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中学高一研学游学生游记两篇
(2018-04-18 11:00:52)
标签:
研学游南京大屠杀金陵庐江中学徽州文化 |
分类: 青出于蓝 |
金陵劫
高一15班
曾听说,在中国的华东地区有座城,名为金陵,身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历史舞台上,他向来是聚光灯下的焦点,然细细推敲,金陵竟不像是一个龙盘虎踞之势的千年古都,倒像是哪位闺中小姐,雅致清丽,流转于唇齿间,别生出一番韵味。
仅数十天,南京的损失已达万亿,珍玩字画不知所踪,书籍楼阁付之一炬。但更叫人痛心的,是南京百姓遭受的深重灾难,被凌辱后的母亲已是半疯,拖着身子,寻找着失散的幼子;街头衣衫褴褛的姐弟,无助的哭泣,却再无人来安慰;残破的招牌下,失去双腿,满身血污的爷爷抱着仅三岁的孙子,沉痛地合上了他那恐惧的双眼……人性在这里仿佛从未存在过,有的只是无休止的屠杀。此时的南京,仿佛已被上天遗忘。
南京大屠杀之惨烈,震惊世界,我也是早已有所耳闻,可是,当我真切地身处纪念馆中,所有的一切以另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铺展在我面前时,我沉默了。30多万的人命,怎是一个“惨烈”可形容;难以计数的亡灵,仅是“铭记”,又怎能让他们安心!万人坑中,皓皓白骨层层堆积,似仍在控诉惨绝人寰的暴行;中山码头,缕缕冤魂盘桓不去,哭诉着南京的悲剧。
过去,我们落后于人,被动挨打,但现如今乃至将来,若有胆敢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被时间遗忘的城
高一(18)班
世界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你不用整日地埋头于书本,抬起头,眼前是时光的绣集,穿过白墙青瓦,寻找自己的希冀与信仰。
若说那朱红宫墙琉璃瓦的紫禁城是一位鲜衣怒马的少年,乘着风一路踏过历史的尘埃,那徽州则如一位白裾乌髻的女子,撑一柄油纸伞,眉目温柔,举手投足间尽是淡淡的愁与微微的嗔。她好像,一直都保持着一个样子,那是她最初的模样,惊艳时光,温柔岁月,以致于,时间将她刻意遗忘。
花山谜窟是她独有的神秘。花山谜窟是黄山山脉的延伸部分,它的玄妙奇巧至今仍令人惊叹,而石窟的形成依旧是个不解之谜。最令游客青睐的,应该是2号洞了吧。有“清凉宫”美称的2号谜窟坐落于半山腰,洞口呈虎口张开之势,在洞口便能感受到它扑面而来的凉气,石窟内有天然的水池,水呈翡翠色,在昏暗暖黄的微光下,显得旖旎而迷人。在2号窟中,还有一副天然的秋色图,不禁再次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踱步轻烟长巷,邂逅一份纯净的美好。白粉墙,小青瓦,马头墙,木花窗,构成了这“流动的清明上河图”——屯溪老街。屯溪老街是具有宋、明、清时代建筑风格的步行街,首尾不相望。它依黄山,伴新安江,几度兴衰却仍有着传统风情,茶楼酒肆,书场墨庄,匾额旗招,朱阁重檐,无一不是它独有的魅力。
“多少人提剑纵马,说诗酒趁年华,可知年华,只是弹指一刹。”走在宏村的青石板路上,只觉一眼万年,恍惚间红了眼眶。跨过祠堂高高的门槛回看斑驳的阳光,彷佛看到多年前徽州的人们,在这里经商,读书。宏村的木雕自然令人驻足,而我更喜欢巷子里的气味。那是淡淡的酒香吧,你有一碗酒,便可慰风尘,想想吧,每个清晨和黄昏,伴着对酒与木樨花的思念,一碗桂花酒是给你生活的最好慰藉,哪怕流泪也可怪风太温柔酒烫喉;又或者是古木与花的缱绻,你是木漆脱落紧闭的门,我是墙外斜逸的藤,当年徽州女人们可能就是坐在这一树紫藤下,或洗衣做饭,抑或只是静静的思念;再不然就是毛豆腐、烧饼、酸奶交织的香味儿了,炉子上炖的咕嘟冒泡的鸭边腿,新鲜的带着露珠的乌梅。这是徽州人自己的饮食文化,是他们的简单生活与贵重安宁。宏村被称为“画里乡村”,行走其中的我们,自是画中人,体验了徽州人民的生活,南来的风,东去的水,枯瘦的残荷,古旧的窗棂,皆是我心中浅浅的怅惘,要真要问我为何忧伤,我也难以回答,可能,只是被宏村温润迷蒙的气息感动了吧。
四月的风,吹散初春的云,岁月无恙,庭廊深巷清歌唱,徽州是活着的,它活成了一首诗,在复杂的世界里,活成深刻却简单的样子。徽州是我不愿苏醒的梦,亦是我的向往,愿徽州能永远做画中仙,梦里人,一直一直,被时光遗忘,被岁月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