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魏晋风物:啸----《世说新语》读书札记

(2010-01-21 19:30:18)
标签:

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

阮籍

文化

分类: 读书

“啸”是魏晋文人名士常见的放逸作派。人常误以为慨叹,那是不对的。查《说文解字》:“啸,吹声也。从口肃声。”见注:“《召南》笺曰:啸,蹙口而出声也。”就是说,把嘴唇缩紧吹出声音,和我们吹口哨没什么两样。按《说文》查《诗。召南。江有汜》:“之子归,不我过,其啸也歌”。又见《诗。小雅。白华》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句。由此可见,“啸”,是古人触情抒怀的一种表现方式。

 

读《世说新语》,魏晋文人名士雅好啸吟,蔚然成风。举凡如下:

    “周仆射雍容好仪形。诣王公,初下车,隐数人,王公含笑看之。既坐,傲然啸咏。”(《世说新语。言语》)

    “桓玄尝登江陵城南楼,云:‘我今欲为王孝伯作诔。’因吟啸良久,随而下笔,一坐之间,诔以之成。”(《世说新语。文学》)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世说新语。雅量》)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世说新语。任诞》)

    “刘道真少时,常鱼草泽,善歌啸,闻者莫不留连。”(《世说新语。任诞》)

    “晋文王功德盛大,坐席严敬,拟于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啸歌,酣放自若。”(《世说新语。简傲》)

    “奕既上,犹推布衣交。在温坐,岸帻啸咏,无异常日。”(《世说新语。简傲》)

    “谢万北征,常以啸咏自高,未尝抚慰众士。”(《世说新语。简傲》)

    “王子猷尝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埽施设,在听事坐相待。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遂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世说新语。简傲》)

 

由上可见,魏晋时期的“啸”,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抒怀方式,更多的是用来表达“啸”者放逸旷达、倨傲狂放、卓尔不群的灵魂。郭璞《游仙诗》有云:“啸傲遗世立,纵情任独往。”陶渊明《饮酒诗》说:“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啸傲”一词,正好体现了魏晋文人名士的风骨。当然,有些名士的作“啸”,“以啸咏自高”,其实是一种“作达”,但也说明吟啸之风广泛流行,已成“魏晋风度”的组成部分。

 

魏晋文人名士之中,以“啸”著称的是阮籍。《世说新语·栖逸》载:              

   “阮步兵啸闻数百步。苏门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咸共传说。阮籍往观,见其人拥膝岩侧。籍登岭就之,箕踞相对。籍商略终古,上陈黄、农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问之,仡然不应。复叙有为之教、栖神导气之术以观之,彼犹如前,凝瞩不转。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复啸。意尽,退还半岭许,闻上然有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顾看,乃向人啸也。”  

《啸旨·苏门章第十一》写“苏门长啸”的故事更为离奇:             

   “晋阮嗣宗善啸,闻仙君以为己若,往诣焉。方被发握坐,籍再拜而请之。顺风而请者三,承风而请者再。仙君神色自若,竟无所对。籍因长啸数十声而去。仙君料籍固未远,因动清角而啸,至四、五发声,籍但觉林峦草木皆有异声。须臾,飘风暴雨忽至,已而鸾凤、孔雀缤纷而至,不可胜数。籍既惧又喜而归,因传写之,十得其二,为之苏门。今之所传者是也。”

“苏门长啸”在《三国志。阮籍传》注引《魏氏春秋》也可见到:

   “苏门生萧然曾不经听。籍乃对之长啸,清韵响亮,苏门生迴尔而笑。籍既降,苏门生亦啸,若鸾凤之音焉。” 

 

阮籍的善“啸”,我们是完全可以相信的,但“苏门真人”的“啸”术如此神异,暂且姑妄听之,不必深究。有说“苏门真人”乃阮籍同时的“啸”术高人孙登,也不必稽考了。把“啸”的方法记述的最细致的是西晋成公绥的《啸赋》:“近取诸身,役心御气。动唇有曲,发口成音。触类感物,因歌随吟。。。音韵不恒,曲无定制。行而不流,止而不滞。随口吻而发扬,假芳气而远逝。。。”可见在当时,“啸”无疑是一门艺术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家有女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