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需要就没有人,可人的需要千千万万,哪些才是使心灵满足的的需要呢?
“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太16:26)
“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太4:4)
“人饥饿非因无饼,干渴非因无水,乃因不听神的话。”(摩8:11)
一个人的存在就意味着他/她存在着需要。因为人类生命的存有,必须有赖于许多外在因素,而非自给自足。但到底需要多少或需要什么,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近现代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们曾迫切尝试解答人生从最基本到最终极的需要,他们的努力深切诠释了“了解自己”的古老命题,昭示了生命的各个层面之需。这是渴望幸福之人所不可不知的。不但知道需要什么,更要知其先后,而近道矣。
1.物质/自然的需要
人人皆知,物质是我们生存中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它不是我们生存的目的。就如吃饭是为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所谓“民以食为天”,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曲解了荀子的意思。他说:“君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知天之天者,可矣!”此言乃他对庸俗世道猖獗而天道衰微之忧叹!我们理当与先贤一道以庸俗的观念为耻!设若人活着仅是为了吃饭,那饭也就不叫饭,而叫饲料。会思会想存在的意义是人的基本特征,也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亚力士多德之语)。“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因为物质无法满足你全人的需要),我们应当“知天之天者”。
2.知识/文化的需要
人对知识的需要,物质发达的现代人可谓感受良深(不少人正在殷勤恶补)!其实,知识的作用不仅只是升华生存,更是生存之本。因为人若缺乏食物、药物、交通、自然等生活常识(意识、文化),便无法存活。就如婴儿的存活有赖父母的知识。但人有更深的知识饥渴,要脱离感官、现象去寻索抽象、本质的智慧,期翼可以理解世界、人生。因而,哲学便应运而生,艺术便是它的感性体现。一幅画、一首乐曲、一本书等,它不能当饭吃,却价值连城。甚至许多艺术家宁受极度贫寒(他本来可以很富有)而乐此不疲,令常人所无法理喻。
无知是痛苦的,博学也是痛苦的,就如无论是贫穷或富有都痛苦一样。富有者与博学者还是忧郁症的常客。哲学家与艺术家们更将这种忧郁深深地烙在了眉宇之间。因为知识也不是生存的目的,像物质一样都是工具。苏格拉底说:“知识的目的是至善,”即为了解至高完美的他者,透过与他的联合获得善。人所需要的不是一组抽象的概念或艺术符号,而是实体——就是知识的对象,一个有别于物质的精神(Spirit)实体。
3.家庭/朋友的需要
人有知性的需要,也有感性的需要。家庭、朋友即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亲情、友情。没有被温情所滋润的人,会变得孤僻、怪异。所以上帝造男又造女,吩咐他(她)们要生养众多(并且透过上帝的大能护理,几千年来男女比例基本平衡)。但一个温暖的真情环境,并不就能使人心满意足。现实的世界与我们内心的理想,总是不协调。君不见,许多人离开家不久就想家,可一回家不久便想离开。如果这尘世任何事物都不能叫你满足,那么,很明显,你的心是为另一个世界而造的(C.S.
Lewis)。祁克果则解释道:对更高尚事物的憧憬,是人类对过去乐园生活的怀念。
4.工作/被肯定的需要
工作的需要并不单因生计,劳动的本身也是快乐的事。许多人并不缺乏财富,但还是殷勤工作。没有工作,人便会颓废,甚至沦落。因为人会自我暗示为废物或怪物。工作则使人自信,因为感到自己于事于人于国有用。工作为我们带来喜悦,但它并没有使我们得着长久的喜乐。因它也不是终极的。人类内心的许多困扰既不是缺乏物质,也不是缺乏知识;甚至家庭温暖、工作如意,但还是有很深的不满足感。有些人虽然这些方面非常成功,却十分忧郁,更由于无法抗拒内心更为深切的召唤,竟毅然抛弃所有,或远游、或修行、或隐居,甚或自杀,使得常人诧异不已。
5.伦理/秩序的需要
安全是人人所渴望的,因此,我们对善都充满期待。虽然自己所行未必尽善,但对别人仍然要求有加。因为秩序是人类正常生活的基本保障,如若人丧失善的底线便无安宁的社会可言。伦理虽然被现代人所轻看,但它仍是崇高的,也是深具现实意义的,是我们应当看重与持守的。有人为此付出一生,应该赢得荣誉。但很明显,一般的(自身)善行或一个理想的社会亦非我们的至深满足。我们需要更美的性格、更坚固的保障,方能使生命既充满良善又充满自由。
6.荣誉/被了解的需要
对荣誉的追求,显明了我们有永恒的需要。希望名留青史,所谓“流芳百世”。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心灵的孤独有所消减。相对其他而论,荣誉可以在较多、较深的层面上满足人,可还是无法使人无欲无求,快乐满足,而需要更深的安慰。历史上并不乏才德兼备之士,他们虽也自知不会被人轻易遗忘,但依旧无法规避灵魂的失落感。就如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伊莱姆的独白:为何我倍感失落(虽然获得极多荣誉),无疑的,我是一个失落的人。
7.终极/潜在的需要
这一层是人类至深至善的需要。是人生命的根,是幸福的源泉。人若在这方面得不到满足,那他/她的心便会永不安宁。但人的处境是十分尴尬的:虽然深切的感知生命的终极渴望,却又不知那个满足生命潜在需要的他者。这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理念实体”,老子所云的“天道”,孔子所谓早上听见下午死亦无憾之“道”。他是万物的创造者;生命的赐予者;秩序的维持者;是知识的源头和道德的基础。就是上帝!先哲对他的存在非常肯定,只是苦于无处可求。
往来圣贤的求索固归徒然,但人力穷则天心见。耶稣基督的降临为我们带来了恩典与真理!他是永存之道,上帝的儿子,人类的中保,透过他我们可以就近上帝(约翰福音14:6),使我们的生命不再饥渴(约翰4:14;7:37-38)。这不仅在理论上,更在实际的生命经历中。保罗说:“得着基督为至宝”;奥古斯丁说:“我的心若不安息在主怀中,便永不安宁”;阿奎那说:“人生的终极幸福就是认识上帝”;马丁.路德说:“上帝是人千古保障”;帕斯卡尔说:“人没有上帝是可悲的”J.S.巴赫说:“耶稣,人类的希望之欢”……除了这些时代中的天才,还有千千万万信徒的生命印证了基督教的真理!
朋友!何必再受心灵的饥荒?让尊贵的生命日渐枯萎?请敞开你的心门吧,让耶稣进入你的心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