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是善人还是恶人

(2014-07-20 18:22:44)
标签:

杂谈

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第二十三品讲的是修善果的方法。六祖慧能开示道:修一切善法。希望果报。即非善法。六度万行炽然俱作。心不望报。是名善法。这种境界当然就很高了。为何会发生“毒奶粉”事件,为何世上会有犯罪,为何有女孩子被人强迫呢?佛回答说:这是因为这些人的心被浮尘所蒙蔽,但是只要这些人能净心行一切善,发掘自身的善根,改过自新依然可以得佛果。行善任何时候都不晚。

     


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善的种子,如果每个人都能常养心中善的种子,每个人都能少一些自私自利,少一些贪婪、愤怒和傲慢,那么人与人之间、夫妻之间、同事之间就会有更多的和谐。整个社会也将更健康更融洽。如果全社会都能常养心中善的种子,那么中国人也不会因此吓得不敢喝奶粉。如果全社会都能常养心中善的种子,那么每个人都会立足当下,做好自己份内的事,而不会“急功近利”、企图“不劳而获”,那么金融危机将永不会重演。如果全社会都能常养心中善的种子,那么每个人都会活出真正有品质的生活:我们吃的米饭、包子、蔬菜都是有品质的,我们穿的衣服都是有品质的,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也都是有品质的!

佛说:“须菩提!众生无论聪明还是愚蠢,在行善时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万物和佛一样皆拥有平等的善心,所以才名为无上正等正觉。这个缘故,就是本性中,原无我人等四相的妄念,有这些妄念,如镜上涂蜡,就是心被浮尘所蒙蔽。所以,只要能净心行一切善,就可以得佛果。”  



    佛祖实在是看得透彻,就算在“人吃人”的社会,依然会有很多仁人圣者发出“人之初,性本善”的宣言,坚守着人类的底线。这他们这样呐喊的原因很简单:人类的道德观念是约定俗成的,必然符合大多数人的愿望和利益,所以“善”是永远的主旋律,越是黑暗的时期这种期盼就会越强烈。


不过令我们失望的是,我们看到的恶总是比善多。我们是刚出生的婴儿时,并没有太多的杂念,哪来的“恶”可言?为什么长大后都变得恶了呢?从科学和遗传学的角度来看,每个婴儿必然遗传了其父母的某些习性,只是暂时没有显现--但是成长的经历中,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和影响,才是真正决定将来为善或作恶的最关键因素!

    佛做的事就是引领我们发掘内心的善,并以善为人生的动力,用善法实现人生价值,贡献社会。善心的边疆,可以造的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没有一片乌云,可以覆盖善心辽阔的疆域。没有哪次地震火山,可以彻底颠覆善心的宏伟建筑。没有任何风暴,可以冻结善心深处喷涌的温泉。再大的天灾人祸敢不可能让善心的田野颗粒无收。善心的规模,也可能缩得很小很小,只能容纳一个家,一个人,一粒芝麻,一滴病毒。一丝雨,就把它淹没了。一缕风,就把它粉碎了。一句流言,就让它痛不欲生。一个阴谋,就置它万劫不复。善心可以很硬,超过人世间已知的任何一款金属。善心可以很软,如泣如诉如绢如帛。善心可以很韧,千百次的折损委屈,依旧平整如初。善心可以很脆,一个不小心,顿时香消玉碎。

    佛又说:“须菩提呀!如来佛我,所说的善,乃众生本性中自然存在的妙性。众生人性本善,原来就没有恶。为何名为“善”,只是为了开悟众生,暂且名之为善法而已!”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善良人们的愿望,是生活中的主流事实,但不是全部事实,就是说还有一部分善不得善报,恶不得恶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首先是制度好。但制度好也不能保证善都有善报,恶都有恶报,生活就是这样。如果所有的善都得善报,做好人也不光荣;所有的恶都得恶报,没有人做坏事了,只要做坏事,一定得到相应的报应,谁还敢做坏事?做小偷的每偷必被抓,就没有人敢偷东西了。人要有一个信念,认准一个目标不改变,好人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相信善有善报,也能承受善没有善报,但还行善。假如没有善报我们得到的是什么?是不是一无所获?不是的,有所得,这就是心理积淀。做好事不管有没有好报,心理积淀是好的。我帮助了一个人,我也没得到什么好处,我毕竟做了一件好事,心理积淀有了,好事越多,积淀越多。如果一个人心理积淀好,不管条件怎么差,他也是生活在幸福之中。我觉得现在对善的事迹挖掘不够,只报道痛苦的一面,不吃、不喝、不睡,没命地干,家里有病人不看,让人望而生畏,没挖掘出行善的真正幸福。我认为就是他们的心理积淀好,他们无论在什么条件、什么场合下,都能很坦然、很乐观、很幸福地生活,这难道不是最高的生活质量吗?所以我认为善人是幸福的,这一点也许正是佛在第二十三品想告诉我们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春三首(诗)
后一篇:公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