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举起手来》与《虎口脱险》

(2009-07-27 13:28:05)
标签:

杂谈

    据说《举起手来》是中国版的《虎口脱险》,出于对《虎口脱险》的喜爱,也看一看《举起手来》。又是著名导演,又是两大笑星领衔主演,能不值得期待吗?

    然而看过之后呢...  ...

     说《举起手来》是中国版的《虎口脱险》,也不知丢人现眼!

    首先,《虎口脱险》是艺术,《举起手来》是杂耍,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真是高者仰之弥高,低者附之弥低。艺术讲究的是艺术真实,,《虎口脱险》故事情节曲折生动,符合历史的真实,经得住推敲;而《举起手来》故事情节荒诞不经,违反了历史的真实,这种故事的发生只存在于编导的头脑之中,胡编乱造,和那些所谓的戏说的历史剧是一丘之貉。缺少了真实,哪怕你编的再搞笑,也缺乏从内心里打动人的力量。

     第二,同样是著名笑星,《虎口脱险》表演自然到位,不但让人们发出会心的笑声,也会让人为他们的命运紧张得捏一把汗;《举起手来》表演夸张做作,也能让人笑一笑,但也仅仅就是笑一笑而已,看个热闹,就好像那种被人咯吱胳肢窝发出的笑,绝不会出自内心。特别是潘长江表演的那个角色,美名其曰是主演,却连个台词都少得可怜,只能“花姑娘,花姑娘”或者说不出人话发出蛙鸣的叫着。郭达看起来还是郭达,怎么也不能和老农民画上等号,潘长江看起来怎么也不是一个日本兵,依然是小丑潘长江而已。

     第三,《虎口脱险》表现手法高超,既在观众意料之外,给观众以惊喜和享受,思之又在情理之中,耐人回味。人物形象鲜明,人物性格各具不同的特点。对反面角色没有刻意地丑化,没有脸谱化处理。《举起手来》表现手法粗制滥造,既不对自己负责,更不对观众负责。只会刻意丑化日本人,依然是脸谱化那一种方法。其实把日本人的丑陋描写出来是应该的,但那种丑陋应该是行为上的丑陋,心理上的丑陋,精神上的丑陋,而绝不是形体上的丑陋,相貌上的丑陋,动作上的丑陋。人物形象不鲜明,没有各自的性格特点。

    第四,开头与结尾出现两次“编剧  导演  摄影   制片人    冯小宁”,真是不知羞耻丢人丢了一圈。编的是什么剧?弱智剧。那么重要的一座金佛,难道日本人就会愚蠢的不重兵把守,可以让一个年轻女子那么轻而易举地钻进箱子中?截住郭老汉的驴车,日本人就不会想到要向稻草堆里刺上几刺刀?日本人都不明白自己在干什么吗?如果说对老百姓说话,鬼子军官需要那个傻瓜翻译官的翻译,那么发布命令,也要傻瓜翻译官大声发布,可能吗?什么公鸡、驴子、老牛都成了抗日的英雄,老太太和年幼的儿童都能把鬼子玩弄于股掌之中,抗日战争活活地被歪曲成一出闹剧。好像在嘲弄日本鬼子,实际上愚弄了自己,侮辱了广大的抗日军民。就这么一群歪瓜裂枣的愚蠢的日本兵,竟然需要你们花费了8年才打赢人家,你们是怎么样的还用说出口么?这种“编剧  导演  摄影   制片人”还要被冠以“著名”二字,简直让人笑掉大牙,实在是这出戏的最搞笑的一幕。

    第五,...   ...,这不应该是中国人得不到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注脚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