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妈妈育儿手记——像妈妈一样捕捉teachable moment

标签:
随机教育学前教育幼儿园教学计划育儿 |
http://s5/middle/4beab1d6gb830f95c3d94&690moment" TITLE="心理妈妈育儿手记——像妈妈一样捕捉teachable
2012
儿童之家的陈老师正在筹备英语启蒙班班。因此请来两位3岁多的小朋友童童和猪猪试听。由于两个男孩子没有像我们预期的那样乖乖地进入学生角色(一个太活跃,到处跑;一个太谨慎,门都不进),陈老师感到有点不知所措。
童童在大厅已经玩了好一阵子,似乎觉得没有得到关注,产生不满。他跑到白板前,用棍子从背面敲打磁贴字母,声音好大。我去制止,没有用。陈老师捡起地上的字母:“我们到屋里去敲好吗?”好不容易哄他进教室去。
进去之后,他还是情绪激动,拿着那根棒子在陈老师面前挥,陈老师一点也没有担心被打伤。问他,“想做什么?”他很坚持,要打字母。陈老师说,“好吧。”陈老师把四个字母一一排好队,对童童说,“可以打,但是要轻轻打,否则字母会疼的。”
接下来发生了奇妙的事情。聪明的陈老师一步一步地将打字母转化成字母听辨游戏。陈老师说出童童面前四个字母中的一个,童童如果辨认出来就用棍子打这个字母。如果打错了,陈老师就告诉他。童童的辨别能力越来越高。一开始力气有点大,陈老师说,“太大力了,字母很疼。”慢慢地,他的力度越来越小。到最后,他只是轻轻地在字母上点一下。陈老师轮流挑选出四个字母组合,童童就像做选择题一样。
临走时,童童提出还想玩字母游戏,猪猪也被吸引过来了。两个小家伙又多玩了一会儿这个游戏。这个游戏简直就让他们上瘾了。
【后记:两周后,童童妈妈打电话给我,说童童回家后一直念叨“monkey老师”(陈老师),还想找monkey老师玩。我和陈老师真是喜出望外啊!】
心理妈妈解析: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如果幼儿教师因为顺顺当当地上完一堂课就心满意足,那纯粹是自欺欺人。你知道孩子获得了什么吗?我们并没有教育孩子,是孩子自己在教育自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想学什么,学到了什么是他们说了算。
为什么幼儿教育中常常用“探索”而不是“学习”一词?因为探索是学习者主动发起的,而传统教学中的学习通常含有被动的意义。主动地学,越学越有自主性,越学越相信自己的本事,将来长大了无论遇到什么任务、什么困难,都敢于承担并解决。这就是教学形式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说实话我和陈老师一直在是否保留随机教学上纠结。正规的幼儿园基本上都是完全按照计划中的内容上课的,有的有自创的教案,有的按照书上的教案教学。我很欣赏
我现在很惭愧曾以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育儿专家。自从做了幼儿园后,才发现我对孩子以及对教育的了解多数还处于纸上谈兵的水平。比如设计课程这件事。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开设一系列的分科课程,家长看起来好像每天学了很多东西似的,实际上孩子思路不断被打断,在一节又一节不相关的课之间切换。我很不喜欢。有幸读到了学前教育专家蔡伟忠先生的著作,使我对主题课程有了初步认识。目前西方比较盛行的主题课程在国内已有不同程度的采用,是教学的进步。但是主题课程怎么设计呢?蔡伟忠说:“目标由教师定,内容由学生定”。我这样理解:大框架上要计划,这才是幼儿园或学校而不是家庭;但是细节和过程上不要设计得太细,只要教师做好知识储备即可,教学中随机应变。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设置主题课程就采用投放相关教具和绘本以及教师的歌舞等形式,以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
主题课程式的教学尽管照顾到儿童的认知特点,更加个性化和趣味化,还不是最好的。因为仍然有不少随机事件不在教师的“目标”范围内,此时我们教师如果心中只惦记着自己的课件,就看不到孩子的需要,千方百计把孩子拉进来,最终老师和孩子心里都不舒服。而很多时候,我和陈老师都有这样的教学体验:我们感到特别舒服的,而且能看到孩子舒服并掌握新东西了,原因在于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几乎完全没有按照课件来做。心灵工作者安澜的解释是:“当你看到孩子了,他就舒服了。每次教学受挫都是你那时只看到自己的需要,看不到孩子的需要。”
2012年1月21日 星期六 农历腊月二十八
快过年了!几乎没有小朋友不对吃感兴趣的。当教学和孩子们的兴趣及生活经验结合时,神奇的事情便发生了!
