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天门

(2007-03-31 02:36:59)
标签:

感悟随笔

谈天说地

文化

哲学

解脱

寓言

休闲

旅行

武当山

生活

乐趣

三天门(《武当山说什么》)

  很明显,外物本身不是幸福,心理的某种特殊状态才是幸福。这样一来,我们或许就会问:心理一定要依赖外物才能产生“幸福”的状态吗?或者说,我们一定要付出追逐外物的代价吗?上路的修行人能够清晰地观照自心,犹如常人观察外境。在这种时候,修行人发现,当“心”成为所观察的“境”后,它就能随自己的意愿而转,想它快乐就能快乐,想它无欲就能无欲。其一是心的状态可以依赖自心而转变;其二是心有很多深浅不同的层次,较深层次者能认识和改造较浅层次者。

  你的心就是天堂,天堂就是你的心。当你在世时,心仅仅是“心”;当你去世后,心化现出你的身相,并单独或与其他天人之心共同化现出天堂中的种种外境。当然,你的心也能是地狱,地狱也是你的心。如果你觉得天堂、地狱只是一种梦幻,那么你应该同样深心地觉得,人间也是一种梦幻,与天堂、地狱毫无两样,没有任何更实在一点的特殊性,都是心的变现而已;如果你觉得人间是一种实在,看得见摸得着,那么你应该同样地认识到天堂、地狱也完全是一种实在,那其中的众生一样看得见它也摸得着它,同样有自己的身相、外境、经历、作为、认识、感受等等,比起你的人间丝毫不缺少什么。所谓一实一切实,一虚一切虚,正是它们关系的写照。

  可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个训练的过程就叫做修道,一二三天门说三步的方法和境界。

 

  从朝天宫的门前开始就是去一天门的台阶路了。这段路程非常地陡峭、难行。过了一天门,到二天门的路尽管还有一些陡峭,就好走多了。二天门到三天门之间有一处稍稍有一点困难,过三天门也不是容易的,不过出了三天门就是平地了,可以散步一样地轻松来到太和宫。一二三天门这样的安排完全隐喻了修道的过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

  一天门里人法地,二天门内地法天。

  虚空粉碎三门出,大道原来法自然。

  不知道我们反思过没有,一个人在世界上,他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你可以提出很多具体的、不同的希望,如果稍微追寻一下,都是可以归结为一个目的:幸福。这么说,大家都会同意,可是,不都真正知道什么是幸福,更不用说获得幸福了。

  实际生活中,也有很多人体会到幸福是自己的感觉,如果更准确一些说,应该是“心的感觉”。“心的感觉”是如何产生的呢?先人告诉我们,人所以产生出感觉是人所具有的六个传感器把客观世界的信息传递给了我们的心。这里的传感器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识,称为六根。比如,我们听课,尽管老师的声音很响亮,聋人也有心听讲,但他因为耳聋却无法听到老师讲课,因为他缺少耳根;一般人虽然耳根具足,但老师讲课时他打瞌睡或心不在焉,对老师所讲也是充耳不闻,因为他的心没有参与听课,所以也不会听到老师所讲的内容;同样,一个人有心听课,也耳根具足,可是没有老师讲课,他也是没有办法听到内容的,因为缺少讲课的声音——客观环境——外境。只有当老师讲课(外境)、耳根具足(根)、用心听讲(心)三者合一,才能听到讲课。

  所以,在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根、境、心相合才能认识宇宙万有。在这三者中,根、境的伸缩性较小,而心在了知世界万有时起着关键性作用。这就是说,我们不同的心就会得到不同的感觉,事实上我们也是知道这个道理的。这是修道的基础和秘密。

  很明显,外物本身不是幸福,心理的某种特殊状态才是幸福。这样一来,我们或许就会问:心理一定要依赖外物才能产生“幸福”的状态吗?或者说,我们一定要付出追逐外物的代价吗?上路的修行人能够清晰地观照自心,犹如常人观察外境。在这种时候,修行人发现,当“心”成为所观察的“境”后,它就能随自己的意愿而转,想它快乐就能快乐,想它无欲就能无欲。由此得出两个结论:其一是心的状态可以依赖自心而转变;其二是心有很多深浅不同的层次,较深层次者能认识和改造较浅层次者。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种“阿Q”精神,说这种话的人肯定是没有丁点的实践,实在是不肖辩也。因为,稍有实践就会知道:“阿Q”精神者可以说自己是幸福的,他可以欺骗别人但是不能欺骗自己;而修行人当下是幸福的,他享受的正是天堂之福在人世间的投影,也许别人看他不一定幸福。

  也许有人,也包括一些修行人,会误解天堂不过是心理的一种幻觉而已,其幸福只是一场梦幻,不足为虑。如果你生起了这种邪见,说明你并没有通达天堂和人间的真实所指,并会因此生起种种恶行而招致苦报。实际情况是,你的心就是天堂,天堂就是你的心。当你在世时,心仅仅是“心”;当你去世后,心化现出你的身相,并单独或与其他天人之心共同化现出天堂中的种种外境。

