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月圆夜想过自己生活圆满吗?

(2007-10-05 12:09:38)
标签:

幸福修炼

健康生活

教育杂谈

解脱烦恼

人文风光

心理命理

情感生活

文化休闲

分类: 网友交流
月圆夜想过自己生活圆满吗? 题记:作为武当山的特使,突然间要到上海
,使得老人为朋友们准备的月圆夜甜点没有时间奉上,今天给大家端出来。
  老人祝愿所有人生活美满、幸福!
  你美满、幸福吗?
 
  一、大学生如是说:又得浮生一日闲
  最近做梦总是梦到一个同学,梦到我们在不停的争吵,就像在学校里的那样。其实到现在,我还没有找到一个像她那样的同学。可以说是朋友,知己。“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不是说没有遇到很好的朋友,我有几个舍友就是很好的那种,但是我没有找到一个真正懂我理解我的人。也许过些时候会发现吧。但是不知怎么,我真的很想念那个同学。但又害怕面对她。因为过去的美好回忆只是属于过去。现在的,将来的,才是真正能够看的见,有联想空间的。
  其实,白天看上去我很开心的,但是到了晚上,特别是睡觉时,想到自己,想到以前,现在,将来,想到形形色色的人,就会有一种莫名的感慨。有喜有忧,有悲有愁。特别是现在,我在我的博客上,听着舒缓的音乐,有一种想哭的冲动。现在眼泪已经在眼眶了打转了。不知怎地,就是想哭。好像自己好久没有哭了。突然很喜欢哭的感觉。现在我任眼泪在脸上肆意的流淌,无语面对。什么叫做人生得一知己足亦,现在我是深刻的体会到了。
 
  二、年轻人的思考:所谓成长的烦恼
  小时候常常觉得长大就可以无忧无虑,没有烦恼,什么都可以拥有了,因为我是大人了;等到真的长大了才发现满不是那么一回事情。
  ……
  现在我长大了,工作了,恋爱了,忙碌了,自我了;烦恼了,焦虑了,痛苦了,郁闷了,迷失了,茫然了。到底怎么了?整天忙忙碌碌的时候我总哼唱一句“为谁辛苦为谁忙”;到底为了什么呀?我好多疑问,但没人为我解答,为什么我来到世界上?为什么要来?来了干什么?都这么忙碌着为什么?我从何而来要往何处去?迷茫中长大,本来以为很自我,但却不得不虚伪,我讨厌虚伪!虚伪让我很痛苦,但为什么还要继续?我想开心,顺心!但我不开心不顺心。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我却发现周围好多人总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而且是经常这样。我不懂,难道真的不虚伪不能过下去么?看不惯很多事情但却依然得看下去。我想要自己的幸福,拼尽全力,全心付出,几近透明,但在别人眼里我却好像另有企图,我很痛苦,我很焦虑,很焦虑。我只想简单,但为什么我总是显得格格不入,无法融入。我有时感觉自己快要崩溃了,我整天在崩溃的边缘挣扎,我想要平静,想要真实……但,我…… 
 

  三、有人总结了:伪装的外壳

  生活中我们伪装自己并非单纯地为了猎食而已,同时也是为了不被敌人所猎。所以当我们没有猎食别人的本领时,就只能伪装自己,避免一不小心就被敌人所吞食。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到处都有你防不胜防的陷阱,使你不得不伪装起来,保护自己不被猎食。当你伤心时,你得摆出一副没事的样子,要是想哭,你得去一个没人的地方自己一个人哭泣,不能让别人知道你的弱点,包括你的悲伤,你的情绪。
  于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地伪装自己,而伪装却让我们每个人都觉得很累,可是即使很累但却仍继续伪装。因为如果你不伪装,别人依然还是会伪装。为了不使自己被猎也只能跟着伪装了。
  慢慢地,我们都学会了伪装。我们学会在伤心的时候大笑,在流泪的时候微笑,每天生活带给我们的烦恼事情一大堆,当我们解决了一个烦恼后又会萌生另一个烦恼,我们都觉得人活着很累,但为了生活却别无选择。

  在生活中当我们伪装久了,习惯了,会忘了自己什么时候是伪装而什么时候是真实,即使在对自己没有威胁的人的面前,我们有时也会不经意地伪装起自己来。所以,有的人厌倦了这样虚伪的自己,想要摆脱这种虚伪的生活。

  我们每天身上所穿的衣服就好像生活带给我们的负担一样,表面上很轻但实际上却很沉重,如果我们能把身上的衣服一件件地脱下,然后一丝不挂的回归大自然,那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轻松自在。就像是把我们早已厌倦了伪装的外壳一层层地剥开,一身轻松,然后毫无保留地做回真实的自己,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让心灵得到自由!那是多么幸福,可现实能给我们这权利吗?

