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发展 心理发展 关系
(2011-09-26 13:32:46)
标签:
杂谈 |
分类: 5.教育研究 |
一、基础知识: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一)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二)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三)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
(四)婴儿动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一)手的抓握动作
(二)独立行走
二、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摘要
1 引言
2爬行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3
3.1
3.2手势动作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3.2.1手势动作对儿童语言发展的意义
3.2.2
4
三、论动作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对个体心理发展内在机制问题的探讨已成为当前国际发展心理学的前沿课题。动作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基本能力,通过研究个体早期的动作发展规律、特别是动作在早期心理发展中的组织与建构功能;研究动作给个体所带来的各种认知、社会交往与情感经验对其心理发展的内在作用过程,以及特定动作作用的发挥与一定的文化及家庭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可以发现,个体早期动作在心理起源与发展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心理的起源、发展问题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当前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普遍存在着一种先天预成论倾向,即主要强调生理成熟与遗传密码指令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结构(大脑及神经系统的完善)决定机能(心理的发展)。我们认为,先天预成论对心理起源与发展的解释是片面的,应当从综合、辩证的角度看待心理发生、发展中主体与客体、先天与后天的关系。由于婴儿期是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自我意识等各种人类特有心理现象萌芽和迅速发展的时期,要探讨心理起源的重大问题,就需要深入研究个体早期(婴儿期)心理发展的具体过程与内在机制。本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技术的不断突破,在重视早期教育与早期智力开发的世界性潮流推动下,个体早期心理的研究迅速崛起。由于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动作是个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主要手段,因而动作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就成为国际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在过去十余年中,我们也从多个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在本文中,我们拟从理论上,并结合我们和他人的有关研究成果,分析、讨论个体早期动作的发展规律、早期动作发展在心理起源与发展中的作用、动作的心理建构功能等几个重要问题。
一、动作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个体进行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对个体发展而言,动作具有保障生存与促进发展的双重价值。人类的动作虽然极其复杂、灵活与可塑,然而人类个体在发展早期的动作却相当贫乏,因而需要较长的时间去习得人类特有的各种适应性动作,并使动作日益丰富、分化、整合,不断提高作用于外界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适应人类环境。在这个意义上讲,动作可以视为个体早期的外显智力。同时,由于在早期,个体言语能力极为有限,其发育、发展水平更多地通过动作表现出来。由于动作在个体早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发展心理学家对这一重要问题(如个体早期动作发展规律及其内外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A.格赛尔及其同事从1916年开始,通过长达数十年的系统研究发展作出评估婴幼儿行为的“格赛尔发展量表”,其中包括动作发展的常模;此外,格赛尔还对动作发展的规律、以及成熟和经验对婴儿动作发展的影响等重要问题进行过初步研究。之后,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W.弗兰肯伯格、J.B.道兹、N.贝利等人也在编制儿童发育量表的过程中对婴幼儿动作发展的年龄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在七八十年代,P.R.齐勒佐、S.科尔布和W.德尼斯、C.萨佩、B.布瑞尔、E.瑟伦等人对训练、不同环境刺激对于儿童动作发展的作用、个体早期动作发展的跨文化比较、以及动作的动力学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迄今为止,学者们在动作发展的年龄特征、动作发展的先后顺序、婴儿动作起源、以及成熟、经验、文化与养育模式对个体动作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