  当然,你的心也能是地狱,地狱也是你的心。到底成为什么完全取决于你心的状态,间接地,还包括你种种的身心行为及对外界人、事、物的影响。

  所以,如果你觉得天堂、地狱只是一种梦幻,那么你应该同样深心地觉得,人间也是一种梦幻,与天堂、地狱毫无两样,没有任何更实在一点的特殊性,都是心的变现而已;如果你觉得人间是一种实在,看得见摸得着,那么你应该同样地认识到天堂、地狱也完全是一种实在,那其中的众生一样看得见它也摸得着它,同样有自己的身相、外境、经历、作为、认识、感受等等,比起你的人间丝毫不缺少什么。所谓一实一切实,一虚一切虚,正是它们关系的写照。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不能控制我们的心。先人告诉我们可以在生活里慢慢去训练它,一定的时候它就受控了,可以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个训练的过程就叫做修道,一二三天门说三步的方法。

  第一步,人法地就是人要效法大地。它的精神是止恶。

  人如何效法地呢?人要跟大地学习很难。且看大地驮载万物,替我们承担了一切,我们生命的成长,全赖大地来维持,吃的是大地长的,穿的是大地生的,所有一切日用所需,无一不得之于大地。可是,我们回报它的是什么?只不过是死后一把又脏又臭的腐烂掉的脓血和败坏了的朽骨头罢了。

  人活着时,不管三七二十一,将所有不要的东西,大便、小便、口水等等乱七八糟地丢给大地,而大地竟无怨言,不但生生不息滋长了万物,而且还承载了一切万物的罪过。我们人生在世,岂不应当效法大地这种大公无私、无所不包的伟大精神吗?

  止恶在这里不是不做坏事的基本意思了,不做坏事是基础,我们在元和观已经谈过。这里的“恶”是指一个修道人效法大地的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精神,一开始难免会有懒惰、退却的心思。而这样的心思就是恶,要止!另一方面,一个修道人,效法大地的无所不包、难忍能忍精神,不时总有怒、恨的心理,这也是恶,要止!如何才能止呢?一路走来,我们所说的道理,你仔细研究,方法就在其中。

  一天门内的境界正对应着欲界天的层次,这时候,修道人有“为善”的执持,仍旧有欲的干扰。一个人做到这样的止恶,在世间就是一个大善人,这样的人就进入天人的境界了,这是一天门的意思。大家不要忘了,我们这里说的是出世法,没有世间法做基础,也就是说你还不是世间的一个好人,那就莫谈出世法了。

  第二步,地法天就是修道人,这时候要效法天。它的精神是扬善。

  修道人到“止恶”的境界,享受着仁爱、光彩、充实的福乐,可能停留在这样的境界,不思进取,或者不知进取。扬善的意思就是要有勇往直前的精神,一分一秒绝不偷懒,时时刻刻向前开创,永远生机蓬勃。

  通过自己的言行,把“止恶”的善行逐渐扩大到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社区、一个国家……这就需要去帮助别人的从善、帮助别人“止恶”。我们古人说:“穷独善其身,富兼善天下。”这里的穷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财富的穷富,它指的是一个人的“善”这个财富。当一开始,你的善行不够的时候,你从自我做起——独善其身,这是一天门内的境界;当你有足够的“善”的财富的时候,你要照顾大众——兼善天下,这是二天门里的境界。

  二天门内的境界正对应着色界天的层次,是人得到慈悲、清净、尊贵、妙乐的福报。这时候,修道人认识到自心的调化,仍旧有“自我”的干扰。

  一、二天门之内都需要精进、努力,相当于到一、二天门的路还非常陡峭。

  第三步,天法道是修道人要悟道,契入智慧。

  三天门内的境界正对应着无色界的层次,修道人已经摆脱了“自我”,仅仅具有一种“认知”的觉受存在,是人得到自在解脱、寂然不动、无能损害、明白四达的境界。这种“清凉自在”、“光明遍照”的觉受很容易被一些修道人误认为“道”,而自认为见道、证道。它实际上是我们说过的心灵的几个层次——色、受、想、行、识中“识”在作怪,正像三天门里有一段路困难难绕,这里提醒有缘人注意。

  那么,修道人止恶、扬善,什么是尽头呢?一个修道人随着止恶、扬善的修行,“自我”越来越小、越来越淡薄,心胸越来越开阔,就可能会发现道的消息,一瞬间“自我”消融了,心包太虚、虚空粉碎,完成对善恶的超越;能所双泯,离于戏论。三天门是借用自然形成的山门,和一、二天门是人为修建的不同,正表示了“悟道”的意义。这就是三天门的境界,这里无善无恶,无苦恼无幸福,无事无非,无梦无想……进入无功用道。认识了道的法则原来是自然、自自然然。

  无功用道的意思,我们可以从撑船的现象中体会:当船快靠岸的时候,船夫是不会再用力划船了,船会在惯性的作用下靠岸。出了三天门的一路平坦就是象征这个意思。原来,不管你是止恶也好,扬善也吧,总是赶任务似的,心里总存有一丝挂虑,现在你一瞬间契入了智慧“境界”,就是说出了三天门,见到了真相,心里一下子轻松了。就像你攀登武当山,不管多少辛苦,一路上来心里总是怀着到金顶一看的愿望,现在转出了三天门,金顶就在眼前,虽然还没有到,可那颗心一下子平静下来,身心都轻松了。真正是:

  苦尽甘来仰首处,神泰心安回头是。

  弃我为道艰辛路,只缘造化在此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