 

  四、有人联想了:究竟谁该羞愧?
    有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由这个问题引发我联想了很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觉得这个问题实在是不该存在在我们中国人的身上!这就是有关信用的问题!
    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知道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可是现在似乎不守信用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时尚”。
     很多时候面对一个不讲信用的人时,往往感到似乎是自己错了一样,提醒别人要诚信的时候好象做错了什么事情一样感到羞愧得不行,似乎这样做是格格不入似的惶惶不可终日,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我们的社会真的不“流行”诚实信用了吗?难道我们的社会真的使那些守信的人感到羞愧吗?
    在这里写文章不是针对某个人而言的,而是针对所有的不守信用的人而言,呼吁所有的人都讲诚信。想想我们近年来跟国外做生意由于没有诚信,不讲信用使得我们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我们为失信付出的还不够多吗!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讲求诚实守信,创建一个良好的氛围,特别是大学生,如果没有信用只是靠油嘴滑舌,光说不练以后是很难长久立于世的,不希望看到有一天说哪个人由于失信而惨遭失败。
    最近遇到了一些不开心的事,多多少少的是关于人们的信用问题,好久了想写点什么,可是又不知怎么写才合适,今天看到草稿箱里还有这个标题就写了几句,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也希望有不同观点的朋友不吝赐教。
 
