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香书香 ——《教师周刊》琐记之二

(2012-02-13 14:13:26)
标签:

文化

分类: 想想做做

                                          书香书香

                                                ——《教师周刊》琐记之二

 

                                                                  周维强

 

 

     宁文“记忆珍藏”征文,我写了一篇《温暖》。文章里,我因《中国图书评论》杂志谌艾诸先生而生出一点儿慨意——

        那时谌艾先生年过花甲,他的家人也劝他坐下来写点儿自己想写的东西。但他说以

    自己目前的身体素质和社交状况,大概七十岁以前很难歇下来。由谌艾先生,我又想到

    辽宁的出版业,近二十多年来在国内常有开风气的,譬如辽宁人民的“美学译文丛书”,

    春风文艺的“布老虎”,辽宁教育的“新世纪万有文库”……也许这是因为那儿有着一

    个以做出版为乐趣、把出版当作事业的具有原创精神的出版人群体?……再想想我们浙

    江,也自称“文化之邦”,而居然办不出一份有点儿书香的杂志,也真是匪夷所思。

    这个慨意也是由来已久,而借这篇随笔,稍作表达。

    记得2002年底,我从总编办回到报纸编辑部,分管新成立的专刊部及相关的几个将要创办的专版,如“教师周刊”、“招考就业”等。编辑部在金溪山庄开了一个座谈会,讨论这几个专版。会上,社里一位领导说,报纸所以不开设“读书”这样的专版或专栏,主要也是考虑到教师中有种种不同的学科背景,有教语文的,有教数学的,有教政治的;有做教师的,有当校长的……“读书”版或“读书”栏如何能够适应得过来呢?我听了,心情是有点儿黯淡的。听浙江日报的一位老报人讲,后来到省里工作的一位领导,当初在浙报时,曾经指示《浙江日报》一定要开出“读书”这样的专版,版面的名称也是他拟定的。两相对照,我确实感到没有话好讲了。但要做“读书”版这个心愿,我是一直存着的,以多年的教育编辑的体验,我也深知教师是肯定有这个阅读需求的,这个版面是会有很强的可生成性的。

    2004年夏天,每周一个版面的“教师周刊”,终于有可能拓展为每周一期、四个版面的新的《教师周刊》了。这个主持创办工作也由我来承当。在做新《教师周刊》的方案里,我自然把“阅读”版添加了进去。克服若干困难,这个版面终于出现在了1月1日出版的《教师周刊》2005年第1期的第三版上。那个时候《教师周刊》只有2位专职编辑记者,所以这个“阅读”版虽然署了专职编辑的名字,实际的责任编辑则是我。第一期的“阅读”版,开出了“江南读书台”、“书城风向标”、“旧籍新典”等专栏。“书城风向标”刊登了专职记者蒋亦丰的一篇采访博库书城的稿子《2004教师最欢迎的十种书》。“旧籍新典”摘登了经济学家高希均的随笔《做个高附加值的现代人》。发表在“江南读书台”专栏里的有嘉兴朱建人、杭州麻久红、宁波王静波等的读书短札。这一期的“阅读”版,还刊登了6枚中外藏书票。我写了“开栏语”: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期,中国的报刊上一时“读书版”风起云扬,蔚为大观,流

    风余韵,波及电视。未料不过数年,一一风流云散,偃旗息鼓。国民阅读调查也说全

    国有“读书习惯”的不过5%。我们现在再来开出“阅读”版,也许有点儿不合时宜,

    也许有点儿逆风飞行。然而我们确信,只要图书(包括电子图书)仍旧是人类文明传

    播和传承的一个重要的载体,那么,阅读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就必定会占据一个比较

    重要的位置。我们也确信,阅读在老师们的精神生活中也必定会占据着一个比较重要

    的位置。所以我们倡导为趣味而读书,为智慧而读书,而不只是为实用而读书。我们

    愿意为营造“书香校园”和“书香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诚望老师们能在这个版面

    上,或者通过这个版面,以书会友,以文会友,美文共赏,疑义相析,益智添趣,共

    享文明,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是为开栏语,编者谨案。

    2005年的“阅读”版,我责编了其中的5期,其他的4期分别刊于以下的几期上:2月26日出版《教师周刊》第5期,3月19日出版的《教师周刊》第7期,4月2日出版的《教师周刊》第9期,4月23日出版的《教师周刊》第12期。此后这个版面就移交给了《教师周刊》的专职编辑。

 

    那个时候,有一个想法,“阅读”除了开辟专版,恐怕还得做一些与阅读有关的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我提议做一个教师“藏书家”评选活动。2005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出版的《教师周刊》第12期头版上,刊登了“营造书香校园,做一个‘学习型教师’——首届浙江省中小学教师藏书家评选活动启事”。评选活动原本也可采用“学习型教师”这个名称,想来想去还是沿袭了通行的、也比较雅一点儿的“藏书家”这个概念。“启事”里设计了一些入选的条件,其中“藏书范围”里剔除了“习题集”。阅读成绩里,既包括发表教育、文学、科学、科普等作品,也包括获奖。中小学教师藏书家评选,在2005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正式启动,于当年的12月“全民读书月”结束。