俗话说:“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这天,小兔汤姆儿童之家倒没发面,不过我们不经意间把食物的主题做得淋漓尽致。
说实话,这周的主题课程没有设计食物的内容。是我无意中把小朋友带进cookie和意面的世界里的。
早晨的圆圈活动结束后,大家都很放松,小朋友们奔向各自喜欢的区域玩耍。我独自坐在阅读区开始用中文心灵工作者安澜的解释是:“当你看到孩子了,他就舒服了。每次教学受挫都是你那时只看到自己的需要,看不到孩子的需要。”读英文绘本,心里猜测着有没有人感兴趣。我给不熟悉一本书的孩子读时,总是开始以中文为主,在不影响孩子们听懂情节的情况下再夹着英文说。
孩子们被我的读书声吸引,迅速聚拢过来,兴致勃勃地支愣着耳朵听。一本接一本,孩子们和我都参与了挑选绘本。其中包括《The Ginger Bread Man(姜饼人)》和《May I Please Have a Cookie?(我可以吃一块曲奇吗?)》。讲完渴望吃cookie(曲奇)的小鳄鱼用纸做了曲奇后,我突发奇想询问大家愿意不愿意用橡皮泥做cookie,竟然每个孩子都欣然同意了,而且马上说出了cookie这个单词!(“我想去做cookie”)这不就是主题课程的魅力吗?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过渡流畅,没有生硬的切换。
陈老师接过我的角色,带领大家做各种颜色和形状的cookie。我去厨房准备意大利面。今天我炒了两种空心的面面,一种是短而直的,一种是弯头的(烟斗状)。在小朋友们洗好手坐在餐椅上等待午饭的时刻,我又来了灵感:先不端出面面,而是拿出几个直直的和弯弯的生面面分给大家。小朋友们拿起来摆弄:“这是什么呀?”
我说:“这是意大利面,pasta。”
“意大利面是什么呀?”
还没等我说,他们先放进嘴里尝上了。
我说:“生的意大利面不好吃,是硬的,煮熟了才好吃,是软的。”
铭铭马上说:“我要吃煮熟的!”,其他小朋友跟着起哄,也嚷嚷要吃熟的。哈哈!
此刻是端上来午餐的最佳时机,不用说,大家吃得那叫个香啊!铭铭还嘟嘟哝哝地说着:“煮熟了,是软的。”连平时吃饭最难的栓栓也盛了好几次饭。
放学时,我送给每个孩子几粒生的意面,带回家玩。意面有很多玩法,串珠、积木、画画,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另外还有一个用处:延续和唤起今天的情感记忆。
心理妈妈解析:
儿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情绪性特点,学习者的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有着很大的随意性,受情绪的支配,当他们被某种事物或想象所吸引而兴奋的时候,思维会异常活跃,头脑里的问号特别多,语言表达也生动。一次难忘的探索经历,也许会让一个孩子记一辈子,而且每次回忆都带着甜蜜的情绪体验。
两三岁的孩子很难上正式的课,因为他们坐不住,注意力不能持久,自制力弱——除非这个课程太有趣了,与他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太契合了!而这种高水平的课其实就是细心的妈妈带孩子时每天出现的场景。因为妈妈头脑中没有想“我今天教孩子某某知识”的预设,所以她很放松。所以她能够看见孩子此时此刻正在对什么感兴趣,也能与孩子互动起来。貌似不经意的教育,却成效斐然。圆圆掌握的英语词汇和短句不少是我们俩在生活中随便互动出来的,有时我冒出来一个词,她问是什么,我就告诉她一下。过些日子她遇到类似的情境就说出这个词(有时还加上中文解释“XX就是XX”),让我小小吃上一惊,哈哈。
妈妈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人比妈妈更了解孩子了。一个看不见孩子需要的教师心里头只有她的教案,她一笔一笔精心准备的教案,她希望看到孩子们如自己期望的那样行动和反应,因此不断感到挫败时必然的。就像我曾参加过的一次亲子课试听发生的事情一样。
后来我在海岚的博客中看到了一个很恰当的词:“teachable moment”,可以解释为“最佳的教育时机”。这个时机是孩子给妈妈或老师的机会。其实也不是什么稀有的机会,越用心的人捕捉住的越多。当我们有能力看到孩子,就有能力捕捉许许多多的teachable moment,教育变成一种你来我往的轻松快乐享受。小兔汤姆儿童之家老师每天面对一群2-3岁的小小孩,每当无意中抓住teachable moment,老师和孩子都感到特别有收获,特别舒服!
在没有读到海岚的文章之前,我还不十分确信我们做得像不像幼儿园,是不是太家庭化了?可是往往认真计划备课后老师就看不到孩子的teachable moment,如果孩子没有做出老师期望的反应,老师会感到挫败。但是不认真计划和备课,又怀疑自己是不是做的不称职。
海岚对我的回复是:
“老师是要有一个宏观统筹的视点的,在此基础上抓住这些时刻来进行调整。更重要的是,老师要对孩子有科学性的观察来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如果是建立在对孩子观察,有观察报告基础上的教学计划,就不会和teachable moment相离太远。家长和老师的角度不太一样。
本质是老师要在掌握普遍规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个体实施教育,而家长,对普遍规律的要求就不会那样高。
现在国内普遍认为西方教育自由,其实也有根无形的绳在那里串着,这样对老师的要求更高。
说到底,教学以谁为中心的问题。”
重视teachable moment的同时,不能放弃教学计划和应有的准备。看着西方老师教学很随意很放松,那不是可不是漫不经心。一根无形的绳在那里串着,的确对老师的要求更高。如同心理咨询师带团体一样,心与心贴着走,那是极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