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氏城堡简介

谢氏城堡航拍图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山河镇洞八岭村,地处太行山南巅,村的周围有八条岭护卫,村的南边有一个石灰岩溶洞,古人根据这一洞、八岭起村名为——洞八岭。
洞八岭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是周宣王和其元舅在国都之外修建的一座“离宫”。洞八岭为何称谢氏城堡?因为这里有谢氏文化的根。
她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的西周,据世代传承和现有史料考证,这座“离宫”是公元前821年左右,由周宣王为自己和元舅申伯在西周腹地,运用古代堪舆学理论,在国都之外的太行山南巅选择了左青龙、右白虎、上朱雀、下玄武的风水宝地,修建的一座“离宫”或“避暑山庄”。并因地制宜,依地就势,随行生变,从地下、屋内、房顶三位一体的完整规划了整个“离宫”的防御体系,把以人为本、全民防御理念融入到建筑物的各个层面,历经数载修筑了具有立体防御网络体系和西周天子与诸侯文化并存的宫殿建筑群,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大部分建筑和砖雕是宋朝至明初的建筑,历朝历代均有修缮的痕迹。
该“离宫”建筑群内畅外通暗连成网,8条胡同,8条丁字街,内设9个城门,与东街、西街、上街、下街等4条主要街道相连,各处建筑均具有独立的功能。如宣王殿(俗称:王院)、后寝殿、前寝殿、大宗庙、小宗庙、社稷坛,左祖右社,礼制分明;上书房、西书房、公议巷、议事厅、诸侯院、公堂院、外相院、八卦院、中医院、妇产院、蒙养院、氏族食堂、茶楼、商铺、戏台、看楼、油坊、骡马店等,可谓布局合理,一应俱全。
“离宫”内设18个连接通道,将22处功能不同的国家机构建筑群相连,80个室外楼梯通往二楼,180个室内楼梯连接屋内一、二楼上下畅通,建筑面积约15000余平方米,地道及排水系统长约500米,总占地面积30000余平方米,全部是砖木或石砌结构的二层楼。840余间房屋上下畅通,户户贯通,院院连通,形成了一个立体防御网络体系。具有古代信息战、阵地战、防御战、阻击战、城防战、地道战的防御结构和城防工事。战乱年代“离宫”内部实行网络式联防,观察哨,瞭望口、进可攻、退可守,能打能藏,交叉掩护,相互支援,信息畅通,传递自如。遇到敌匪来犯时可有效地从地道、屋内、房顶,以及像迷宫一样的街道组织进攻或转移,整个“离宫”的地下地上融为一体,是古代冷兵器时代的防御堡垒。
在“离宫”现存的古文化遗迹中,随处可见周天子和诸侯属性的文化遗存,如:象征周天子和诸侯祭天文化的两座天庙即“大天庙”和“小天庙”,周天子和诸侯祭祖文化的两座宗庙即“大宗庙”和“小宗庙”以及寝庙相联,古代天子封赏给诸侯的礼器“簠簋”文化遗存,评议国家政事的“公议巷”、“议事厅”,象征周朝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六佾”、“八佾”以及“江山台”等。销声匿迹两千多年的古乐文化“鼓瑟叶应离翕然”的残存木雕;还有古代贵族子弟训练驾驭战车的场所——轱銮地,骑马射箭的马射场——轱埒地,比武操练的阅兵场——跑马地,这三项内容是古代大学教育的必修课;被有关学者誉为中国最早的女子书院“芝兰圃”,歌颂周宣王元舅即谢氏始祖申伯的《诗经·大雅·崧高》的原句挂在门匾上,象征古代帝王文化的龙凤麒麟等随处可见。
站在历史的长河中探秘这座“离宫”,她所传承的是中国西周时期的民族文化之根,蕴涵着深邃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远古的民族文化基因,具有丰富的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建筑、民俗等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脉络的古堡式宫殿建筑群,是一处极其重要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绝妙结合体,在现代社会她依然有着十分丰厚的思想价值,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其所追求的公允社会正是中国哲学的精髓——和谐。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摇篮里,这里就有三千年以上的文化积淀,是回眸历史的一处绝佳窗口。她是用泥土和石头铸成的史书,她是古代劳动人民建筑智慧的结晶,她是活着的历史,她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曾被许多知名人士评价为:古谢国城址的缩影,中华民族儒道文化的载体,炎黄文化史的“活化石”,素有“太行第一堡”之美誉。遗憾的是已人去楼空,失去了昔日的生活气息,在风雨飘摇中衰败残破,我们有幸走近风烛残年的“离宫”而引发思古之悠情,深感传统文化的凋零,也是民族文化的衰落。
为我国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冯骥才先生,曾于2008年7月17日为“离宫”文化研究创始人题词勉励:“守住中华遗产”,又于2012年4月5日亲临此地考察时再次题词呼吁:“古村哀鸣,我闻其声。巨木将倾,谁还其生?快快救之,我呼谁应”!并建议将天子与诸侯文化并存的“离宫”建成中国第一个宫殿遗址博物馆或影视基地,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国防大学的将军想建成国防教育基地,使这一古老的全民防御理念建筑杰作得到保护和传承,使这一独特的西周宫殿建筑遗产焕发商机,在给旅游者带来休闲、娱乐、健康的同时增强国防意识。
洞八岭这座“离宫”于2014年荣登“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6年跨入“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2019年1月21日载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史册。
历史是民族的根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建筑是民族的象征,传承是民族永恒的主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