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谈妄论 |
“爱情这东西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爱情的证据。”这句话是网友飘雪的个性签名,这句话反映出飘雪的心境正处于强烈的爱的烦恼困扰之中,不能自拔,“也谈命理(2)——生活里的问题”是见证。
有网友会问了,你凭什么做这样的判断?事实上,老人在其它文章里多处暗示、或明确指出了依据,比如,在“也谈命理(1)——问题的提出”一文里有“当你说对什么知、懂的时候,就代表着你不知、不懂,因为知、懂是主体对客体的认知概念,它说明了主体不是客体,主体、客体的分离,所以你就不可能真正意义上‘知’、‘懂’了,就象‘你不是我,你怎么知我’的问题。”,所以飘雪这么说本身就说明了她没有真懂爱情,是个“半瓶子”,她落在理、事分离、矛盾之中,所以她才会说:“道理是这样的。但事实总是事实。(见‘也谈命理(2)——生活里的问题’中与飘雪的对话)”朋友们,要把看到的东西用自己的心去体会,落实在自己的生活里,换句话说,用自己的经历、阅历和看到的东西融会在一起,冶炼它,从而达到“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行动上”的效果,所谓“即理即事,理事园融”。
“爱情这东西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爱情的证据。”有很深的内涵,实在说,它道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有聪明的网友看到这里马上会提出问题,飘雪为什么不是见到了真相才这么说呢?能够提出这样问题的朋友,老人提醒你,你机缘成熟,如果肯“精进”力学,又有合适的明白人引导,这一生一定能明悟宇宙人生真相,显发智慧,成就无量的善业。这时候,老人只能告诉你,她真明白就不会这么说,所谓“知者不言”,“两佛相对无一言”。
好了,下面我们正面解释这句话的意义。在“神”一文里,老人摘录了《荀子。天论》里的一段话:“群星追逐着循环运行,日月交替着照耀大地,四时轮转着向前递进,阴阳造化普及于四方,风雨布施于万物,万物得到自然的滋养而生长,万事得到自然的和气而成就,人们看不见它的行动,可是看得见它的功绩,这就叫做神。”这句话描述了宇宙的大(现)象——人们看得见的“功绩”,同时说“人们看不见它的行动”,也就是说看不到它本身。人们看不见的这个东西是什么呢?,我们古人给它起个名字叫“神”。现在,朋友们明白了这句话了吧,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是吧?可是,这句话真的是太了不起了,它明示了宇宙人生的至理——最大、最高、最普遍的道理。
我这么说,肯定有朋友认为是夸大其词,这是不明白应用造成的,我们应用一下,朋友们就体会深刻一些。比如,我们把这个道理应用在爱情上,那么根据上面我们知道的道理,“爱情”这个东西,它就会产生很多我们看得见的现象,我们却看不到它本身。飘雪就体会到这里,她说“看不到”是不存在,她把能看到的现象说成是“证据”,也很好,这里她犯了一个一般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把“看不到”等于“不存在”,因为这个错误导致她生活中爱情的失败,具体的因果推演我们这里就不谈了,留以后慢慢来。
这里我们提醒几个问题:
其一,看不见不等于不存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受到一些错误的熏习,比如,你睁开眼睛看到世界,你闭上眼睛看到什么呢?我们常常说看不到,实际上我们是看到的,如果说开眼看“明”,那么,当我们闭眼看到了“暗”。黑暗是我们看到的,我们常常说看不到,有这样的事情我们却不以为然,这样,“非理性”随时受到强化,这就是不理性熏习,慢慢成为习惯,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就会不假思索,这个错误被不自觉地用于处理问题上,因为它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处理问题一定是错误的。
其二,理一分殊,我们要知道。智者告诉我们大象之理,这个道理是最高、最大、最普遍,所以它一定含概我们生活中的“小事情”,比如,它就当然包括“爱情”这个小事情。在小事情上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有其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只不过是概念范畴上的区别,如果能领会概念在小事情和大象之间的内涵外延范畴区别,就很容易用这理“一”解决特“殊”的问题,这就叫“理一分殊”。
其三,我们不会应用主要原因是我们不懂得“比类思维”。比类思维就是把这个系统、组织、学科、范畴等等的理论、定理、道理这些成果应用于那个范畴。控制论中把这个系统的东西直接应用到另外的系统中,比如电压与电流,叫对应。因为这些系统具有同一层面的性质,像社会现象里这个行业企业与那个行业企业之间管理的理论是一直的。中华文明里,不仅有同一层面的对应比类,还有从小见大的比类——“窥一斑而知全豹”,和从大见小的比类——“理一分殊”。
上面的内容有点跑题,或说是插叙的性质,下面,我们还回到正题上来。