  五、更有人感慨了:“满足”而得到“幸福”吗?月圆夜想过自己生活圆满吗?
  最近一段时间,每每看到与我同龄的朋友纷纷踏上大学之路,心里总遗留下一丝难以形容的感觉。来到这个人生交叉口,让我十分不愿意去面对某些事情的无奈。一切都是关乎现实的种种,似乎注定人生下来就是为了“事实”去做一些让你或愿意或抗拒的事。萌发起这种想法的我,似乎在瞬间有了“自我封闭”的自私,不想让外界所有事干扰,享受那片自由的宁静。中国人的民俗里,向来有“享清福”的观点,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那就是平淡而又安稳的日子,然而这却可望而不可及。
  ……
  曾经问过自己:“我渴望得到什么才会真正的满足?”结果我答不出来。人们热衷于追求一切来满足自己,但所有人似乎从未满足过,人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也从来不知道在追求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渴望。今天人们解决温饱了,明天,人们就会想吃得更好。人们得到了更好的,本来应该满足了吧?但是每当见到别人有房有车,便又会认为自己也应该拥有,认为自己跟别人一样才会满足。等到后天房子买了,车也买了,这会儿问问自己应该满足了吧?但人们仍然感觉自己欠缺了点什么,结果又看到人们追求“物质等级”,因此又跑去追求,以为自己所欠缺的就是这个。到了最后,什么都不缺了,单纯的物质已经到了最顶峰,“来到这里也许会满足了吧”?但事实又不是这样,人们依旧觉得自己还缺少什么,因此这些人便玩起了不知所谓的“收藏”,美曰其名“艺术”,其实人们仍然在空虚中打转,期望找到那最后的归属。一切不由得令我感叹:“今天即使我得到了全世界而快乐,但明天我会为失去全世界而痛苦”。
  曾经有一个富有的人,尽管他得到了一切他所要的,但他仍然觉得自己少了什么,这种空虚的感觉迫使他下定决心,在有生之年一定要把空虚的面纱揭开。从这一天开始他便一直寻找,二十多年过去了,富人衰老了,满头白发的他仍然没有找到答案,而这时候的他十分害怕,因为他知道自己快要老死了,他不甘心到去世那天都找不到答案,因此他就四处打听想找到可以延长寿命的方法。
  有一次,富人在机缘巧合之下,在山上碰到一个神仙。因此便恳求神仙赐予长寿的方法。神仙听到富人的要求之后显得十分迷惑,说到:“你何以知道你将会死去”?富人道:“我虽然现在还活着,但是我这个物质的身体,却一天比一天衰弱,因此我知道有一天我必定会死去”。神仙问:“你认为你在衰老,那么你的状况与年轻时比较,有什么区别呢?”富人答:“我在年轻的时候血气方刚,但现在却衰老而满头白发,形容憔悴,因此我知道死亡正离我越来越近,这两者又怎么可以比较呢?”神仙说:“你这个物质的身体变得衰老,并非是在一瞬间而老的吧?”富人答:“在时间的流逝下,身体的变化是不知不觉的,因此我慢慢形成今天这个样子。”神仙问:“你是为了什么而想求得长寿?”富人听完便告诉了神仙整件事的前因后果,并且恳求神仙告诉他所苦苦追求的答案。神仙听完便摸了摸胡子:“刚刚我问你,为何知道你将会死去,你说你看到了身体正在慢慢变坏,因此知道将来会消亡,但你可否知道你尚有一物乃是永恒存在的?而这一物,便是你这么多年来所找的答案。”富人听完更加感到不解,神仙见此便说到:“你回忆一下,在你在二十岁的时候,看这滚滚直下的瀑布与你现在所看到的瀑布有什么区别?”富人答:“我在二十岁的时候看那瀑布,那山谷上的河水滚滚直下,连连不断。我现在虽然衰老了,但那瀑布依然跟我二十岁看的时候没什么区别。”神仙听后又问到:“那么你在十岁的时候望着这瀑布,又与你现在所看有什么不同?”富人依旧回答:“那瀑布仍然是原来那个样子。”神仙听富人说完,便感叹到:“你虽然现在已经满头白发,无法再跟年轻时相比,你这个物质的身体也一天天憔悴,但是,你观看瀑布的那个心灵,是否也随着时间的跨越而衰老呢?现在这个所看的心灵跟你年轻时候的心灵相比,现在的心灵是否也变得苍老呢?如果你说苍老,那为何你用这个苍老的心去看那瀑布仍然与以前一样呢?其实你所追求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认清楚自己!人们就是因为压制了自己的真心而想去追求某种东西,空虚才会产生。而这种空虚即使在你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之后,它也不会消失。其实,幸福的心灵一直在我们这里,它没丢弃过你,也没欺骗过你。然而当你失去了真心而去执着于某些东西,这就等于你把一个空盒子扔向大海——在大海产生一个“空虚”的盒子,而事实上大海仍旧包裹着这个盒子。你不知道自己的心灵真正渴望的是什么,因此便努力的想用海水把“空虚”灌满,这完完全全都只是你的一念之间。只要你认识清楚自己,知道那看似下沉的“盒子”总会浮上海面,到时候你只需要很简单的把盒子拿开就行了。当富人听完神仙的这一番话,茅塞顿开。知道了自己这么多年的烦恼,原来都是自己欺骗了自己。一直以为真的有那么一些东西可以去填补那份空虚,也许你拥有了这些东西,会有满足,但那是短暂的。只有那些不以空虚作为出发点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幸福。
  人类文化发展以来,一直没停止过向外扩展,人们的生活一直都是在空虚中度过,因此人们才要不断的追求,不断的向外扩展,寻找那终极的渴望。而人们追求到底,得到了或失去了,都只有更多的空虚。如果说人们不是在空虚中度过,一直都感到很快乐与充实,那就不需要如此刻意地追求物质与感情,到了那时候,这些东西都是自然而发的。人们越依赖物质,那只会证明人类的心灵越空虚。每个人都想把这份空虚填补,但人们却走错了方向。要知道,非独立存在的一切,它的得与失都是相对的!得到了,那终究有一天会失去;失去了,那终究有一天会重新得到,而在这得得失失当中,受更多伤害的只有人们自己。

    到了这里,我仍然要问一问自己,我究竟得到了什么才会满足?这讽刺的问题不免让我再次感叹到:今天即使我为得到了全世界而快乐,但明天我将会为失去全世界而痛苦。
 
  六、更有人被逼进了:梦中的路
  夜未央,睡意来袭,
  便沉沉的睡去。
  生活的负担,工作的压力,
  依旧在倾听,在思忖。
  陌生的面孔和熟悉的面孔交错着,
  偶尔浅谈,
  偶尔淡笑。
  感觉好累,即便在梦中,
  那最放松的时刻。
 
  终于,
  离开那禁锢自由和活力的建筑物,
  离开人群,
  闯进风里。
  大踏步的狂奔,
  十字路口,三岔路口,单行道,
  任由我选,
  任由我走。
  转弯,又一条直路,再一个转弯,
  兜兜转转,
  不知转过了几世人生,
  终于在一个十字交叉路口停住了脚步。
 
