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哈 拉 直 沟

(2007-10-23 15:15:29)
标签:

文学/原创

感悟随笔

分类: 当年文字
 

                         哈 拉 直 沟

                                 佩夫

   哈拉直沟,位于互助县川水河谷盆地,在互助县县域内,可算得上东南形胜之地。我熟悉它,是从认识从这条沟里走出来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开始的,在我的心目中,它有无穷的魅力,如他,或她。

    这地方称之为“沟”,的确是名副其实的。流经全乡的是一条清纯纤细的小河,河两岸的山脉相距不远,却各自绵延四十多公里,一直到达湟水之滨。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从大山里长大的姑娘,出嫁那天,被婆家用毛驴驮进了哈拉直沟,三天之后,按当地风俗去回门,新媳妇回到娘家后,却死活不愿再去婆家,娘家母亲问了好久,他才说出其中缘由。原来是哈拉直沟太窄,娶亲那天,新媳妇骑着毛驴进入哈拉直沟时,两只脚常碰着两边的山崖,还没进婆家门,两只绣花鞋却早已磨破了。

   很显然,故事中新媳妇的说法有点夸张。其实,经过治理的哈拉直沟河床宽度至少也有五十多米,两山之间当然更要宽一些,沿沟傍河是一条通往平安的公路,来往车辆畅通无阻;公路两旁均是亩产可逾千斤的高产耕地,养育着沟里十多个村庄的善良热情的人民。

    哈拉直沟人的热情,是全县有名的,很早就听人称哈拉直沟人为“哈拉直沟的甜嘴儿”,后来发现果然名不虚传。只要你有机会坐几趟去哈拉直沟的公共汽车,就会深深的感受到这里浓浓的地域风情。如果你从互助县城车站挤上了去哈拉直沟的公共汽车(这趟车总是很挤),一路上不免要遇到踩着这个碰着那个的事情发生,然而,这里绝少会见到因为这事就大动肝火破口大骂的那种坏脾气的人,随着几声“哎哟”“啊哟”之声,双方常常会攀谈起来,攀谈的结果往往是他是他二舅的三女婿的大兄弟,她是她三婶的二表姐的小姑子……刚谈到亲热处,其中的一位却已到站,这时,不免又要我让你到我家吸烟,你请我到你家喝茶,如此这般一番,直到其他人着急的开始催了,然后才招手下车。如果你是位外乡人,说不定会被这种淳朴的乡情所感染,并奇怪这儿的人何以这样的热情和好客?

    原因不难解释,因为地域的缘故,坐这辆车的人,大多是喝同一条河里的水长大的哈拉直沟人,虽然不同村,却似一家人。如果你稍加留意,还会发现,哈拉直沟的大多数村庄的名字,都是以姓氏命名的,从上到下,有孙家、蔡家、费家、师家、蒋家、尚家、魏家等,这些以姓氏称乎的村庄里的住户,大多也是同姓的人,进了孙家称老孙,入了尚家叫老尚,八九不离十。以前人们通婚的半径不大,就在方圆几里、几十里之内,只要与某村某一家结亲,就能和同村所有人家都有一点或远或近的亲戚关系。相互一盘问,就知道谁家母亲的娘家在哪儿,谁家的媳妇是谁家的闺女。因为这一层关系,即使在公共汽车上,人们也能谦恭有礼,和睦相处。另外,这辆车的司机和售票员,也一直是哈拉直沟人,他们对每一位乘客的态度,也绝对区别于人们常见的那种坏脾气没好声气的人。

    有一件事很能说明问题:哈拉直沟有很多学生在县城威远镇上学,家里人向学生送东西,大部分都通过这辆班车,庄稼人常常很忙,脱不开身,就常把做上记号的装有馍馍和衣物的大包小包放在车上,向司机打个招呼或者点点头,司机就会以老乡的责任心将这些大包小包完整的带到县城学校,让学生们来认领。学生们取了包里的东西,将一个个空包又交给司机,司机会不厌其烦的将空包一一发还给车经过时早已等在路边的学生家长,而且,多年以来,一直如此。

    或许是对这种浓厚乡情的回报,或许是因为地灵人杰,哈拉直沟的学生们大多聪明好学,历年来,在全县考取大中专的学生当中,总有不少哈拉直沟的,在目前互助县的“工作人”当中,哈拉直沟籍的也多于其他地方。这种现象,促成了哈拉直沟人普遍重视文化和教育的良好风气。

如果一个细心人坐车经过哈拉直沟,就会发现一个又一个校舍整齐、环境优美的小学校座落在路旁的树丛中,形成这条沟里面独特的风景。这,无疑会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文化教育的发展,必然会带动经济的发展。在过去,哈拉直沟的“贫下中农”和哈拉直沟的“皮鞋班”(民间秦腔戏班,成立于清代,在互助、大通一带负有盛名,当时因无力购置演出用的靴子,用车轮胎自制靴子登台演出,因此得名)一样闻名全县,“贫下中农”是哈拉直沟人的代名词。但如今的哈拉直沟人,已经走出了封闭的经济模式,走出了山沟,利用临近西宁和平安,气候地理条件优越的条件,找到了许多致富门路。他们有的办厂加工石膏,有的搞玉石雕刻,有的卖车搞运输……如果你走在西宁或平安的大街上,也时常会听到一些互助口音的个体户的叫卖声,他们有的卖水果,有的开饭馆,有的贩鸡蛋,都把生意做的红红火火,假如你打听一下,也是哈拉直沟的人居多。

    这些,也许只仅仅是个开头。我想,在发展经济的大潮中,哈拉直沟人肯定会像他们的“皮鞋班”一样,在经济舞台上“好戏连台”。

                                     

 1993.10《中国土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秋后十月
后一篇:今天的感冒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