“爱情这东西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爱情的证据。”我们说它有很深的内涵,实在说,它道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为什么这么说呢?用“神”的例子,我们知道“神”是看不到的,可是它的现象,包括作用我们能知道。“爱情”我们是看不到的,可是它的现象和作用,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清楚。这个看不到的我们叫本“体”,我们看到的叫现“象”,我们感受到的叫作“用”。体这个东西,能“现”起现象,当它活动、运做的时候能起作“用”,反过来,通过现象、作用,我们可以推知它的存在,但是我们却不能看到它。天下事情都具有这种性质,换句话说,所有人、事、物都是这个样子,不仅仅爱情是这样。
下面我们把这个道理推演到物质世界,爱情这个事物,似乎要划归到精神世界里,还并不具有明确的“形”,所以我们说它的现象的时候用“象”这个字,到物质世界里,我们把“象”换成“相”(参考“相与象”)。
任何事物都可以以体相用三方面来把握。举个例子:金子作成首饰,那么金为体,做成的形状(项链、耳环、戒指)为相,装饰、佩带为用。你也许会说,不做首饰,把金子弄成一团,不是没有相了吗?事实上,这时候的一团就是相。体能现(生成)相,相可致用,三者不能分开:有用必须有相,有相必有体;无体无相,无相无用;体在相中,无相不足以显体,相在用中,用不离相。它们的这种既相区别而又不可分割的关系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做:一而三,三而一。
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如果不说相,仅就体用而言,那就是体用不二,不一不异,是说他们象手心手背一样不可分割的关系。这里举能量质量来说明,所谓“能量”就是普遍的、一般的能产生具体事物的能力——我们称为“能量”;而质量是具体的、特殊的一个一个的东西——“物质”。我们都知道所有的物质都是能量,就是说,所有的物质的体是能量,所有的物质是能量的相,所有的物质的用处是用。三者关系是:体能现相,相能致用,用依相,相依体。三者是有区别的,三者是不能分开的。比如,离开能量,那里会有物质。离开所有的物质,没有绝对的能量存在。
事物的这种体相用三位一体的事实、真相,在认识上说就叫做“中道”、“中观(武当山南神道的中观就是重点提示这一方法)”(这是真正的辩证法)。
当然,这里又仅仅是从大家熟知的物质、能量的概念来解说而已,事实上,这个道理是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朋友们千万不要忘记!在这里体是宇宙万物之本体,相是无所不包的万象,用是万象之用。一旦在宇宙人生上体会于心,传统文化里就叫做“开悟”。当然,一旦扩展到整个宇宙,这个道理不是容易真正认识的,对其认识绝对会有深浅的不同,如果有那怕一丁点的认识,就一定会在生活中得到一些受用。
写太多了吧?如果哪个网友能看完,而且越看越欢喜,你告诉老人。
有网友会问了,你凭什么做这样的判断?事实上,老人在其它文章里多处暗示、或明确指出了依据,比如,在“也谈命理(1)——问题的提出”一文里有“当你说对什么知、懂的时候,就代表着你不知、不懂,因为知、懂是主体对客体的认知概念,它说明了主体不是客体,主体、客体的分离,所以你就不可能真正意义上‘知’、‘懂’了,就象‘你不是我,你怎么知我’的问题。”,所以飘雪这么说本身就说明了她没有真懂爱情,是个“半瓶子”,她落在理、事分离、矛盾之中,所以她才会说:“道理是这样的。但事实总是事实。(见‘也谈命理(2)——生活里的问题’中与飘雪的对话)”朋友们,要把看到的东西用自己的心去体会,落实在自己的生活里,换句话说,用自己的经历、阅历和看到的东西融会在一起,冶炼它,从而达到“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行动上”的效果,所谓“即理即事,理事园融”。
“爱情这东西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爱情的证据。”有很深的内涵,实在说,它道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有聪明的网友看到这里马上会提出问题,飘雪为什么不是见到了真相才这么说呢?能够提出这样问题的朋友,老人提醒你,你机缘成熟,如果肯“精进”力学,又有合适的明白人引导,这一生一定能明悟宇宙人生真相,显发智慧,成就无量的善业。这时候,老人只能告诉你,她真明白就不会这么说,所谓“知者不言”,“两佛相对无一言”。
好了,下面我们正面解释这句话的意义。在“神”一文里,老人摘录了《荀子。天论》里的一段话:“群星追逐着循环运行,日月交替着照耀大地,四时轮转着向前递进,阴阳造化普及于四方,风雨布施于万物,万物得到自然的滋养而生长,万事得到自然的和气而成就,人们看不见它的行动,可是看得见它的功绩,这就叫做神。”这句话描述了宇宙的大(现)象——人们看得见的“功绩”,同时说“人们看不见它的行动”,也就是说看不到它本身。人们看不见的这个东西是什么呢?,我们古人给它起个名字叫“神”。现在,朋友们明白了这句话了吧,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是吧?可是,这句话真的是太了不起了,它明示了宇宙人生的至理——最大、最高、最普遍的道理。
