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朝歌
————————————————————
提到当代演《周仁回府》的老一代把式中,最为人称道的有任哲中、李爱琴、卫赞成。他们的演出本都不尽相同。
顺便说说剧本由来,《周仁回府》亦名《忠义侠》《鸳鸯泪》。取材于明《忠义列传》及清小说《大红袍全传》、《小红袍全传》和弹词《大红袍》。陕西派《周仁回府》原是碗碗腔皮影剧目,流行于陕西东府和渭北。清末时,由陈雨农、李云亭将其中《周仁回府》移植成秦腔演出。民国29年(1940年)冬,易俗社剧作家王绍猷将全本重新整理,搬上秦腔舞台,名《新忠义侠》。
王绍猷的《新忠义侠》是现在秦腔《周仁回府》的主要版本,苏育民等人都用过此本(现存有长安书店1955年出版王绍猷《周仁回府》)。此剧本时间跨度较长,及後《周仁回府》唱本取掉了前面“路遇”“投军”“救任”“对奏”,直接由“抄家”开始演。到了60年代,袁多寿先生又梳理其中的部分剧情,进行了再度改编。成为任哲中后来的演出本(此剧本收于《任哲中演出剧目集》)。任先生演《周仁回府》前后改过多次。也许因为适应演出的原因他的演出本没有李爱琴的流传广。
(比如大家熟知李爱琴的唱段
“见嫂嫂她直哭得……”出现在王绍猷的《周仁回府》,任先生早期也唱过;后来任哲中的唱段“夫妻们分生死……”出现在袁多寿《周仁回府》中,也叫“新夜逃”)
任、李两人本子前部分相近,后面不同,体现在
“夜逃”中与吕忠的过场戏、及“屈打”“哭墓”等情节的不同处理,从大家熟悉的80年代任、李联袂演出的《周仁回府》录像可以看到。
《周仁回府》为什么叫《忠义侠》?“忠”就是为国除奸不惧生死、“义”
就是己诺必诚毁家纾难、“侠”、壮士断臂玉石俱焚。此戏老本有三条主线,杜鸾“忠”周仁“义”李兰英“侠”。现在《周仁回府》都去掉了杜鸾尽人臣之忠的描写,而集中展现周仁李兰英的“义”“侠”。
这个剧本内涵的精神支柱就是:中国传统文人“士”所崇尚
“侠义精神” 。
“侠义精神”是中国文化中最独特的部分,也是传统戏曲精神母题之一,在传奇话本以及元杂剧中表现突出。秦腔剧目直接继承了这种倡导“侠义”的思想传统,在取材及情节布置上充分体现。
《周仁回府》中展示的“侠义精神”在一代代演员从传统到现代的演绎中、你会发现“侠义精神”渐渐地被添加以更多
“人文关怀” 的诠释。
从刘毓老“悔路”的那段录音中看,他所塑造的周仁唱腔淳厚朴实,气势取胜,富有韵味不事雕琢,是凛然大义的奇男子,舍己为人的大丈夫;由此可以窥到老一代须生应工在人物气质把握上的特色。周仁“义士”亦“侠”也!
诚如唐.李德裕《豪侠传》语:“夫侠也,盖非常之人,虽以然诺许人,必以节气为本,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
任哲中在他的《周仁回府》剧目风格形成以后,尤其在“悔路”人物的处理上渲染了周仁身处困境,孤立无援的悲凉、凄切,可以说“周仁”
沧桑义愤叫人酸鼻的内心悲鸣、成就了高亢、激越又不失缠绵婉转“任家腔”。任哲中他演绎的“侠义精神”更多倾向于对“义”的展现。
李爱琴的周仁就更重于“情”了,在她的名段“哭墓”中,李爱琴缩短了演员与角色的距离(中国戏曲理论讲求“间离”,强调表演时演员与角色若即若离的关系)。她尽量贴进生活化的演唱,如泣如诉不绝如缕、动情之处穿人心肺舞台上下一片唏嘘。这样的现场效果之所以打动人心,也体现观众欣赏《周仁回府》时心理需求的一种流变。
人们从对崇高道德的礼赞转向更多关注于对周仁夫妇悲剧情感的怜悯。
在当下走李爱琴重于“情”的这条戏路人很多,看看周留华这段词,几乎将对周仁内心的人文关切放大到极致。
【他那厢句句话儿出了唇,
我这里一刀一剑刀刀剑剑扎在心。
莫道人生多苦恨,
那有这将妻送贼明知一死
(我)苦痛深
哎(我)苦痛深!
妻啊妻啊莫激奋,
周仁与你告苦心。
到我家贫寒衣食困,
屈煞你半温半饱多少春。
妻啊妻啊莫激奋,
周仁与你告苦心。
我多年兵马郎官戌机紧,
可怜你女流随军走风尘。
妻啊妻啊莫激奋,
周仁与你告苦心。
我误失皇垧坐监禁,
你剪卖青丝罗衫饱我身。
妻啊妻啊莫激奋,
面对着亲人嫂嫂放声哭嚎倾其怒气骂周仁。
你跟周仁苦受尽
是周仁——娘子啊,我的娘子
是我……是我,
今日又要将你送入那贼手丧青春。】
有道是货卖爱家任人品评,每一个“周仁”各有各的精彩吧。
类似这样对“周仁”的不同演绎,戏曲中体现出的例子很多如:马健翎根据秦腔传统剧《八义图》改编成《赵氏孤儿》,北京京剧团王雁从马健翎本子改编马连良版的京剧《赵氏孤儿》时、增加了程婴抱儿子说服夫人舍子的情节;陈尚华重新执导秦腔《龙凤呈祥》精心设计了具有“敏腔”韵味“别宫”唱段。这些都成为戏曲传统剧目改编中典型范例。
艺术是时代化的产物,经典作品的演绎也会笼罩具体时代的光影。唯此,“经典”为我们欣赏每个历史阶段的创作提供了更多咀嚼的趣味。
———————————————————————
(注:现在《周仁回府》删去的前几回剧情:明代,兵马郎官周仁因失黄饷被罪进京,路遇杜府吕忠,吕忠荐周于杜文学,杜出银救周并于之结义,奉成东为避人命妄称避难投奔杜府。刘显考武举因无钱贿赂大闹考场被入监后逃狱、幸得杜文学赠银而投军。因倭寇横行,张经为帅与赵文华御敌,张主剿赵主抚,赵暗诬告张经谋反,朝中严嵩从旁谗言,张经被卸职下令提入京。侍郎杜鸾(杜文学父)巡视江南军务知内情,进京保张与严嵩反目,金殿对奏,圣上听信严嵩将杜鸾下狱,其家人等视罪轻重交严嵩发落,严嵩遂遣严年率锦衣卫抄杜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