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亨德爾-清唱劇:埃及的以色列人

(2012-06-29 10:15:40)
标签:

israel

in

egypt

handel

分类: 巴洛克音乐

 http://www.cgfaonlineartmuseum.com/p/poynter2.jpg

 亨德尔的清唱剧《以色列人在埃及》,HWV54,作于1739年,修改于1756年。取材于圣经故事《旧约·出埃及记》,描述以色列人在埃及受法老奴役,摩西率众出埃及,渡红海,到达西奈山区。

介绍:
上帝是我的力量——出埃及记第15节第2行。

乔治·弗雷德里克·亨德尔,或者说是格奥尔格·弗雷德里希·韩德尔,一个生在德国,
本应该按照德国人的叫法叫做格奥尔格·弗雷德里希,或者按照他的中间名叫他腓特烈也
没什么不可以的,后来去了英国经历了几度沉浮,人生几度得意失意,最后入了英国籍,
按照英国佬的叫法,改叫了乔治·弗雷德里克的家伙,本来名字就很长了,还有这么多的
变故。好了,反正是亨德尔,大名鼎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亨德尔博士,恩,牛津大学
名誉博士,如果他掏了钱本来应该获得这个荣誉学位的,可是这位平生严谨求实的前德国
佬,精打细算的破产剧院经理,一毛不拔的守财奴亨德尔先生拒绝缴纳天经地义的学位证
书费,没办法,只好让之后几个世纪历朝历代的牛津大学校长们后悔为什么当时没有变通
一下,结果少了这位威名赫赫的校友了。

亨德尔逗号格奥尔格·弗雷德里希逗号早年游学意大利,那时候正是他还叫做格奥尔格·
弗雷德里希的时候,也是那不勒斯的斯卡拉蒂一门如日中天的时代,那个那不勒斯被视作
作曲家的麦加和耶路撒冷的时代持续了差不多一百年,每个人都要听歌剧,每个人都要听
斯卡拉蒂的那不勒斯美声唱法的意大利歌剧!也许亨德尔早年在家里跟老眼昏花的扎豪学
的是北德意志风格的对位技巧,也许格奥尔格·弗雷德里希在汉堡写的是正经的德国歌剧
,不过现在是那不勒斯美声唱法的意大利歌剧的时代了,亨德尔也要写意大利歌剧!

感谢上帝,你是我的碎纸机。

亨德尔的大部分意大利歌剧都已经和那些写过一千几百部歌剧的作曲家们的作品一起,被
上帝这台伟大的碎纸机处理掉了,除了一些好事的音乐学者还有没什么新鲜玩艺儿可演的
歌剧院,现在已经没什么人再关心这些作品了,我们现在都听亨德尔的清唱剧了。

那么,现在向大家隆重推出的The Lord Is My Strength (from Moses' Song (from
Israel in Egypt)),也就是清唱剧《以色列人在埃及》的第二部分“摩西之歌”的第二
段“上帝是我的力量”的出处清唱剧《以色列人在埃及》,或者更确切地说,我今天要向
大家推荐的The Lord Is My Strength (from Moses' Song (from Israel in Egypt)),
也就是清唱剧《以色列人在埃及》的第二部分“摩西之歌”的第二段“上帝是我的力量”
的出处清唱剧《以色列人在埃及》的第二部分“摩西之歌”所属的清唱剧《以色列人在埃
及》乃是亨德尔的第一部清唱剧,是他从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向一个英语清唱剧作曲家过渡
的关键之作,要知道当时亨德尔擅长的意大利歌剧已经不那么受欢迎了,大家都认为作曲
家们还死抱着意大利人那一套实在是没意思了,大家现在都听英语唱的小调了,而且还有
个名字,叫“乞丐歌剧”,据说这就是音乐剧的鼻祖了。
http://www.google.com.hk/url?source=imgres&ct=img&q=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0/Israel_in_Egypt_(1878)_-_TIMEA.jpg/800px-Israel_in_Egypt_(1878)_-_TIMEA.jpg&sa=X&ei=uajAT7T3EMWfiAfG5K2-Cg&ved=0CAQQ8wc4Qg&usg=AFQjCNE3uZ87JLuZQihSgSYtaypBaQuUTw
这亨德尔是何等人物,向来是精明无比八面玲珑,见人说人话,见鬼讲鬼语,他最善于揣
摩听众的思维,按照听众的喜好去组织自己的舞台作品,好把听众的钱变成亨德尔经理先
生的钱。这一次也不例外,他早就嗅出了伦敦的听众们已经厌倦了意大利歌剧又臭又长,
一遍一遍絮絮叨叨那些英雄人物争风吃醋的返始咏叹调,他决心来一次改革,于是他创作
了这部《以色列人在埃及》,一部英语的,唱圣经歌词的,表演以色列人民历经苦难的,
清唱剧!为了造气氛,他直接拿来了一年前自己创作的长达半个多小时的葬礼颂歌作为第
一部分,然后以色列人的苦难历程,一幅色彩斑斓的,史诗气魄的巨幅画卷,一段圣经记
载的传奇在伦敦听众面前徐徐展开,最后是摩西带领下的以色列民众在上帝灵前献上的一
曲衷心的颂歌,天,这是多么完美的构思,伦敦的听众们怎么能不为这而疯狂呢?

