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杂谈妄论 |
"律师和教师周云"的博客上说:
一位朋友,喜欢沾花惹草。因此,影响了仕途的发展。
大家感到可惜,但是,又不知怎样劝解他。
一位老兄出面劝解道:“要节制了!难道你没有听过中国古代那著名的故事吗?”
“什么故事?”
“妇孺皆知,铁忤磨成针的故事啊!”
众人愕然。
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感觉且不论,但是,能把铁忤磨成针的故事联系到这个事情上,不容否认,是创造!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叫妙观察智!
创造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案例,一只小小的曲别针,一个教授能说出一百多种用途;测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可以通过类举曲别针的用途来考察;创造学就是训练这种思维能力——发散思维习惯,其过程理数无外乎三步:
1、解脱概念的束缚
一般人的概念总是和特定事理紧密联系,在上面这个笑话中,因为正统的铁忤磨成针的故事大家非常熟悉,所以听到这个词汇,心境上马上浮现出来。
我们在“解脱概念的束缚”一文中说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里,“撮箕是经常用来装垃圾或粪便用的”这种事理,长时间的“熏习”我们。“撮箕”和“粪便”本来是两个东西,但是我们却因为受到长期熏习的缘故,建立了它们夫妻般“亲密”关系,我们几乎就把它们当成了一个。所以在生活里,说一个我们就联想到另一个,联想出来的东西也许正是“不合适宜”的障碍。障碍了我们流畅的思维,影响了我们的心境,进而束缚了我们的生活。
朋友们看文章要仔细,老人文章用词关键地方都有斟酌,比如在“揭破生命的秘密:男人没有不自私”一文里“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前面有这样一段(小猫图片之上):
我们的心体上随时上演着历史的“活剧”,“历史的舞台上不分中外,你我他大合唱!”涵摄了个人、社会、国家,感性——“下流”和理性——“自私”充分表演,思想“烦恼”穿插其中,历史时空里剧情真是千丝万缕、高潮迭起。
“涵摄”这个词汇,老人本来用的是“涵该”,一个朋友疑问是不是“涵盖”的错写,才改过来。“该”和“摄”都有条理、提纲、系统的动词含义,不仅仅是包括、范围的名词意义,而“涵盖”一词主要意思就是一个“涵”字。同样的原因,宁可打引号用“活剧”,也不用话剧的名词。都是为了让大家的心灵受到震动,起到使心“活”起来的作用,目的在于体会“逝者如斯夫”之“逝”字。
前面我们用了“事理”这个词汇,实际上,事是事,理是理,两者有联系而又不相同,是不一不异的关系(见“根深蒂固”)。
在“解脱概念的束缚”一文中说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是“事”的层面,第二个是“理”的层次,因为前面为后面起了引导的作用,大家才能充分体会我们赋予“人”这个概念的“理”的联系是如何障碍了我们的生活。
如果有“事”的解脱训练,进而再有“理”的解脱训练,就可以进一步解脱更深层面的心理束缚。比如,我们中国人拿到两个竹条会有筷子的概念产生,而一个非洲人就可能不会有这样的联想。同样,说“一打”很多年轻人都想到“十二”,但是,大家谁知道“一错”是多少?“一错”是老人定义的“十三”点,错的嘛,我们的生活就是如此!
等你有这样的解脱能力之后,再看“揭破生命的秘密:男人没有不自私”就觉得很亲切,这需要长时间的“熏习”,不是凭聪明能“想”到的东西。
这种不受束缚的能力是我们每个人本来具有的东西,因为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受到“熏习”而被限制,如果受到合适的再“熏习”就会解放出来,我们起个名字叫“平等性智”慧。
2、留下纯“概念”
经过长时间的“熏习”,我们心里就不会再“联想”,这种情形我们也多次说了,“如来说法真武显圣仙女献瑞年夜饭”里“小点心”是小小地点你的心啊!
我们很习惯于把一切都联系起来,但联系的中介是什么呢?是我们的心意识。当这些无穷尽的意识点组成的网,其中的链接被打断时,那无穷的点,就如断线的珠子散落下去,原本联系在一起的强劲的作用就烟消云散,于是你可以不生气,不沮丧,不伤心、不烦恼......
