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清真观传奇历史正传
标签:
许昌清真观真武殿渊源道家阴阳哲学修养孤独观照自我人格洞天海岛道教道场生活清一道人郑宏富会长 |
分类: 网友交流 |
许昌清真观传奇历史正传
文/ 清一道人
(注:注意到清真观作为千年道观,一个备受推崇的中原地区的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目的地,网上,见到大量文章传播内容有道听途说之嫌,为了正本清源,特别发表清真观监院清一道人此文以正视听。)
许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华夏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在远古时期,许由部落在此繁衍生息,故称许地。公元前八世纪,周封文叔于许,称许国。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废除汉立魏以后,国“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许地建置在三千年的历史过程中有过数次变化,周称许国700年,秦、汉称许县400年,汉末称许县25年,三国、魏、晋、隋、唐称许昌县700年,五代、北宋称许田县147年,北宋、金、元称长社县297年,明、清称许州544年,民国初年复称许昌县,解放后,城关划为许昌市,四乡仍为许昌县。东汉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挟天子以令诸侯”,修耕植以畜军资,终成霸业,遂使许昌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南宋时道教形成新的三大派别太一道、真大道、全真道,公元1203年全真七子之一,邱处机成为全真道第五任掌教,公元1216至1219年间,南宋、金庭先后派使召请,皆不应召,太祖闻其名,自乃蛮派使者召请,邱祖毅然派十八弟子,莱州出发,跋涉万里,历尽艰难,历时两年抵达西域大雪山,太祖问其如何治理天下,回答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回答以“清心寡欲为要”,并进言“欲统一天下者,必在乎不杀人”,太祖深契其言,礼遇甚隆,尊为神仙,赐以虎符、玺书,命其掌管天下道教,并下诏书免除道院、道士一切赋税、差役;邱祖广发度牒,创立平等、长春、灵宝等八大教会,并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全真七十二丛林,供门人修行,自此全真道大兴。
公元1240年真大道五祖太玄广惠真人郦希诚命举师卢德清往河南典教,在许州长社县嘉禾乡沈村(距清真观只有五公里)创立了天宝观,成为黄河以南真大道祖庭,元至元己巳(1269)年奉昌童大王令易观为宫,史书载“西出关陇至于蜀、东望齐鲁至海滨、南极江淮之表”皆有其宫观,十二祖后随大元帝国衰落,天宝宫毁于战火,真大道门人逐步并入全真道。
清真观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四(1287)年,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全真道和真大道都受到元庭礼遇恩宠,全真派师祖王诘(重阳)曾在河南传道,开封至今还保留有遵丘处机遗命为纪念王重阳而在元初重建的延庆观;元至元己巳(1269)年世祖忽必烈下诏赠封丘处机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并赠封其它全真七子真人号,在道教教义中,宫为迎神之所,观为真人居所,观内保存的众多明清古碑都为重修碑记,可知清真观是在元朝皇室支持下为纪念哪位真人而兴建的一处颇具规模的道观,元末随国运衰败而毁于战火,荡然无存,直到明朝正统癸亥(1443)年华山派第四代传人贾上岩(山西悬壶观师祖)云游至此,才逐步开始重建;具体是为纪念哪位真人,道门弟子推测有两种可能性较大,一是纪念丘处机,因为在同一时期其它地区有为纪念丘处机而兴建的道观,观名就叫‘清真观’,二是纪念(清静真人)孙不二,她同为全真七子之一,创全真“清静派”,元世祖忽必烈下诏封为“清静渊真玄虚顺化元君”;清真观庙观规制、殿堂名称位置和天宝宫极其相似,特别是最后两重主殿都为黄籙殿和真武殿,黄籙殿所敬奉黄籙祖师又为真大道主要敬奉之神系,两道观建观时间一前一后(间隔47年),距离又只有五公里,所以也有专家提出清真观(元朝)是天宝宫下院的说法,这一说法也得到当地民间传说的部分佐证,当地一直流传一个说法“天宝宫是大宫,清真观为小宫,古时即是一体,大宫不大、小宫不小”,清真观旁有个村子叫小宫,有500年历史,村名因清真观而得名。当然因何而建观的推断,因没有实物的正名,还有待相关部门及专家的实地实物考证!
许昌县清真观郑氏祭祖法会场面
清真观内保存的众多明清古碑重修记中,有七块明文记载“清真观创修于胡元至元年间,元末遭毁,仅存荒址残碑”,碑文多由明清官方(官员)所立,基本可确定其真实性;明正德八(1513)年记事碑文中记载清真观开始重建于明正统癸亥(1443)年,部分修葺一新;其它碑文中详述了七十年后其徒众共八代门人弟子,从明成化二十三(1486)年始,经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共八代帝王,历时136年时间逐次整葺重修,到明天启三年全部完工,恢复成七进五殿的道观格局。
清代风雨侵蚀庙貌逐渐颓废,清顺治、道光、光绪年间屡有修葺,清代重修碑记中还详细记述了清真观道派传承,从明正统(全真华山派第四代)贾上岩住持到清道光(华山派第十八代)赵礼焕住持,一直传承有序;民国初年战乱,道观被占为军营,道众被遣散,庙貌开始倾废,从以上可得知华山派共有至少十五代高道主持过清真观庙务,弘道宣教、立观度人,历时近500年,传承不断,可以说清真观道宗悠远,道脉绵长;明清时期这里文人墨客聚集,设立讲堂,文风颇盛。
未完待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