事实是,首演的时候伦敦的听众们的确疯了。1739年4月4日《以色列人在埃及》首度上演
,听众们完全不知道亨德尔经理先生想要在舞台上吟咏词作者詹尼斯引用的圣经词句是要
做什么,很自然的,票房惨不忍睹,亨德尔果然成为了票房毒药,不过不是因为大家一致
看好他栽跟头的意大利歌剧,而是他自己玩火搞出来的新玩意儿,据说叫什么清唱剧。

这一次,亨德尔干的的确太过火了,他反歌剧的脚步太超前了。。。

这也正是这部作品的关键之处,它让亨德尔意识到,改革要慢慢来,要讲究策略,高筑墙
,广积粮,缓称王,也让亨德尔意识到,美妙的旋律,眩目的效果,戏剧性的大场面永远
是吸引听众最好的手段,还有一条,第一部分不要太长,掏钱看戏的人们可不喜欢等着你
作铺垫。真可惜他早生了那么两三百年,要不然他到了好莱坞当制片人肯定也是一把好手


就这样,亨德尔开始了20年的辉煌的清唱剧创作生涯,财富滚滚而来,当然,有的时候也
滚到别人钱包里面去了,总而言之呢,清唱剧的道路让亨德尔名利双收,诀窍就是,要有
圣经记载的传奇和虔诚的坚定的祈祷,也要有美妙的旋律,眩目的效果,还有戏剧性的大
场面,最后,第一部分不要太长。比如这部《以色列人在埃及》,亨德尔并没有抛弃它,
他1756年眼睛快要完全失明的时候还是终于完成了长达17年的修改,再次上演,最大的改
动就是第一部分,他把整个第一部分一笔勾销,换上了一首6分钟长的乐队序曲,简单明
了地解决了来晚了的观众们的入座问题。

亨德尔花了这么大工夫重写这部作品,也许是他很喜欢这个题材,也许是他非要让嚼舌头
的人瞧瞧,他有能力把这个故事写成音乐史上第二杰出的清唱剧(第一当然就是弥塞亚了
,谁让国王陛下非要在剧场里面起立呢)。不管他了,我们还是言归正传,来说这首The
Lord Is My Strength,“上帝是我的力量”。

这是一首两个女高音的二重唱,如果大家不介意的话,我想顺便插播一下这部清唱剧的配
置,可不得了阿,亨德尔动用了至少六名独唱演员,两个女高音,一个女低音,一个男高
音,两个男低音,还有整套的混声合唱队,想想这些人得要多少出场费吧,他首演能不失
败才怪了。好,我们继续说两个女高音的二重唱,其实说到这里,我还想顺便说一下这种
体裁,反正你们也不会介意我再啰嗦一句了吧?这种体裁恐怕是要归功于亨德尔访学意大
利的时候遇上的阿戈斯蒂诺·斯蒂法尼,此人乃是职业外交家,心胸坦荡的政客,正规职
业是教皇的特使,偶尔也做点情报工作,副业是宫廷指挥,兼历史上最伟大最具天才的二
重唱作品作曲家,他的二重唱和乐队的作品,有着三重奏鸣曲一样完美的结构,甜美抒情
的旋律线条相互缠绕,高贵朴素的风格让德国人知道了意大利人除了矫饰浮华之外,也可
以写出如此感人至深,对位如此精妙的杰作。也许斯蒂法尼的作品今天已经很难听到了,
不过去听一听巴赫b小调弥撒里面那些或是丰满甜美或是虔敬动情的二重唱,那里面分明
闪耀着斯蒂法尼的精神。

