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色相障蔽部分揭秘

标签:
包容是广度善良能救生承当是高度细腻是深度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浙江省义乌国际商贸城熟知名言老人补全解读 |
分类: 杂谈妄论 |

因此只有色相,有器可凭,所以色相能够屏蔽人们的目光,障蔽对真相了解。

义乌商贸城随手拍得的色相,正好配网上摘得妙文,以飨朋友。

那些熟知的名言,看似简单却深含寓意,被人为障蔽的部分揭秘,网上借来,老人有修改。

1、父母在,不远游。下半句是:“游必有方”。意思是:出游,要有预案,强调对父母的安排。

2、“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后面还有一句:“硁硁然小人哉”。
“硁(keng)硁然”形容浅薄而固执。与此相对,孟子同学直接说: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只要合乎道义。
孟子显然不是希望大家轻诺无信,只是不要去做抱柱的尾生,悟道契道尊道而行。

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一直被许多人用于鼓舞学习者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在这之后还有一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大概就是说:
你拿有限的生命去学什么没完没了的知识,你真是个二逼傻逼脑残呀!

庄子真正的意思是强调提升生命层次,开发能够透过生死的智慧,而不是和电脑比贮存知识。

4、“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现在人们普遍理解作为儿女,要为家族续香火,不然就是不孝,完全错了。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是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意思是不孝的事情有很多(有三种之说),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即“生不养(教)”最可恶。
因为这样子,一旦有不肖子孙在世,就会对人类文明传承有损、破坏、逆转……

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
(因为一舜出家在外,二是尧要把女儿嫁给他,古有以帝王为父母一说,三舜的父亲对他很暴力,
即使这样他还是很孝顺。所以君子们都认为一样)。和生孩子续香火没一毛钱关系。

5、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被遮蔽的后一半是: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世人贪嗔痴没有净尽,任何作为都会被贪嗔痴导向堕落,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经是好经,只是被歪嘴和尚念歪了”!所以,人们只有透过戒定慧涤除贪嗔痴,
提升生命的层次,明悟真相,契合大道……使生命进入随缘自由、自由随缘的境界。

6、《周易•乾卦》:群龙无首,吉。这里的意思,老人在《龙赋》有解释。
宗旨是没有导向,大家都自然在“道”支配下——“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幸福生活。

道法自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
道法自然是一个整体的过程,个体的任何作为都是道运化的作用,
个体的、刻意的“言必信行必果”妄想只能是毁坏整体文明发展。

7、「人是生而自由的」下一句是:「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再下一句是:
「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人是生而自由的」就相当于武当山元和观阐释的哲理: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本来和谐。这是我们修炼的哲学基础。

人是自由的,烦恼束缚了我们,但自由是绝对真实的存在,烦恼是智慧的幻象……

就像“画地为牢”一样,烦恼是幻象,但作用不虚,像枷锁一样使得人不得自由

人不能透过戒定慧的修习,断烦恼了生死,「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真相是无相的、不动的、整体的、寂静的、永恒的、安乐的……

真相上幻化出万象是随时随地变异的、是相互转化的、是出头的椽子先朽的……

自大、自是、自强……一切建立在自我狂妄基础之上的“海市蜃楼”终将变异成为其它。

8、“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

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阳平),这里的“为”是动词,句意为:

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改进提升自身不足),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

9、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原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一般人的理解:“天地残暴不仁,把万物都当成低贱的猪狗来看待,

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圣人们也没两样,还不是把我们老百姓也当成猪狗不如的东西!”

其实,真正意思是: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有个寺庙,因藏有一串佛祖戴过的念珠而闻名。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老住持和7个弟子知道。7个弟子都很有悟性,老住持觉得将来把衣钵传给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光大佛法。不想那串念珠突然不见了。
老住持问7个弟子:“你们谁拿了念珠,只要放回原处,我不追究,佛祖也不会怪罪。”弟子们都摇头。
7天过去了,念珠依然不知去向。老住持又说:“只要承认了,念珠就归谁。”但又过去了7天,还是没人承认。
老住持很失望:“明天你们就下山吧。拿了念珠的人,如果想留下就留下。”第二天,6个弟子收拾好东西,长长地舒了口气,干干净净地走了。只有一个弟子留下来。
老住持问留下的弟子:“念珠呢?”弟子说:“我没拿。”“那你为什么要背那个偷窃之名?”弟子说:“这几天我们几个相互猜疑,有人站出来,其他人才能解脱。再说,念珠不在了,佛还在呀。”
老住持笑了,从怀里取出那串念珠戴在这名弟子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