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立此存照 |
丰富多彩真世间:百花盛开才是春
一度中国人以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为荣。谁上了,国内舆论都是一顿热捧。今天,作家郭敬明上了美国《纽约时报》,并被该报称为“他是中国最成功的作家”。同样是上了美国媒体,但边缘一蓝敢肯定的是,郭敬明不会受到热捧,搞不好是一顿板砖。
《纽约时报》送郭敬明“高帽”谁会不舒服呢?
著名作家不舒服——就像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们总是瞧着郭德纲不舒服一样,著名作家们也一直不看好郭敬明。要么以不屑的口吻——“郭敬明,他写的是小说???”要么以长辈的口气:“郭敬明,小屁孩,折腾不了几天。”而严肃作家则忧心忡忡地说“郭敬明的作品不是主旋律,应该封杀。”
其实,郭敬明一出路就伴着争议。而就是这争议之中,郭敬明一直走到了今天。出版小说,办小说杂志,奇怪装束,有时候你甚至搞不清郭敬明走进的是娱乐圈还是文化圈。直到被《纽约时报》捧为“中国最成功的作家”。
据称,《纽约时报》以《China’s Pop
Fiction》(中国流行小说家)为题的报道“现今,中国最成功的(原文为most
successful)作家是24岁的青春偶像作家郭敬明。”报道中提到了郭敬明的异性化装束、他博客上的半裸照片以及他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被判抄袭庄羽的《圈里圈外》等,也指出他并没有得到读者的普遍认可。文中还表示,郭敬明的四部小说中有三部销量超过三百万,去年一年的收入为140万美元,位居作家收入榜的榜首。
通过以上成功元素来分析,美国媒体衡量一个作家成功与否的指标是个性化程度(异性化装束)、行为尺度(博客上的半裸照片)和获利指数(三部书销量超过三百万,一年的收入为140万美元)。显然,这样的成功元素与我们传统作家的成功元素并不一致。可能正是基于这个原因,《纽约时报》的报道刚一出来,就有人“及时”地指出“对于郭敬明过于高捧了”。
不知道郭敬明本人会不会很在意《纽约时报》送来的这顶“高帽”。我只记得,郭德纲对“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的高帽并不感冒,并坚定地以“非著名相声演员”自称,还经常以调侃地口吻称自己“上礼拜就是著名了”。一笔写不出两个郭字,我估计郭敬明本人不会很在意,如果在意,也是公司,会拿这事大做文章,但跟著名作家们的愤怒不一样,人家是商业行为,而不是“正义行为”。
尽管《纽约时报》定论成功的并不一定就真的成功了。比如,郭敬明的抄袭就很不光彩。但著名作家们除了一味愤怒指责外。我的朋友王书春说过,嫉妨的最好方式是踹自己一脚,而不是下绊着,撤梯子或者起哄架秧子。面对《纽约时报》送给郭敬明的高帽,著名作家们少安毋躁,应该静下来,想想郭敬明的好,一个能进入作家收入排行榜的人,毕竟不是水货。
花草树木,叶叶不同,香臭雅俗,花花相异……参差错落,方成美妙苑地。
晨曦夕照,潮起潮落,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起承转合,始有万象更新。
善恶互照,成功失败,强弱协调,成住坏空……无量物化,才是丰富多彩。
活在当下,适时而动,出世世间,万象归依……丰富安详,成就极乐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