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我的情感梦想儿童领悟女儿奶爸美女情感惜福亲子关系女人婚姻感悟随笔家庭心理两性夫妻育儿 |
分类: 育儿宝典 |
父母的情绪影响孩子一生
父母是孩子学习模仿的对象,也是兼具言教与身教的第一位老师,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外显个性及未来的处事态度。虽然,教育孩子的确不是容易事,要达到不动怒的境界,需要父母更多的坚持与耐心。
对一岁前的婴幼儿而言,因行为能力有限,处处需要照顾者的照顾与关怀,而建立出与照顾者的依附关系,照顾者如果每天都处于不稳定的情绪状态,自然会让孩子感受到惶恐不安的情绪,而对其失去安全感。
成人拥有自己的情绪,可以运用智慧加以控制,但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天性与情绪自然连结,对外在旁人的情绪敏感度高过成人,如果经常感受来自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情绪波动,自然也就跟着躁动不安,容易紧张。当主要的讯息来源属于不安定的状况,这样的情绪连结就会跟着孩子一起长大,进而影响他的发展与未来的处事态度。
『情绪』影响日后发展及表现
即便是在胎儿阶段,母体对外界的情绪反应就直接影响腹中胎儿的胎动情形,出生后的情绪发展则是透过模仿学习而来,可以感受到周遭人物的不同情绪表达,也因此,婴幼儿期的环境、照顾者的教养方式及亲子互动的模式与他自身的特质等,都会影响日后的情绪表现及未来的发展状况。
孩子年幼时经历事件的感受,虽无法透过意识回忆,但仍储存在大脑中的一个区块中,而孩子的成长认知主要就是依靠情绪的连结,一旦连结出当时情境属于不安且躁动的环境,自然会让他日后产生保护自己的意图,如此一来,易养成凡事不愿意冒险与挑战的性格,一切以稳定自己为优先考虑。
却大大局限了日后的发展。由于孩子的大脑神经需要不断地接收刺激,以复制并连结脑神经网络让其功能日渐发挥,这就如同每个人都具备基本的跑步能力,但却有人能够发挥到极限,让这项能力充分发挥。而大脑也是如此,如果缺乏刺激,自然会影响日后的学业表现。这也是许多学理强调大脑情绪发展的关键期是在三岁以前的原因所在,而这个阶段,父母亲就扮演着相当重要的引导与被模仿学习的角色。
要适时宣泄情绪
提醒父母要注意让自己及孩子有宣泄负面情绪的机会,以免因累积过多,又不及时疏通,届时若爆发就会一发不可收拾,谁都无法预料自己的情绪临界点,但如果能在平日就慢慢释放,就能降低一次爆发的可能性。至于如何抒发情绪,建议爸爸妈妈可以利用撕纸、写日记(或写博客)、拿枕头乱打等方法,以宣泄情绪,舒缓心情。(如果,选择较激烈的抒发情绪,千万别在孩子面前!)
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思维,父母要掌握他的情绪的确不易,因此必须从改变自己的脾气做起,让孩子能学习正确的情绪管理。至于要如何才能避免乱发脾气?可以试着学习下列五项要诀,降低不自主的发怒机率。
一、
观察孩子的天生特质: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天性与气质,事先了解有助于先做准备与防范,只要多一分对孩子个性的了解,就可以知道并应对他的行为模式,并避免因孩子的情绪爆发而影响自己的心情。
二、
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
1.
拥有不同的发展能力:
很多人以为两岁小孩就是调皮,难以教育,这个阶段的孩子的肌肉持续发展,自主能力增多,喜欢运用自己的能力做新的尝试,更利用探索的方式去了解自己的能力与外界的新事物,这不是调皮,父母反而该庆幸孩子能藉由不断地探索,发挥既有的能力,因此,不要给予过多的限制,才能了解他的能力与优势。
2.
语言与认知理解尚不成熟:
直到孩子进入学龄阶段,语言与认知能力发展虽已有长足进步,但往往仍无法理解成人世界中的事物,却因此被归类为『不听话』,有时这种反应不是故意,而是他根本不了解父母想表达的重点何在。
3.
专注力不够:
孩子的专注力不比成人,但父母总是因为孩子不能规矩地『做完一件事』而生气,其实这是因为不了解孩子的专注能力,也就是说,长篇大论对专注力不够的孩子实在没有多大用处。
三、
熟悉孩子的日常作息:
熟悉孩子的日常作息,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怒气,例如:平日下午一点该是孩子倦了该午睡的时刻,父母却硬要他吃饭或洗澡,当他处于需求没被满足时,自然就容易跟父母闹脾气,因此,了解孩子的作息,并在固定的时间满足生理需求,就能降低孩子吵闹的机率,自然就不会影响自己的情绪了。
四、
让自己有喘息的机会:
教育的确需要花费很大心力,不论是全职妈咪或全职奶爸,或者是职业妈妈或职业爸爸,一定会因为日常工作或生活上的事情,累积压力与情绪,但如果没有事先照顾好所累积的压力与情绪,让自己也有喘息与宣泄的管道,就容易在孩子面前爆发,父母一定要拥有独立的自我空间及适当的休闲活动,定期好好地抒发自我情绪。
五、
体认自己的情绪罩门:
父母若能自觉情绪罩门何在,预先为情绪地雷做准备,就能知道生气时该如何面对与处理。父母必须时时提醒自己,到底哪些行为是可以容忍的?在出现这些行为时,又有无让步空间?尤其,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深远,在得失之间,必得再次衡量所坚守的原则对孩子的帮助有多大?唯有自觉后,才不会让孩子一直误触自己的地雷,不断上演争执戏码。
结语:
孩子的外表容貌、身材体型,来自于父母的遗传(DNA),孩子的人格发展、生活品德,来自于父母的身教与言教。让孩子在一个良好和谐的家庭中成长,是我们做父母的心愿。
所以,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别让孩子在害怕中成长!更别因此影响孩子一生!
前一篇:如何教小孩避免性侵害
后一篇:《寻人启示》 - 寻找王语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