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三,是春节结束的标志。过足了年的人们便纷纷走向田地,在春风里开始播种希望,社火的闭幕曲在人们的祭祀和送灶神中也卸装了。出门打工的青年男女陆续告别家人,走向外边的世界。就我们村、社今年光去天津当家庭保姆的中青年妇女就有二百三十多人。正月二十三更是家乡一年一度的“燎干”篝火节,疑是篝火晚会,但任何篝火晚会是不能与它媲美的,它是一种纯朴的自然美,令乡亲们神往、欢呼雀悦。
在此之前,家乡人会为“燎干”做两种准备。一是准备柴禾,把修剪树枝后的枝杆(家乡人叫干梢)存放下来,也有割回的许多蒿草,码成垛子放在房前屋后,或者晒场中,等到“燎干”时备用。另一种是送灶神,准备好吃的及糖果、香表烧纸,奉献在灶神牌前,要把请来的灶神送上天堂,以便在来年又请回。
一到黄昏时刻,家家户户都会把成堆的柴禾放在大门口,看谁家的火垛子大,火焰高,炫耀似的相继点燃。在家里灶神前插上香,献上各色糖果,让年在火火红红中结束,同时祈祷今年风调雨顺。这时候家家门前都是火堆,一堆堆篝火把村子照的彤红彤红,好像火的海洋,大半个天都被映红了。男女老少从火堆上跳来跳去,寓意消灾避祸,好运不断,喜事连连,日子红红火火。孩子由大人抱着在火上甩,象荡秋千一样,从火堆上猛跳过去,看谁跳的高远,看谁跳的次数多。有的因跳的方向不一而碰得面目青肿,不小心烧了衣服在地上打滚的,也有哭叫着喊爹妈的,还有故意搞恶作剧的,在里面扔几个鞭炮烟花,冷不丁地炸了人。跳完了这家跳那家,一直跳到火星四射,没有火焰才罢休。人们把对联撕下来,把灯笼、剩下的烟花爆竹全仍进焰火中烧掉,烧的越多谁就越发才,叫它们投身火海,也就是投进了财的海洋,否则一切愿望都不会实现,也有的孩子看见自己的灯笼被扔进了火堆而放声大哭,硬是要找回它。
老人们也不甘示弱,要在屋里点上香火,在庭院里把所有没有燃放的鞭炮全部放完,祈求平安。最后,人们回到自家已熄灭的火堆前,用铁锹将燃剩的火堆轻轻的扬起,嘴里还念念有词,什么五谷丰灯、粮食满仓、风调雨顺、牛羊满圈等。在半空中洒下,随着风,火花顿时亮起来,主人要根据火花的形状来判断和那种粮食的花相象,这种粮食必然会丰收,就盘算着多种那种作物。
“燎干”是千百年留下来的一种习俗,
“燎干节”寄托了人们多少美好的愿望和暇想。这是人们理想的火花,创造的火花,生生不息的生命之花!她饱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