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完A片以后你干啥?

(2007-03-05 04:43:28)
分类: 杂谈妄论
  老人记不得是香港哪家电视台以这个问题采访了N个男女明星,及一些帅哥靓妹,做了一期节目。节目是娱乐性的,“你和谁一起看”——在主持人“恶”意引导的情况下,笑翻了无数观众。
  当事人的回答千奇百怪,有“冲凉”、“找同学”、……最后采访的女士说:“看B片。”
  记得当时我给身边的朋友说:“以同样性质的问题,我曾经轻松买了一张卧铺票。”
  事情发生在N年前,有些路段上火车的卧铺票很难买到。一次我出差,持普通票上车的时候我发现漂亮的女列车员操一口陕西口音,就对她说:“我们是两个半老乡”,列车员很不解,我说:“请你帮我补一张卧铺票,没有问题吧?我坐下来一定给你解释清楚。”
  当我在卧铺上休息一阵子以后,几个列车员一起找来了,我解释说:“你们都是陕西人,我在西安上学四年,我们是半个老乡没有问题吧?”,大家点头的时候我接着说:“我老家是河南,陕西河南两个省是紧邻,也算半个老乡可以吧?”大家搬指头数的时候,我就美美地喝起了茶水。
  当他们提出让我继续说的时候,我说:“说完了,这就是两个‘半’老乡啊。”
  我的朋友说:“不过是脑筋急转弯”。当时几位列车员也这么说,似乎不值一张卧铺票的价值,我坚持说这里有深意,一张卧铺票不够学费,如果加一顿美味,我彻底说清楚其中的意义。为了表示诚意,我先说了这个“脑筋急转弯”的深意,结果是老人享受了一顿美味,大家还成了朋友,后来很长的时间里,我坐这趟列车都有卧铺。
  我们的文章写到这个阶段,老人只有奉送这个“脑筋急转弯”的深意了,希望朋友们不要因为来的容易而没有足够的重视,人生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这里找到答案。
  我给列车员们解释这个问题的时候,从“解脱概念的束缚”说到“‘铁忤磨针’原来是则黄色笑话”(因为当时没有这个笑话的素材,只有干说道理,浪费了不少口舌,记得是一个列车员一直给我加水,实在让老人感动。),然后才解说了人生的境界——概念系统——受熏和解脱的应用。现在,朋友们看过这两篇文章,我们就直接在这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说下去,希望没有看过的朋友先看了文章。
  “生命循环的历程你知道吗?”一文大家想必也看了,有朋友也有很好的感悟,这篇文章暗示了生命的循环。实际上,这篇文章有两个重要问题我们没有提及:其一,个体生命一出生各个不同,也就是说生命有“天生”的成分,其中的因果是什么,为什么?其二,生命过程里,我们规划、努力、奋斗等,对生命及生命的过程起什么作用?换句话说,生命后天的运行是定数或变数?也就是说,人们后天的行为能不能改变生命,或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生命?
  实在话,武当山说什么就是说这个,可是没有多少朋友肯花时间阅读(把武当山当书读),其中原因武当山说什么也有说明。当然,不是所有朋友都不去读,也有朋友非常用心阅读,可是阅读效果却不理想,为什么?我们今天想说明这个问题,读书的目的——概念系统——受熏和解脱的应用。
  在“学问的层次”文章中我们介绍了生命的四种境界,这篇文章是节录的《武当山说什么》之“复真观”里的内容,在节录的内容前边有这样的一段:复真观里的太子读书殿前是复真观内可以望见武当金顶(代表圆满智慧)的唯一地方,这是不为大众知晓的。这里古人就是告诉我们通过读书接受前人的知识成为自己的学问是参破宇宙人生奥秘的捷径。
  最后一句话可以做下面的解构:
  1、……学问是……捷径
  2、……知识成……学问
  3、……读书接受……知识
  在“学问”这篇短文里我们说了文化与学问、知识与学问的相互关系,还说了:“当一个人,也可能是知识分子,有一些不合时宜的举动的时候,会被骂作‘没文化’。”可见“道德修养和品质”就是学问。
  朋友们结合“解脱概念的束缚”和“‘铁忤磨针’原来是则黄色笑话”两篇文章还可以明了,学问就是“妙观察”、“平等性”……智慧。在这两篇文章里,朋友们体会没有体会智慧能“参破宇宙人生奥秘”我不知道,但是多少体会一些智慧的厉害吧?因此“……学问是……捷径”应该会勉强同意。
  再者,读书接受知识,朋友们似乎都清楚,是不是真的清楚呢?在“为人处世的真机妙窍:三才之道”里,我们引用了诸葛亮的《诫子书》展开了学习、学问的道理,同时说明了一个人读书有为人为己之别: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学者提升自我谋生手段,为己学者提升自我道德修养和品质。这是说读书的目的不同;另外,读书存在方法不同是显而易见和人所共知,到底方法有什么不同,老人有一些妄言,朋友们参考。
  1、书读千遍,其意自知!
  仅仅需要提到,大家都明白,不多说。
  2、要义理,不要概念!
  大家也知道,读书不论是要义理或者要概念,都要熟悉概念。在这个“熟悉概念”的过程中,就会受到概念的熏习,不自觉地就会形成“概念的束缚”。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是,知道不知道“解脱概念的束缚”效果不一样。
  另外,书与书不同,教育知识的书籍总是有意识地强化概念,而开发智慧的书籍总是“立”“破”同时——建立概念、说明道理的同时就会对概念加以破除——正反两方面说话——好象没有立论、宗旨——总有寓言的性质、让你自己感悟。
  这里老人想提醒一些:是不是这样的书就一定是开发智慧的书籍呢?其它书籍是不是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武当山说什么》这本书不是,尽管书里也有“摸棱两可”的文字。“问题是在从此到那的道路。那当然不只一条,我可正不知哪一条好,虽然至今有时也还在寻求。在寻求中,我就怕我未熟的果实偏偏毒死了偏爱我的果实的人,而憎恨我的东西如所谓正人君子也者偏偏都矍(jue)铄,所以我讲話常不免含胡,中止,心里想:對于偏爱我的读者的赠献,或者最好倒不如是一个‘无所有’”(引自聊侃师兄在“学问的层次”一文后留下的“鲁迅的文字”,老人无意和文豪比,但是引用些文豪的文字也可以给老人文章贴金不是,而且文豪且如此,我辈又怎样?)。
  3、目的对读书方法有没有影响呢?
  知道不知道“解脱概念的束缚”效果不一样,是不是说明结果对过程的作用呢?另外:
  “为人学者提升自我谋生手段,为己学者提升自我道德修养和品质。”
  “‘道德修养和品质’就是学问。”
  “学问就是……智慧”。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当然可以导致“利”,我们心里贮存的见识可以为我们带来利益,我们一向就是这么判定的,所以,我们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不然就混不下去。这只是事情的一面,当然是事实,是正确的。可是,还有另一面,经常被我们忽略了——心空下来——“无”,便能呈现出一片清明,便能“转(认)识成智(慧)”,便能发挥出来本来具有的、难以想象的功能和智慧。(摘自“‘铁忤磨针’原来是则黄色笑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