  天色是暗黄色的,
  楼群矮小,古老又破旧。
  车流也开始变得缓慢,
  原本闹嚷嚷的世界霎时间安静了下来。
  习惯性的,
  在街头卖冰淇淋的老大娘那里接过几根冰棒,
  吮吸着,享受着,宽慰着。
  继续前行,
  红色的矮楼,绿色的、黄色的、灰色的,
  排成排,在迎接我的回归。
  依稀看到一群孩子的身影,
  跳皮筋、捉迷藏、开联欢会,
  笑声从街头传到街尾。
  一群中年妇女坐在小板凳上,
  织毛衣,家长里短,好不热闹。
  那笑的最大声的正是妈妈,
  年轻的面庞,矍铄的目光,
  没有皱纹,没有白发,没有微弯的背脊。
  泪水顺势流下,
  我喊妈妈,却未被察觉,
  我喊爸爸,却没人理会。
 
  醒,
  眼前的一切模糊后消失,
  那儿时的家,儿时的路,
  是我心中最甜蜜、温存的一隅。

月圆夜想过自己生活圆满吗?

 
  七、《楞严经》(五中故事)心理学解读:满街都是神经病
  1955年,精神分析大师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发表了他的惊世之作《健全的社会》。在这本书的前几页,他作了这样的一个设问:“如果我们西方文化中的电影、广播、电视、体育赛事和报纸停办四周,这些主要的逃避途径被切断,对于被抛回到必须依靠自身力量的状态的人们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

  这句仔细一想让人颤栗不已的话像是从陌生而黑暗的空间中传来。我们完全可以把它搬过来问当代中国人:“如果叫你一个星期不上网、一个星期不打麻将、一个星期不看电视不看报纸、一个星期停止追星,所有能够防止你与自己相处的途径都被切断,你会怎样?”

  会怎样?恐怕很少有人想过,因为他们潜意识就在逃避这类问题的出现。对于很多人来说,问题本身的出现在他的心理生活中都是一场灾难。

  为了直面这个问题,让我们设想一下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照镜子。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照过镜子的人如果不说是一个也没有,恐怕也是少得可怜。而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一个镜子,生活将很难想像:我们拿什么来收拾和美化我们的尊容呢?我们走在大街上,在单位上,由于不知道自己的那一张脸变成了什么样,又如何来的自信呢?镜子,与我们的“自我价值感”连在一起,没有从它那儿确证我们的那一张脸显示出来的还过得去的形象,在社会的目光逼视下,我们将陷入怀疑“自我价值”的焦虑泥潭中。

  一般来说,在洗完脸后,化妆时,我们都要照镜子。我不由得在此冒昧问一下,有多少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他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脸,或者全身时,会突然之间产生这样的想法――镜子里的这个人是我吗?镜子里的那一张脸,那一坨肉,真的是我的吗?我就是那种样子吗?我的意思是,照镜子的人,是否突然之间对熟视无睹的“自己”产生了一种陌生感?我敢讲,在我们的社会中,为数不少的人从来就没有过这种似乎很“怪诞”的感觉。在我所调查过的近100个人当中,一个也没有!有些人也曾经有过,但马上就采取措施把这种想法消掉。这种突然间冒出来的想法似乎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对于人们来说,却极为危险。

  表面上看,照镜子只是一种私人性的行为。但驱动我们收拾和美化镜中的那一张脸的,并非我们自己,而是社会审美、社会评价的无形之手。根本不是我们的眼睛在看镜中的自己,而是社会的目光在盯着。这种目光代表了一种社会价值排序下的隐秘指令,决定着我们对自己价值的确认。我们收拾和美化自己是给别人看的,因为我们的自我价值感来自于他人的目光。一句话,人的很多行为、思想,都受到社会的隐秘操控。人的存在的社会性使他照镜子的习惯性行为被纳入到了一个模式化的、被社会的价值偏好所编码的观念/行为系统之中。

  如果看到了这一点,我们就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人们通过镜子这个媒介,来收拾和美化镜中的自己时,那一张脸、那一坨肉不仅仅暂时是一个“审美客体”,而且压根已成为一个社会性的“对象”,游离于人的存在内核。他看他的那张脸时,实际上和看一头猪并没有任何区别。也就是说,镜中的那一张脸已经变成了一个“在场”的“他者”了。尽管它在肉体上是他的,他就靠这张脸的形象混,但在心理上,它完全是一张社会的脸。这张脸所对应的也根本不是真正的他,而是一个虚假的“他”。而对于这一点,他要么从没有意识到,要么一直骗自己。真正的他已经和这张脸没有联系了,他对真正的自己的压抑,或者说“扼杀”已经非常成功。