    这时,《教师周刊》做活动,经费全部是《教师周刊》自筹的。当时社里一位职工刚从发行部转岗到具有经营执照的新闻中心,手头也没有项目,社领导让新闻中心来筹措藏书家评选活动的经费。新闻中心联系了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社作为协办方,好像是给了2万元(其中1万元折合成图书),多少算是解决了藏书家评选活动的经费。此后出版的《教师周刊》刊登了“藏书家评选”图标,读者凭这个图标到浙江教育书店购书可享受优惠。评选的过程里,《教师周刊》不断有关于活动的报道,譬如6月18日出版的《教师周刊》第18期头版,发表了徐凯伦的采访稿,浙大附中校长尚可、湖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周珑等谈了关于阅读的见解;7月2日出版的《教师周刊》第19期头版,刊登了蒋亦丰的采访稿,丽水市教育局副局长兰献华、义乌市稠州中学教科室主任刘国进、杭州市第十三中学教师徐社东等也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本来还想对候选教师做一些专题报道,或图片,或文字,或图文相合;但人力和精力有限而未果。

    活动持续了7个多月,经过初评、复评、终评几轮评选,在12月3日出版的《教师周刊》第31期头版,刊登了“浙江省中小学教师藏书家”公示名单,共15人,其中有杭州第四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高宁(高宁现在是杭州市教育局政策法规处的处长),富阳中学教科室主任、省特级教师赵力红,宁波效实中学校办主任、省特级教师黄伟平,温州市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李绍可,嘉兴市教育研究院高级教师戴嘉平(戴嘉平2006年评上了省特级教师),武义县教科所所长、高级教师傅伟……;获得“提名”的计19人,其中有杭州拱墅区的周建仁、杭州萧山区的朱华贤、嘉善尹利荣、诸暨马伯成、龙泉姜金富……

    参加终评的有省教研室刘宝剑主任、省教科院方展画院长等。浙江教育出版社骆丹社长出差,副社长张伟建代表协办方参加了终评。后来颁发荣誉证书时,骆丹社长和王卉副主任一起来参加了这个颁奖仪式。12月24日出版的《教师周刊》第34期头版做了一个专题《我藏书 我读书 我快乐》。蒋亦丰文字整理,高亦平、蒋亦丰摄影。至此这个活动算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我们在做这个活动的同时,2005年教师节,还策划与浙江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了“浙派名师与浙江教育文化”研讨会。这两个活动都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大约是2005年底,有一天上午,阳光甚美,我在考驾照,忽然接到王卉的电话。王卉说,骆丹对我们的活动策划和取得的结果非常高兴,所以她们希望以后继续合作,开展活动,打算预支2006年度5万元经费给我们《教师周刊》。这真是一个美好的消息。我们很快拟定了合作文本,双方签字、盖印。王卉也很快打过来了经费。这笔钱,自然应该专款专用。这样,2005年底2006年初,我们确定用这笔钱举办《教师周刊》有奖读书征文活动。2006年4月22日“世界读书日”前夕,《教师周刊》头版刊发了“《教师周刊》有奖读书征文活动启事”。预定12月结束当年的活动。12月6日顺利完成了《教师周刊》首届有奖征读书征文活动的终评。征文的终评委会由省社科院越文化所卢敦基所长、省教科院普教所王健敏所长、杭州市教育局政策法规处高宁副处长、中国教育报浙江记者站朱振岳站长等人组成。敦基盛赞一等奖作者王海明的文章《被尼采惊出一身冷汗》,敦基说:“在教育的主流思潮之外,应该让每个教师都有发言权,特别是要有少数派的声音,要让多元的声音并存,这才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健敏欣赏这次征文活动对教师精神滋养、心灵修炼的关注和有益探索,同时也以为王海明的这篇文章“对我们的教育现实有一种警醒作用。”

    2006年的征文活动,还是稍稍拘谨了一些,征文的“读书范围”仅限于教育方面的,这个比“藏书家评选”似乎是稍稍退步了,也有违《教师周刊》的本意。所以2007年的《教师周刊》有奖读书征文活动的读书范围就彻底开放了,读书征文的阅读范围就不限于教育方面了。第二届读书征文的终评委有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曹增节副院长等人。

