价值支撑,全球治理倡议是根本关键。四大全球倡议各有侧重、相互支撑、彼此促进,构成目标一致、功能互补、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服从和服务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目标。
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丨京师书院、哲学学院驻院学者Bruno
Pinchard在关于全球人本主义的演讲中提出,当今全球化面临人本主义挑战,全球化沟通和团结遭遇困境。应推动落实人本主义承诺,使全球化的进程如人们所愿。
吉林大学东北亚地缘政治经济研究所所长刘雪莲阐述了全球治理的议题性转型,包括全球南方崛起、后西方转型、大国责任和区域转向,并提出全球化韧性建设、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等值得进一步探索的研究方向。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郭忠华解析了民族国家与全球化的关系,提出全球化并非独立存在,而是民族国家建构的外部展开。二者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存在“建构—调整”的动态关联。当前逆全球化并不代表全球化走向终结,其本质是民族国家再建构。
主旨演讲第二场由《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社原社长周文升主持。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郑宇分析了新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治理,概括了国际冲突全球升级、新冷战、新全球化三大国际态势,探讨了新全球化与四大全球倡议的关系等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贞晔从治理和全球治理的概念入手,梳理了全球治理概念扩散中的三次漂移与治理范式转型,分析了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以来全球治理遭遇的挑战,认为全球治理倡议对全球治理变革、完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教授杨赛霓讲述了全球减灾中的中国故事,介绍了六大中国减灾实践和中国在全球减灾治理中的重要贡献,提出治理经验应基于科学证据,达到可复制、可规模化、可议程化的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石在题为《中西方和平理论比较》的发言中,从历史角度分析了中西方和平理论的共性与差异,比较了中西政治思想中的和平图景。
本次学术研讨会共设置四个主题论坛,分别为:
主题论坛一:聚焦“全球治理倡议与全球变革”,重点探讨全球治理倡议、全球南方国家角色以及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等议题。
主题论坛二:围绕“全球化与全球治理实践”,集中讨论全球治理机构的作用与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
主题论坛三:以“数字全球化时代的全球治理”为主题,深入研讨人工智能治理、数据治理、数字货币及应对单边制裁等议题。
主题论坛四:关注“全球正义与全球治理”,从政治哲学视角对全球正义问题展开探讨。
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丨京师书院副院长肖铠在会上宣读了本次“全球化研究前沿”征文活动优秀论文名单,吴志成和薛晓源为获奖者颁奖。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丨京师书院、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全球化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