  因此,如果一个人突然之间产生了“镜子里的那张脸真的是我的吗?”这样的想法,伴随而生的就是觉得自己很陌生。这是因为,在这一瞬间,他被扼杀的真正的自已复活了,他发现这一张脸完全是社会的一个道具而根本不认识它。如果我们按精神分析的术语把这个“真正的自己”叫做“自我”,而把“虚假的自己”叫做“假自我”的话,就可以认为,他原来一直是靠一个“假自我”而活着!而这个“假自我”一直冒充真正的他,在社会的目光下扮演各种角色,为他争面子、争身份、争利益。这一切都显得非常“正常”。但是,一旦他的“自我”复活,看到了那个所谓的“自己”不过是一个虚假的存在时,在这一瞬间,他从社会中取得的各种存在属性便消失了。他开始了与自己的独处。如果能克服这种虚无感,他或许会让真实的自己过一种听从自己的内心声音而不考虑社会的目光的生活。

  但是,他绝对不允许这个已被扼杀的“自我”魂归人间。为了利益、社会评价等等而对“自我”的扼杀在存在上是有“罪”的,他的“自我”严厉谴责这一行为。不管他的“假自我”对他的生活的支撑能让他在社会上何等风光,在“自我”面前,都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自我”的复活不仅意味着对他的出卖“自我”的行为的谴责,而且威胁到了他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以及追求的一切。因此,“自我”的复活给他以潜意识强烈的恐惧感。从而,为了防止“自我”复活,为了防止自己惊异地觉得自己是一个陌生人,他就必须逃避与自己单独相处。

  我认识一个人。我发现只要他一个人坐着,什么事也不干,两分钟不到就有瞌睡。而如果有人与他说话,或者有人与他打牌,则精力十足。这样的人一般情况下都意识不到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这一切好像都是“自动”的,他像一架机器一样被某种神秘的指令所驱动。我不能说在他们身上有一种防御机制,可以通过睡眠等让他们逃避与自己独处,但可以肯定地说,一旦他们与自己独处,在心理上是很难生存的。除此之外,我还曾作过一个调查,假设晚上突然停电,一个人敢不敢单独在黑暗之中呆半小时以上,参与调查的50人中只有1人选择敢。而有此经历的,一个也没有。

  不需要我废话,弗洛姆所提出的那个问题的答案此时已经非常清楚了。他写道:“我坚信即使在这一短时间内会发生成千上万的精神崩溃事件,很多人会陷入极端焦虑的状态,与被临床医学诊断为‘精神病’的症状没有什么两样。如果停用了减缓社会形式之痛的麻醉剂,社会的疾病就会暴露出来。”我想,此答案也完全适用于当代中国人。我们可以把很多人想尽办法逃避与自己相处,否则即陷入焦虑甚至疯狂状态视为一种病态,一种“社会神经症”。
 
  八、也相关——月圆之夜轻松期望:好媳妇
  某地在全社会开展评选好媳妇活动。
  一个大家族或一个小村屯搞搞这类活动还算比较适应。在一个特大城市搞,不好说层次低,但总使人感到幼稚或滑稽。
  不说这些,单说“好媳妇”。
  任何事物都有其定点和相应的对立物,媳妇也不例外。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媳妇只是女人的一个角色。在社会中,每一个女人在一定环境里往往有不同的角色,诸如教师、干部、医生、演员、工程师等等。这些角色都具有社会性,可以拿到社会上评。只有媳妇好这个角色只相对于丈夫而存在,死了丈夫又未再婚是寡妇,属鳏寡孤独一类。在一夫一妻制的今天,媳妇只能相对于一个男人。从媳妇这一角色上讲,无须社会评说。
  评选好媳妇的谬误,一是把媳妇社会化了,这是不合适的。二是把媳妇标准化了,评比必然有标准,这标准是什么?这是统一不了的。三是把媳妇传统化了。对这标准若硬要“统一”,其结果无非又是什么孝敬公婆之类(我不是说传统的东西不好)。其实,媳妇好差自家人知道。不然,若从领导带头说起,首先应评好干部媳妇活动。但这又出现了女干部怎么办?是否还要评选好丈夫和女干部的好丈夫?只评好媳妇不评好丈夫本身就是歧视。
  有些管点事儿的人,心思一出是一出,竟打迷踪随意瞎扯拳,把一些社会问题搞得不伦不类。
  九、看出眼泪还是笑容了,朋友,老人祝愿所有人生活美满、幸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