我这么说,肯定有朋友认为是夸大其词,这是不明白应用造成的,我们应用一下,朋友们就体会深刻一些。比如,我们把这个道理应用在爱情上,那么根据上面我们知道的道理,“爱情”这个东西,它就会产生很多我们看得见的现象,我们却看不到它本身。飘雪就体会到这里,她说“看不到”是不存在,她把能看到的现象说成是“证据”,也很好,这里她犯了一个一般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把“看不到”等于“不存在”,因为这个错误导致她生活中爱情的失败,具体的因果推演我们这里就不谈了,留以后慢慢来。
这里我们提醒几个问题:
其一,看不见不等于不存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受到一些错误的熏习,比如,你睁开眼睛看到世界,你闭上眼睛看到什么呢?我们常常说看不到,实际上我们是看到的,如果说开眼看“明”,那么,当我们闭眼看到了“暗”。黑暗是我们看到的,我们常常说看不到,有这样的事情我们却不以为然,这样,“非理性”随时受到强化,这就是不理性熏习,慢慢成为习惯,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就会不假思索,这个错误被不自觉地用于处理问题上,因为它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处理问题一定是错误的。
其二,理一分殊,我们要知道。智者告诉我们大象之理,这个道理是最高、最大、最普遍,所以它一定含概我们生活中的“小事情”,比如,它就当然包括“爱情”这个小事情。在小事情上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有其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只不过是概念范畴上的区别,如果能领会概念在小事情和大象之间的内涵外延范畴区别,就很容易用这理“一”解决特“殊”的问题,这就叫“理一分殊”。
其三,我们不会应用主要原因是我们不懂得“比类思维”。比类思维就是把这个系统、组织、学科、范畴等等的理论、定理、道理这些成果应用于那个范畴。控制论中把这个系统的东西直接应用到另外的系统中,比如电压与电流,叫对应。因为这些系统具有同一层面的性质,像社会现象里这个行业企业与那个行业企业之间管理的理论是一直的。中华文明里,不仅有同一层面的对应比类,还有从小见大的比类——“窥一斑而知全豹”,和从大见小的比类——“理一分殊”。
上面的内容有点跑题,或说是插叙的性质,下面,我们还回到正题上来。
“爱情这东西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爱情的证据。”我们说它有很深的内涵,实在说,它道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为什么这么说呢?用“神”的例子,我们知道“神”是看不到的,可是它的现象,包括作用我们能知道。“爱情”我们是看不到的,可是它的现象和作用,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清楚。这个看不到的我们叫本“体”,我们看到的叫现“象”,我们感受到的叫作“用”。体这个东西,能“现”起现象,当它活动、运做的时候能起作“用”,反过来,通过现象、作用,我们可以推知它的存在,但是我们却不能看到它。天下事情都具有这种性质,换句话说,所有人、事、物都是这个样子,不仅仅爱情是这样。
下面我们把这个道理推演到物质世界,爱情这个事物,似乎要划归到精神世界里,还并不具有明确的“形”,所以我们说它的现象的时候用“象”这个字,到物质世界里,我们把“象”换成“相”(参考“相与象”)。
任何事物都可以以体相用三方面来把握。举个例子:金子作成首饰,那么金为体,做成的形状(项链、耳环、戒指)为相,装饰、佩带为用。你也许会说,不做首饰,把金子弄成一团,不是没有相了吗?事实上,这时候的一团就是相。体能现(生成)相,相可致用,三者不能分开:有用必须有相,有相必有体;无体无相,无相无用;体在相中,无相不足以显体,相在用中,用不离相。它们的这种既相区别而又不可分割的关系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做:一而三,三而一。
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如果不说相,仅就体用而言,那就是体用不二,不一不异,是说他们象手心手背一样不可分割的关系。这里举能量质量来说明,所谓“能量”就是普遍的、一般的能产生具体事物的能力——我们称为“能量”;而质量是具体的、特殊的一个一个的东西——“物质”。我们都知道所有的物质都是能量,就是说,所有的物质的体是能量,所有的物质是能量的相,所有的物质的用处是用。三者关系是:体能现相,相能致用,用依相,相依体。三者是有区别的,三者是不能分开的。比如,离开能量,那里会有物质。离开所有的物质,没有绝对的能量存在。
事物的这种体相用三位一体的事实、真相,在认识上说就叫做“中道”、“中观(武当山南神道的中观就是重点提示这一方法)”(这是真正的辩证法)。
当然,这里又仅仅是从大家熟知的物质、能量的概念来解说而已,事实上,这个道理是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朋友们千万不要忘记!在这里体是宇宙万物之本体,相是无所不包的万象,用是万象之用。一旦在宇宙人生上体会于心,传统文化里就叫做“开悟”。当然,一旦扩展到整个宇宙,这个道理不是容易真正认识的,对其认识绝对会有深浅的不同,如果有那怕一丁点的认识,就一定会在生活中得到一些受用。
写太多了吧?如果哪个网友能看完,而且越看越欢喜,你告诉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