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环境学院教授夏星辉和副教授刘少达团队在NatureSustainability发文揭示全球城市河流污染与温室
(2024-05-31 06:47:14)| 分类: 学府春秋(转帖) |
北师大环境学院教授夏星辉和副教授刘少达团队在Nature Sustainability发文揭示全球城市河流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复合效应
文章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官网,2024-05-30
城市是人类活动密集场所,城市河流受水文控制、点/面源污染和热岛效应的强烈影响,导致生源要素的循环过程发生改变,引发富营养化等环境负面效应,并进一步改变了河流温室气体的排放模式。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局部城市尺度或单一温室气体,全球尺度下城市河流三种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控制机制、时空分异格局及排放规模等尚缺乏定量评估。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夏星辉和副教授刘少达团队通过构建全球城市河流温室气体数据库,揭示了全球城市河流温室气体浓度与通量的关键环境与社会经济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训练并验证了随机森林机器学习模型,精准预测了全球城市河流温室气体浓度与通量的空间格局,同时基于“动态河网”概念对其排放规模进行了定量估算。相关研究成果近日以“Globally elevate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polluted urban rivers”为题发表于Nature Sustainability。
研究团队基于前期对城市河流的实地观测研究(https://doi.org/10.1021/acs.est.1c00647;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0.116654),整合了全球5,090个城市河流温室气体浓度与通量观测数据,并与全球河流甲烷数据库(包括二氧化碳和氧化亚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城市河流甲烷与氧化亚氮的浓度与通量均显著高于非城市河流。而二氧化碳与非城市河流差异相对较小,这可归因于富营养化和高强度水文控制下河流光合吸收以及缺氧程度的增强(图1)。
在全球范围内,城市河流三种温室气体的浓度与通量随流域面积增大而显著降低(图2)。流域人口、人口密度和GDP对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与通量均产生显著正面影响。然而,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或通量会随人均GDP的升高而显著降低。此外,三种温室气体的浓度与通量随流域海拔的升高而显著降低,这一模式与全球河流类似。城市河流甲烷和二氧化碳与氧化亚氮对气候和陆地生物圈变量的响应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城市地区初级生产力或土壤呼吸的增强会促进其河流中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但另一方面也会截留地表径流中的氮素,从而抑制其向河流的输送。
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了随机森林机器学习预测模型,良好的拟合效果显示模型可在全球范围内准确预测城市河流温室气体的浓度与通量(R2 ≥ 0.60)。结果表明(图3),城市河流甲烷、二氧化碳和氧化亚氮的平均通量分别是全球河流的6,1.2和19倍,三种温室气体的浓度与通量均在热带城市河流中更高,但甲烷和二氧化碳在热带与温带城市河流之间的差异比氧化亚氮更为明显。此外,三种温室气体浓度和通量均呈现出随社会经济发展的非线性变化,随收入水平变化的倒U型关系与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理论相吻合,表明高收入国家更严格的环境规制和更高的水污染控制投入能有效降低河流温室气体的排放。
基于研究团队前期在PNAS
论文接收当日,研究团队应Nature
Portfolio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2022级博士生许文浩为第一作者,2022届博士毕业生王功芹(现为河北大学生态环境系校聘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夏星辉教授和刘少达副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论文合作者包括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生王君峰,新罕布什尔大学William H. McDowell教授,上海纽约大学黄康宁助理教授,耶鲁大学Peter A. Raymond教授和广东工业大学杨志峰院士。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893-024-01358-y
Behind the paper链接:https://communities.springernature.com/posts/the-importance-of-pollution-controls-in-mitigating-urban-river-ghg-emissions-and-ensuring-urban-sustainability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