好了,绕了一大圈,我们还是回到这首二重唱的The Lord Is My Strength,“上帝是我
的力量”。其实词只有两句,The Lord is my strength and my song; He is become
my salvation. 上帝是我的力量,我的歌;他也成了我的拯救。如果你还记得这篇文章的
开头的话,不错,词来自King James版本的英语圣经出埃及记第15节第2行前半句,后半
句是后面的合唱“这是我的神,我要赞美他;我父我主,我要尊崇他”。

悲歌一般的主题首先出现在低音上,乐队的高音弦乐器伴奏,然后两个女高音相继进入,
两次重复这个主题,仿佛面对苦难坚定地唱出上帝是我的力量我的歌声,第二遍的结尾逐
渐变得开朗,然后光明降临,他成为了我的拯救,交错的两个女高音的赋格也趋同变成了
同一个声音,一同咏唱我的拯救两个词,然后两个人一个唱着我的力量我的歌声,另一个
重复着我的拯救,那些词语音符交叠着,旋律相互穿插,从一个当中生出另一个,却又长
成了诞下这孩子的母亲的样子,周而复始,仿佛永无休止的循环,可是那祈祷的声音却又
一点一点变化着,越来越明亮,越来越充盈着欣喜,那生长着的信念最后仍然汇聚到一句
他成为了我的拯救上,那个拯救的字眼在两个人震颤的花腔之上跳动,然后归于平静。乐
队重复了主题,为获救的人儿毫无留恋的背影抹上了一道金边。
 http://www.cityofbristolchoir.org.uk/images/170508-lge.jpg

《以色列人在埃及》有着保证票房的一切手段,有上帝降下冰雹和瘟疫打击信徒的敌人,
有红海波澜壮阔的音画,有合唱队绘声绘色的讲述奇迹和异象,更有着坚定的信念和虔诚
的祈祷,还有欢呼上帝的统治直至永远的辉煌合唱。亨德尔是最后一位在剧场中融合所有
巴洛克音乐的作曲家,他可以写标准的返始咏叹调,把美声唱法的最后一点表现力都挖掘
出来,他也会像普塞尔一样给独唱者写华丽绵长的恰空;他让低沉阴郁的宣叙调讲述女先
知的舞蹈,光芒耀眼的男低音二重唱高唱上帝是一位战士,在旋律清晰的咏叹调之间来上
一首庄严辉煌的合唱队赋格献上“我要尊崇我主”的誓言;他可以给小号和定音鼓写令人
发抖的悲歌低音,也可以让小号高声吹奏神的荣耀;然后突然让合唱队再次笼罩整个剧场
,让上帝的怒火把仇敌烧得粉碎,要知道,在亨德尔的时代,他经常让一部分合唱队像威
尼斯的教堂唱诗班一样站在剧场的两厢,当这样的庄严的赋格响起的时候,听众的四周都
是那些相互攀附上升的音符,一切都将笼罩在“上帝的统治直至永远永远”的歌声当中,
一个人置身其间,又怎么不热血沸腾呢?这时候站起身来同声高唱,不过是最自然的反应
罢了。
http://www.bbc.co.uk/radio3/images/homepage/12_maestro_opera_624.jpg


人们都说巴赫是大海,亨德尔又何尝不是呢?看看今日巴赫的尊崇地位,看看他的作品被
那么多作曲家听曲者悉心钻研,亨德尔无数的杰作却被冷落,谁又能保证过上一百年,我
们不会来一次亨德尔的复兴运动呢?


1759年,聒噪的乔治·弗雷德里克·亨德尔(Handel the unpaying)博士终于安息了,他
被葬在西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角里,和莎士比亚弥尔顿等等英国最伟大的文艺青老年隔壁
,还好他生前没怎么提起兴致篡改莎士比亚的剧作,他们也终于可以和平地躺在一起不必
为了剧本里的某一个字眼的使用而争吵了,谁叫他后来写作英语歌唱作品的时候,只有弥
尔顿他们翻译的圣经才入他的法眼呢。现在他们都躺在那里,安息了,愿上帝保佑,希望
他们不要为了你写的圣经吵架。

http://www.google.com.hk/url?source=imgres&ct=img&q=http://larryavisbrown.homestead.com/files/OT_history/unit2/Michel_Moses1515.jpg&sa=X&ei=XKjAT6vqGeHUigezmYGWCg&ved=0CAQQ8wc4Eg&usg=AFQjCNHS9FZha81zKKwl8fDgNrPzcGvZdQ

结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