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太湖圩田是中国重要的水利遗产?

(2023-03-14 07:32:10)
分类: 学府春秋(转帖)

为什么太湖圩田是中国重要的水利遗产?

 

来源:西交利物浦大学官网,2023-3-10

 

中华文明发端于河流,中国的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水资源管理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众多河流与湖泊交织相汇,水资源管理任务尤其艰巨。

圩田,即用堤坝围起的填河湿地,是中国水资源管理的产物之一。堤坝将湿地与周围流动的水体分隔开来,经过人工排水,变为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圩田。

太湖是长江三角洲最大的湖泊。在近期发表于期刊《规划视角》(Planning Perspectives) 的一篇论文中,来自中国、英国与荷兰的学者认为,最早出现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太湖流域的圩田景观应被视为中国水利遗产的一部分。

论文通讯作者、西交利物浦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副教授王怡雯博士谈道:

太湖流域的圩田是世界上最早由人类进行持续管理的景观之一,是无数代人努力塑造周围环境的结果。

它反映了中国政治、文化与社会的演变过程,也是传统的农业与水资源管理方式以及农村社会经济体系的缩影。

该研究追溯了太湖流域的圩田景观在过去两千五百年间的演变历程,并解释了为何圩田可以被称作反映文化与社会需求持续变迁的延续性景观

太湖圩田的千年历史

王怡雯博士表示,最早的集中式大型圩田建设始于公元前5世纪。彼时,吴越两国互相征伐,吴国试图通过控制粮食生产来保障军事供应。

她谈到:集中式大型圩田的建设在唐朝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到公元8世纪时,已有大量大型圩田存在。这些圩田被称为塘浦圩田,用以养活从北方军事叛乱中出逃的移民。

然而,集中式圩田制度在宋朝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土地租赁制度。

王博士说:在这种制度下,地方乡绅租入国有农田后,再将其出租给佃农。这种私有化的运作模式助长了小规模溪流圩田,即泾浜圩田的发展。泾浜圩田自其形成起,持续兴盛至14世纪的元朝末年。

明清时期的圩田仍以小型圩田为主。这些圩田通过开垦湖泊沼泽建成,因此被称为湖荡圩田。二十世纪初,这些小型圩田被进一步分割为更小的岛状圩田,由于其在航拍照片上形如鱼鳞,因此也被称为鱼鳞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规模的集中圩田系统重新出现,称为联圩或并圩。

重新建造大型圩田的原因之一是它们具有较强的抗洪能力。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灾对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人们发现,小型圩田很容易受到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当地政府呼吁人们合并小圩田,建造大圩田,从而避免圩田被洪水冲垮。除此之外,大型圩田也有助于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王博士解释道。

逐渐消失的水利遗产

王博士谈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城市对农村土地的侵占对存在于太湖流域两千余年的圩田景观构成了威胁。

政府鼓励农民进入农村的工厂工作,这些工厂普遍建立在圩田内的耕地上。并且,圩田的有机形式也被工业化农业生产的标准矩形模式取代。

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对农村土地的侵占愈演愈烈。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增长,将大量农村耕地转为城市用地。

王博士解释道:统计数据表明,在上述三个现代化因素的影响下,19852015年间太湖流域的建成区从10%增加到了 24%。近年来,为促进农村旅游业发展,太湖流域剩余的圩田也在逐步被拆除。

低洼的农田与水路只有在高处才能看清楚,因此圩田景观十分容易受到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此外,圩田景观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调整变化,因此并不符合人们对遗产的刻板印象。

不过,卫星与无人机拍摄的影像表明,圩田过去在太湖流域盛行,现如今也仍旧是太湖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论文的研究人员相信,圩田景观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对其进行保护。其中,新的干预措施、耕作方法与灌溉系统应被纳入圩田管理,以避免圩田景观的进一步流失。

如此一来,人们便可以继续从太湖流域的圩田景观中一窥中国的乡土文化。 王博士表示。

可点击此处阅读论文原文《中国的水利文化遗产:作为延续性景观的太湖圩田》。

(记者:钱懿 翻译:王雪琪 编辑:张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