大量科学研究表明,人类个体的动作从一开始就采取了与其它动物的动作发展完全不同的发展路线。一般而言,动物降生不久,其先天具备的数种动作就发展得很好,可以自由行动;而人类个体的动作发展却需要经历相对漫长的时期。不论粗大动作,还是精细动作,它们都经历了一个相对较长的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个体最初的动作是一系列先天的无条件反射。新生儿借助于无条件反射实现与所处环境的平衡,从而维持生存。尽管这些无条件反射动作数量有限,而且较为刻板,但它们正是个体形成大量灵活的人类特有的条件性动作的自然前提。例如,当新生儿的头部转向一侧,他便伸出头转向一侧的胳膊,并屈曲另一只胳膊,做出击剑式动作的强直性颈部反射,这一动作不仅可以产生较好的哺乳姿势,而且是儿童条件定向的开端,也是一些成熟的技能性动作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强化训练,各种无条件反射动作在出生后半年内就会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消失,或被条件性动作取代。如果没有受强化而继续保持,这就揭示着个体在神经发育方面可能存在某些病理问题。无条件反射动作的消退为个体形成大量条件性动作提供了可能。
个体动作的发展是从无条件反射动作、无意识动作发展到形成复杂、精确、有意识动作技能的,其主要发展原则有如下四个方面:第一,动作的发展有一定顺序,上部动作先于下部动作,大肌肉动作先于小肌肉动作;第二,动作的发展具有系统性,它不是肌肉、骨骼、关节的孤立发展,而是在与知觉、动机、情绪等系统相互作用中发展的,并与知觉形成不可分离的连环;第三,动作的发展过程是“分化——整合”不断往复的螺旋式上升;第四,动作发展的历程与时间在不同个体身上可能有不同的具体表现。
影响个体动作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生理成熟与环境两大类。一方面,人类个体动作的发展是以其大脑、神经系统与肌肉、骨骼、关节组织在结构上的完善为自然前提的,生理成熟主要为动作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与生物可能性。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格赛尔等研究者所进行的著名的“爬梯训练实验”揭示了成熟的作用。在实验中,他们提前训练10个月大的同卵双生子中的一个(T)的爬梯动作,而对另一个(C)则不给予训练。在她们满1岁时,T的爬梯动作水平显著高于C;然而,自此在对C进行两周的训练后,T与C的攀爬速度、敏捷性不再存在差异。C之所以能在短时间、较少训练的情况下赶上T,其中原因被认为与其生理成熟水平所提供的可能性密切相关。然而,习得动作的潜在可能性要变为现实又离不开适宜的环境刺激与经验。个体成长的物质生活环境、特定的养育观念与方式等会直接影响儿童练习动作、获得动作反馈的机会,因而不仅会影响动作发展的速度,而且会影响特定动作的发展水平,以及动作发展的顺序和倾向。这一点已经得到许多研究不同方面的证实。例如,齐勒佐等人从婴儿出生第二周开始,对其先天无条件行走反射进行6周的训练。他们发现,这些婴儿的行走反射通过训练已变成随意地练习性反应,而且独立行走的年龄比常模年龄提早了2~4个月,这表明丰富、适宜的环境刺激可以促进动作的发展。与此相关,德尼斯通过调查孤儿院里儿童的动作发展,发现缺少练习机会、动作刺激贫乏的环境会妨碍动作的发展。近些年来,跨文化研究发现,不同的日常照料方式会导致儿童动作发展的差异,为环境的影响作用提供了更为重要的证据。例如,新几内亚阿拉佩西人常竖着抱婴儿,使婴儿在独坐之前就能扶物站立,表现出特殊的动作发展顺序。非洲婴儿头部直立远远比其他地区的婴儿早,研究者认为这与其在出生后就被放在母亲背上的襁褓中有关。我国上海与美国丹佛的比较发现,上海儿童的精细动作发展略早于丹佛儿童,而丹佛儿童粗大动作的发展早于上海儿童,研究者认为两国养育儿童的方式可以说明这种差别。我们的一项调查表明,尽管从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在独立行走之前婴儿会经历爬行的动作发展阶段,但是我国婴儿中有一部分没有经过明显的爬行阶段就直接学会了行走,这与我国家庭的居住条件、养育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生理成熟与环境两大类因素在个体动作发展中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动作本身就是个体早期发展的重要领域,并受到发展心理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动作对于个体早期发展的意义并不仅仅如此。近20年来的有关研究表明,个体早期动作发展的里程碑阶段(学会爬、走)恰好正是其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这种时间上的“巧合”决不是偶然的。根据我们的有关研究结果,我们认为,从心理的起源与发展来看,动作对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首先,个体心理的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看,认识并不源于个体与生俱来的简单感知觉,而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只能是动作。主体要认识客观外界就必须对客体施加动作,在实施动作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相互改变。通过与物质环境的交互作用,主体可以获取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主体可以获得社会经验,认识人的主观世界。个体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乃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