“醒心汤”中,解脱概念之后的情形,六祖做了“事理”两方面的描述:“仁者,是你的心动啊!若你心不动,风不动,旛也不动了。”是就事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勉强可以算说“理”;这里“本来无一物”,当然是理事都没有,是没有境界的最高境界。

可是,你还没有解脱,当然还有“事”身或“理”身;你解脱了“事理”之后,“生出第三只专门用来‘客观地’看自己的眼晴。”——修佛一得在“揭破生命的秘密:男人没有不自私”后留言说:“这只眼睛正是佛眼、道眼。如果这第三只眼总是睁开着的,或者至少需要时能睁开它,那还有什么烦恼不能消除呢?”实在说,是不是佛眼、道眼我不知道,这时候烦恼还不能消除,但是不起“现行——没有烦恼现象、行为”,可以叫“潜伏而断——伏断”,所以“心如明镜台”。
既然解脱了事理,智慧(菩提树)出现,第三只“眼”明亮,“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还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就“一错”了。这时候需要的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向上一招
,但是,之前却需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如果“明镜”“粘连”了太多的东西,而且“粘连”的太紧密,是不是还要“稀释”一些才好“拂拭”呢?
,但是,之前却需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如果“明镜”“粘连”了太多的东西,而且“粘连”的太紧密,是不是还要“稀释”一些才好“拂拭”呢?
不论怎么样高效率,总要时间吧?所以“理可顿悟,事须渐修。”过程之中当然就有很多不同的境界,人就有不同的智慧层次,也不足为奇。
3、空瓶好用
如果说一个小瓶能装尽大海,你肯定不信!但是你明白了不值一笑,一次次装一次次倒,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你看行不?
这里说明了一个“百姓日用而不知”、“不神而神”——看似没有什么神奇但确实非常神奇的现象:空杯效应!
举个例子吧:一个聪明人去向智者请教,他一坐下来,就向智者提了一大堆问题,请智者予以解答。可是,智者并没有解答他的问题,而是拿一个杯子放在聪明人面前的桌子上,向里倒水,一直向里倒。水满了,智者还是不停的向杯子倒水,水已经溢出了杯子流到地上,智者还是不停地倒水,聪明人实在忍不住了,就大声说:“满了,倒不进去了!”“是啊,满了,倒不进去了!”智者说:“你的心就像这杯子,已经装满了,还向我请教什么呢?就是我告诉你,你能接受吗?”
是啊,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装满了“水”,我们又哪能再装进别人的见解呢?如果我们不先倒掉我们自己杯子里的水,就是说冷静、理智下来,我们心里的见解、联想、妄想、争辩等又哪能让我们接受新的东西呢?是啊,我们不是不要分辨,可是如果我们还没有接受,或者我们没有正确的接受,我们要分辨,那是在分辨什么呢?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诞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车辐共一个车轱辘,因为中间是空的,便可以当车轮使用;用陶土来作成器皿,因为中间是空的,便可以用来盛东西;修一间房子,因为中间是空的,便可以住人。这是很简单的道理,老子在搞什么游戏?他要说明什么呢?实际上这是一连串的比喻,都是针对人——人的心灵而言的。
老子总结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当然可以导致“利”,我们心里贮存的见识可以为我们带来利益,我们一向就是这么判定的,所以,我们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不然就混不下去。这只是事情的一面,当然是事实,是正确的。可是,还有另一面,经常被我们忽略了——心空下来——“无”,便能呈现出一片清明,便能“转(认)识成智(慧)”便能发挥出来本来具有的、难以想象的功能和智慧。(引自《武当山说什么》之“太和宫”略有调整)
经过“解脱概念的束缚”留下纯“概念”,就相当于一个“空瓶”可以装尽大海,我们随时随地可以“赋予”无穷的内容,生活就通达、圆融了。
笑话里,主人公就是先去掉粘连——抽走原来的内涵,留下个“铁忤磨成针”的空壳,再赋予新的内涵。
事情很简单,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但是需要走这几步,需要时间。所以,急功近利不行,我们不是一天就“熏习”成了现在的情形,再“熏习”回去也需要一些日子。不过,多知道些道理,多知道些“为什么”心里塌实些。
前一篇:为人处世的真机妙窍:三才之道
后一篇:生命循环的历程你知道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