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男人160岁女人140岁的日常进补法

(2007-12-01 02:50:32)
标签:

随笔/感悟

谈天说地

心理命理

文化休闲

哲学教育

幸福修炼

烦恼解脱

性命双修

寿命观点

分类: 杂谈妄论
 男人160岁女人140岁的日常进补法  男人160岁女人140岁的日常进补法先说一个逻辑问题,如果你相信能活160/140岁,而且真的按这个寿命安排生活,那么经过几次生命轮回,你绝对不至于这点寿命。但是,你如果不能相信,那么你一定活不到这个寿命。 
 
 
  “人的正常寿命是男160女140岁”文章说了:“二八,肾气盛,天癸至,阴阳和,故能有子。……男人的春天是以“天癸”的来和竭作为标志的‘二八’到‘七八’的时期,换句话说,男人的春天是40岁。”
  夏天40年,秋天40年,冬天也40年,但是被分成两段,以男人为例,今生出生后16年,和前生死前的24年。
  “为什么活不到男160女140岁的正常寿命?”交代了,天地赋予我们的寿命是靠精气神体现的,天地直接赋予我们生命原始一部分精气神,另外的部分是以赋予我们食物的办法给予我们,需要我们最有效率(最少损失)地获得才能使我们活到天地赋予我们的寿命。
  这个“最有效率(最少损失)”很重要,“妄想妄做”不行,说白了,你要是个明白人才行。
  当然,“明白人”也有层次不同;在世俗的社会里,我们都要生活;怎么样安排160/140岁的人生历程,今天我们就说说一般生活的大原则。其中,涉及的“明白”境界,乃至终极意义等问题,以及因果道理不提及,朋友们可以发挥。如果,在读下面的内容之前,阅读过“‘水煮’四代领导人”,可能感受、体会不一样。
  春天就像春天,春天万物生发,你也难免想法多多。不是说“发展是硬道理”嘛,就多尝试、体验;春天是生不是成,所以不要在乎失败。
  夏天是繁茂的季节,能成树的绝对不是草,所以也不要妄想。16/(16+24)=40%,人今生的事情,至少60%与前生有关。夏天难免有风雨雷电,也可能毁灭我们既得利益,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秋天有秋天的法则,秋天是萧杀,是收获的季节。因为要收获,所以要萧杀,就像植物要结果就要放弃花朵,人要有所成就就要有所取舍,就不能面面俱到。
  如果你这样地度过了人生的春天、夏天、秋天,那么这时候你已经是一个136/119岁的老人了,经过了人生的事事非非,度过了一生的春夏秋季,冬季进补很重要。在最后的24/21年里,内敛、总结、体会、感悟……成就自己决定认知,提升人生境界,为未来准备,其为进补。出生后的16/14年里,中国的传统教育让孩子们阅读、背诵、记忆很多经典,而后在人生的经历中逐渐释放能量、发挥作用,为一生作为保驾护航,也为进补。
 
 
  当然,进补是一生中时时刻刻地事情,交代了进补大法,当然也要给些补药,佛经道臧及儒家典籍当然是补药,不过你难以见到,或者视而不见,这里推荐两篇文章,是为最猛补药也,身体太弱,不受补者免看。如果看过老人博客大部分文章,特别看懂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相信能从老人博客中找到适合你胃口的补品。
 