从个体智力的最初表现形式——感知运动智力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动作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我们在前面已指出,个体与环境最早实现的平衡是以最初的动作——先天性无条件反射为中介的。为了适应外在环境,先天性无条件反射不断重复出现,经过“再认同化”、“认识同化”、“泛化同化”三个层次的发展,最后根据反射练习的结果而形成新的动作习惯。在动作习惯和知觉的形成阶段(1~4或4.5个月),婴儿开始形成某些经典性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出现由不同动作联结而成的新的动作方式,但此时尚缺乏目的性。在有目的的动作形成阶段(4.5~9或10个月),婴儿开始对自己动作所导致的结果感兴趣,并会为自己感兴趣的结果重现而重复相应动作,表明个体行为的“手段”与“目的”开始分化,智力的最初形式——感知运动智力始见端倪。在范型之间、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协调阶段(9、10~11、12个月),动作作为个体实现目的之手段的功用性进一步明确,动作目的与方法之间开始协调,已有动作范型开始可以组合起来以达到新的目的。随后,婴儿能够通过偶然的尝试发现新的动作方式(11、12~18个月),在实施动作的过程中获得对客观外界的最初认识。由此可见,在个体思维、智力的发生过程中,动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从个体心理的发展历程上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外逐步内化的,而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心理发展初期,外显动作是婴儿认识活动的主要工具;向客体施加动作,并根据动作的结果进一步调整动作方式是婴儿认识客体的基本途径。随着婴儿与客观外界进行有效交往的动作不断丰富、复杂、熟练化,到18~24个月,婴儿开始形成心理表征能力,他们可以对自己的动作及客观事物进行内部表征,开始了心理的内化过程。此时,婴儿可以通过在头脑中组合动作范型来构成达到目的的新动作,而不需要外显的试误动作。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尽管此时婴儿在解决问题时无需完全依赖外显的试误动作,但是动作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这一方面是由于婴儿内部心理活动得以进行的工具是动作性再现表象,也就是说,婴儿是通过动作组织、再现外界事物的特征和过去经验的;另一方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当面临新问题时,婴儿仍然需要求助于外显动作,通过与客体直接的相互作用解决问题、扩展认识。据此,我们认为,动作是个体心理不断内化的基础,并为个体内化的心理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使个体心理的内化过程得以持续进行。
再次,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个具体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具体而论,我们认为,动作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的建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动作对于大脑的发育具有反向促进作用。过去人们在对大脑与动作关系的认识上,主要强调大脑的结构发展对于动作这一机能的决定作用,认为动作的发展变化是大脑结构变化的结果。但是,脑科学与动作的神经心理研究的最新成果告诉我们,大脑(结构)与动作(功能)之间存在着双向作用。B.伯恩斯坦、G.艾德尔曼等人的有关研究表明,婴儿早期动作活动的结果必然导致大脑感知运动控制系统的重组,通过感知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共同作用产生范畴化、记忆和总体适应功能。从当前脑与神经科学的新成果来看,我们有理由认为,虽然结构变化可以带来机能的改变,但是机能的发展也同样可以引发、转换、建构出新的结构。动作不断练习、丰富、提高,可以促进大脑在结构上的完善,从而为个体早期心理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二,动作使个体对外部世界各种刺激及其变化更加警觉,并使感知觉精确化。I.考夫曼、J.吉布森、艾德尔曼等人的研究表明,是婴儿自发的动作活动,才使其有可能形成精确的大小、形状、深度、方位等空间知觉,通过以动作为中介的大量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个体才能从充斥环境的无限量信息中自动抽取有用的确切信息,从而准确地进行感知。我们认为,个体的动作虽然直接表现为肌肉、骨骼、关节的有规律、有顺序的屈伸,但其同时也涉及到视、听、触等感知觉。动作越高级、复杂、完善,则越需要感知觉与动作器官的协调、配合,因此动作的练习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着感知觉;此外,动作的实施往往会引起主体与客体相对关系与各自状态的不断变动,这在客观上可以促使婴儿对外界信息保持敏感,并使得婴儿从动作结果的反馈中不断充实、修正、扩展对外界的感知。
其三,动作使得婴儿的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动作是婴儿认知结构的奠基石。这不仅意味着个体的心理起源于动作,而且表明个体早期心理要不断向前发展还需要动作不断复杂化、高级化。J.皮亚杰、J.布鲁纳等指出,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婴儿心理的丰富来源和必备工具。我们认为,动作首先可以为个体提供认识经验,扩大其认识范围,使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从事物不断变化的外在表现中鉴别出不变的特性,进而获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仅如此,动作还可以不断为个体创造经历新问题、新挑战的情境,并使个体在协调、组合原有动作、形成新的更复杂、更灵活、更有效动作的基础上实现心理结构的突破与重建。可见,动作既可以促使个体认知结构的内涵不断充实,还可以通过提供新经验来引起个体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的环境刺激间的冲突、不协调,为打破原有认知结构并促其向新结构转换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其四,动作改变着个体与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的互动模式,使个体从被动接受环境信息变为主动获取各种经验,这既促进了个体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社会交往特点,进而对个体的情绪、社会知觉、自我意识等产生影响。玛勒等人认为,动作可使婴儿对自我效能产生新的认识,促进自我的分化与发展,促进家庭内情感交流方式与系统的重组。我们在研究中注意到,婴儿在会爬后,自我独立探索的范围扩大,开始改变原有的那种以与母亲等成人为依恋对象、以身体接触为主要方式的近侧安全感,此时,婴儿必须发展与母亲交往的新形式,从而形成新的安全感。这就导致了会爬行的婴儿在依恋、社会性参照能力等方面表现出与同年龄不会爬行婴儿的不同特点。