    大约是2007年下半年,浙江教育出版社组建了数字出版部,王卉到数字出版部做主任,李国瑾接替了王卉的工作。由于王卉的衔接,我们与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合作没有中断,继续签订了2008年的合作文本。大约是2008年,骆丹离开浙江教育出版社到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做副总裁。集团的汪忠到浙江教育出版社做社长。由于王卉、李国瑾的衔接,《教师周刊》仍然保持了与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合作项目。2008年的《教师周刊》有奖读书征文的终评委,有浙江教育出版社数字出版部王卉主任、省社科院科研处卢敦基处长、浙江工大人文学院曹增节副院长、中国教育报浙江记者站朱振岳站长、杭州市教育局政策法规处高宁处长等。高宁是参加过第一届的终评的,第二届没有参加,隔了一届,看到本届的征文,大喜过望,说: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跟第一届比起来,“都有很大的飞跃”。敦基赞赏本届作品中很多所表现出来的“独创性”。增节由敦基的“独创性”以及征文中关于《不跪着教书》的读书心得文章,而引发“写东西也不能跪着写,不能人云亦云,应该站起来写”的议论(《教师周刊》后来有一个专栏,名曰“站着说”,恐怕也是得了增节兄的启示)。国瑾以为“年度有奖读书征文”活动的“品牌”已在形成。振岳给活动提供了中肯的建议。第三届征文的终评会上,临时动议设置了“组织奖”和“年度书香人物”。

    2009年4月,我离开《教师周刊》,到总编办工作。走之前,我与浙江教育出版社的王卉和李国瑾作了沟通,合作还将继续开展。大约半年之后,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把集团内部的数字出版管理资源合成而组建数字传媒有限公司,王卉到那儿做副总经理。至此,双方合作的最初的筹划人,全都离开了。而合作还在继续,这也是足可欣慰的。

 

    《教师周刊》从创办之日起,即不遗余力地做着与教师阅读有密切关联的工作,与建设“书香校园”和“书香社会”有密切关联的工作,譬如“阅读”版的开设,譬如与浙江教育出版社合办的“藏书家评选”、“年度有奖读书征文”。假以时日,或许还会有可能产生新的活动或产品的可能性的。宁波镇海中学吴国平校长2007年底的一篇关于《教师周刊》的文章里写到:“与《教师周刊》相识非常的偶然,大约两年多前,我校图书馆一位老师在《教师周刊》上发表了一篇读书心得并高兴地拿来与我分享他的喜悦,我第一次饶有兴趣地读完了该期内容,扑面而来的清新至今难以忘怀。以后不管工作多忙,我总将它纳入自己的阅读范畴……”吴校长在文章中还说“这两年,正是在《教师周刊》的启悟下,我们学校成立了教师读书会……”吴校长说的这些事,我想,这是会令《教师周刊》感到鼓舞的。

    记得2006年3月2日,我接受嘉兴学院平湖校区(即原浙江平湖师范学校)的邀请,为平湖校区的“百年经典”读书活动暨人文素养系列讲座启动仪式,作一个讲座。我的讲稿题目是“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从阅读的角度来谈谈”,里面说到了这样的意思:

        前年,嘉兴市实验小学的张晓萍老师和嘉兴市教育研究院的朱建人老师,在我们的

    《教师周刊》上合写了一篇文章,谈的就是教师的文化成长问题。我很同意他们的看法。  

    这里我想借用一下“冰山原则”的说法。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

    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所以雄伟壮

    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海明威的这个形象的比喻,引起了文学批评界

    的兴趣。“冰山原则”就成了文学批评界研究海明威创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冰山原

    则”是海明威对自己多年创作经验的形象总结,是他处理艺术和生活关系所遵循的基本

    准则。我借用海明威的这个说法,想说的是,一个好的教师,我们看到他教育教学上的

    成功,就像是我们看到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而水面下的“八分之七”才是托起这个冰

    山的根底。这个“八分之七”是什么呢?就是文化(前些天,我与浙江省教科院的王健

    敏博士说起这个意思,她也深以为然)。

    文化的内容很广很大,其他学科其他方面的阅读,也是组成这个很广很大的文化的一个部分……

这个想法,我至今还是保持着。其实这又何止限于教育教学工作啊!而我还想再作稍稍补充的是,除了带着功利的目的阅读,还应当再稍稍有一点儿非功利的阅读,阅读也要有一点儿自由精神,有一点儿独立思考的精神,如果真能这样,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敦基、增节、高宁、健敏……诸贤兄,学养丰厚,有好的趣味、品味和识见,由他(她)们来做终评,自然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在咱们这个“官本位”十分了得的若干大大小小的环境里,专业职位的晋升,有时候往往不以专业水准、专业业绩为主要依据,而是以非专业因素为主要依据,一夕获致,自以为学问、趣味和识见也真的就见长了,则要来对自己所不擅长的专业作指导或评审。“松下喝道”还要自鸣得意。“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真是无语。骆丹是很早结识的了,她是能力很强的出版人。王卉则因为一起做活动而结识,我们一起见证了《教师周刊》的“阅读”版和“阅读”活动的成长。在寒意四起的日子里想起这些朋友,心里总会感到无比的温暖和美好。

                                             

                                                            2010年12月22日,冬至,草

                                                                      12月23日,修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