  有一位老鞋匠,四十多年来一直在进入城镇必经的道路上修补鞋子。有一天,一位年轻人经过,正要进入这个城镇,看到老鞋匠正低着头修鞋,他问老鞋匠:“老先生,请问你是不是住在这个城里?”老鞋匠缓缓抬起头,看了年轻人一眼,回答说:“是的,我在这里已经住了四十多年了。”年轻人又问:“那么你对这个地方一定很了解。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要搬到这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城镇?”老鞋匠看着这个年轻人,反问他:“你从哪里来,你们那儿的民情风俗如何?”年轻人回答:“我从某个地方来,我们那里的人哪,别提了!那些人都只会做表面文章,表面上好像对你很好,私底下却无所不用其极、勾心斗角,没有一个人会真正的对你好。在我们那里,你必须很小心才能活得很好,所以我才不想住在那里,想搬到你们这儿来。”老鞋匠默默地看着这个年轻人,然后回答他说:“我们这里的人比你们那里的更坏!”这个年轻人哑然离开。
  过了一阵,又有一个年轻人来到老鞋匠面前,也问他:“老先生,请问你是不是住在这个城镇?”老鞋匠缓缓抬起头,望了这个年轻人一眼,回答他?:“是的,我在这里已经住了四十多年了。”这个年轻人又问?:“请问这里的人都怎么样呢?”老鞋匠默默地望着他,反问:“你从哪里来?你们那儿的民情风俗如何?”年轻人回答:“我是从某个地方来,那里的人真的都很好,每个人都彼此关心,每个人都急公好义,不管你有什么困难,只要邻居、周围的人知道,都会很热心地来帮助你,我实在舍不得离开,可是因为工作的关系,不得不搬到这里。”老鞋匠注视着这个年轻人,绽开温暖的笑容,告诉他:“你放心,我们这里每一个人都像你那个城镇的人一样,他们心里都充满了温暖,也都很热心地想要帮助别人。”
  同样的一个城镇、同样的一群人,这位老鞋匠却对两位年轻人做了不同的形容和描述。聪明的读者一定已经知道?:第一位年轻人无论到世界的哪个地方,都可能碰到虚伪、冰冷的面孔;而第二位年轻人,无论到天涯海角,我想到处都会有温暖的手、温馨的笑容在等待他。
  在生命潜能里,第一个哲学就是:我是一切的根源。两千多年前,佛陀就说过,“万法唯心造。”整个世界是我们自己所创造出来的。当我们接收到外界的一个刺激时,所做的一些反应,都会记录在潜意识里。所做出的这些反应并没有经过意识层面的思索,而是有一些依循的模式,它们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为了适应外界而产生的。这些模式有许多种类,有属于行为的模式,有属于头脑的思考模式,有属于情感的感觉模式、情绪模式,还有左右着我们价值观的一些体系。换句话说,这些记录在我们生命里的东西就是所谓“因”。而“缘”就是在我们皮肤以外的世界上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情,我们称之为“外缘”。当这个“因”与“缘”结合之后,就产生了“果”,正如那个老鞋匠的故事所说。
  由于生命中的许多经验——那些“因”,是在我们的皮肤之内,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它和我们对事件的反应模式共同形成我们今天生命里总的“果”,所以,有些人会觉得在自己生命里到处都碰到一些和自己对立或者利用自己的人;也有一些人无论到哪里,都能结交到一些知心朋友;而有一些人总觉得自己可怜;有些人总觉得自己不被人所爱;有些人总觉得自己的命苦。这一切的外在结果,包括人际关系、事业成败、亲子关系、夫妇情感、情侣恋爱,所有我们肉眼所见、自己生命里所看到的结果,根本原因都在自己身上,这就是“我是一切的根源”。
  “凡人怕果,菩萨惧因。”大多数人都担心在生命里会碰到一些不好的现象,碰到一些不顺畅的人际关系,担心呈现出来的结果是不好的;但是菩萨却害怕“因”,他会看到自己的起心动念,然后会去省悟这些发生,这些属于自己生命的部分与外缘接触后,为自己的生命创造出什么样的结果。
 
  了解“我是一切的根源”以后,接着就要踏入生命潜能之旅最重要的课题——觉察。觉察有两种形态:一是Insight,我译为“洞察”;另一种是Awareness,我译为“觉醒”。
  洞察是一种顿悟、一种很客观的觉察,是一种“啊哈!”的经验。人类本质存在一种想要从所有资讯里,理解并整理出一个自己能够了解、也能积极参与的世界,然后再去说明、解释这个世界所有的现象。这样的本能、这种了解与洞彻,我们称为洞察,它是属于理性的、头脑的、思想的。
  另一种是“觉醒”,它是一种复苏。换句话说,它是我们内在、皮肤以内的世界,也是情感的、感官的、情绪的世界。例如当身体感觉有一点疲倦,你就停下来开始“洞察”,寻找可能的原因,也许是三天前感冒还没有复原,也许是这几天的工作太累了,也许是昨夜没睡好,所以现在感觉有点累。这是属于头脑层面的理解,我们就称为“洞察”。而“觉醒”则是,当你觉得累的时候,在那一刹那,就全然去感觉那个“累”,与自己的“累”在一起,然后让这个“累”布满全身的每块肌肉、每个细胞,整个人或许会垮下来,甚至连一声“我好累”都懒得说,整个人都被疲倦所席卷。这个时候你的“累”苏醒了,这就是“觉醒”,换句话说,它是伴随着情感和感觉的一种觉察。
  为了让读者更明白这两者的差别,我们列举两位在自我成长和修行这条道路上知名的人物,就会更清楚知道它们有什么不同。我认为释迦牟尼与济公是这两个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释迦牟尼是全然的洞察,他很客观地观照这个世界。洞察本身就是一个观照,让自己从事件中完全跳开,自己就是一个全然的观照,客观地看这个世界发生的所有事件,甚至包括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它是一种成熟的智慧,不带任何判断、不去分别是非、只是“如其所是”地看这个世界,看所有发生的一切。
  自己本身不存在,跳开来看是洞察最明显的一个特征。而觉醒则刚好相反,例如济公,他活在自己身上的每一个发生里,和自己的情感、感觉全然在一起: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大喜大悲、大起大落,无论自己内在有什么发生,都让自己成为那样的状态。所以,在一般世俗的眼光看来,济公就是“疯癫”的代名词。他紧随着自己身上的每一个变化,他能全然的与变化在一起。他属于孩子的世界,属于自然的、情感的、情绪的世界,他充满着生命力、活力和能量。
  如果将“佛”的梵文意译成中文,就是“觉醒”或“觉察”。换句话说,当一个人觉醒之后就是佛。无论是“洞察”或“觉醒”,这两条道路都可以让我们走向生命里最高的智慧。不管我们选择哪一条道路,重要的是要做到“全然”——全然地洞察或是全然地觉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