在上述分析中,我们讨论了动作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动作本身是最重要的。相反,我们认为,动作的重要作用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它扩大了个体与周围环境交往的范围,使个体能够多角度、深入地探索其周围的物质世界与社会环境,从而给个体带来大量新的经验,即,经验的丰富与扩展才是真正重要的因素。换句话说,具有某种动作技能的个体与不具有某种动作技能的个体,他们在心理发展上的差异不是来源于特定的动作技能,而在于这些动作技能所带来的不同活动经验及与环境的互动方式。由于经验获取的途径是相当广泛的,而且在逻辑上动作也并非心理发展的唯一途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对于没有某种动作技能的个体,如果他们能通过其它方式获取类似于该动作技能所能带来的那些经验,那么,他们心理的有关方面同样可以得到发展。也就是说,动作发展本身并不必然与心理发展的速率、水平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在缺乏适宜环境的情况下,虽然动作本身可能正常发展,但由于某些限制,它难以为个体带来新的经验,此时它是不能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显著影响的。
三、在以上理论分析中,我们阐述了我们对于动作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所具有的作用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近十余年来,在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美国MacArthur基金会和美国国家健康研究基金的资助下,我们对此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科学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为科学地解释个体心理发展的机制、动作对个体早期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我们采用相关研究、实验研究、跨文化研究三种研究思路,从多个角度考察动作在早期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探讨了动作发展如何通过使主体获取不同经验而使其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差异性,分析了特定动作产生特定影响的内在过程。在研究中,我们首先选取不会爬与爬行经验不同的婴儿,将其按照爬行时间的长短分组,在控制年龄(生理成熟水平的常用指标)的情况下,通过考察其在多种心理能力发展上有无差异,对爬行与婴儿心理发展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其次,通过控制婴儿的运动经验类型,我们对爬行对于婴儿心理能力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进一步验证;另外,我们还开展了中美比较研究,以揭示爬行动作得以促进婴儿心理发展的条件。下面,我们将介绍与分析我们在婴儿爬行与其深度知觉、客体永久性、亲子社会性互动等重要发展的关系等方面所获得的一些研究发现。
1.爬行与深度知觉发展的关系深度知觉在个体出生6个月后迅速发展起来。人们一般认为这是神经系统的成熟所决定的。尽管我们并不否认神经系统成熟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但我们认为深度知觉的发展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而可能是以成熟与爬行经验的共同作用为发展前提的。我们利用吉布森设计的“视觉悬崖”装置,采用两种研究程序,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第一项研究中,我们把具有不同爬行经验的婴儿逐个放在中央板上,鼓励他们爬过“深滩”,结果发现爬行时间在6周以内的婴儿并未表现出人们预期的回避反应,而婴儿对“深滩”的回避常常在其会爬6~8周后出现。随后,我们选取不会爬和会爬行的相同月龄婴儿(7.3个月),将其面朝下,平举到一定高度后分别在“深滩”、“浅滩”上方缓慢下降,并比较其心率变化。不会爬行的婴儿在其下放到视崖两侧过程中的心率变化均不明显,而会爬的婴儿在下放到“深滩”的过程中心率加快,在下放到“浅滩”的过程中心率没有显著变化。为进一步证实爬行经验与婴儿深度知觉发展的关系,又选取6、7、8个月会爬的婴儿,分别鼓励他们爬过“深滩”和“浅滩”,结果表明,婴儿爬过“深滩”的可能性与开始爬过“深滩”前的犹豫时间都与爬行经验显著相关,而与婴儿开始爬行的年龄无关。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婴儿深度知觉的发展不完全决定于其生理成熟,而与其爬行存在相关。会爬、而且有较丰富爬行经验的婴儿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尽管上述结果表明爬行经验的多寡与婴儿的深度知觉发展水平高低存在相关,但未能排除二者以生理成熟为中介的共变关系,因此我们通过操纵婴儿的运动经验,对爬行经验与婴儿深度知觉的关系进行准实验研究。在选取会爬和不会爬两组婴儿外,我们还选取了一组不会爬的婴儿,由其父母让其在家中使用40小时的学步车。研究表明,爬行组和使用学步车组的婴儿深度知觉发展水平显著高于不会爬且未使用学步车的婴儿。这进一步证明运动经验对婴儿深度知觉发展具有的重要作用;同时提示我们,影响婴儿深度知觉发展的运动方式并不是唯一的,只要能带来相似的经验,不同的运动方式就具有相似的作用。
2.爬行与客体永久性发展的关系客体永久性指主体对客体存在与否的认识不依赖于直接感知,而形成了有关客体存在的稳定内部认识。作为婴儿认知与情绪发展的基础,客体永久性是婴儿期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成就之一。我们在爬行与客体永久性的关系上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在一项研究中,我们对比了不会爬、不会爬但使用学步车、手膝爬行三组8.5个月的婴儿客体永久性发展水平,发现不会爬但使用学步车婴儿和手膝爬行婴儿的发展水平高于不会爬的婴儿,其中尤以爬行经验在9周以上的婴儿表现最佳。这一研究结果说明,爬行等运动经验与客体永久性水平的关系并不仅仅来自成熟对二者的制约,爬行等运动经验对婴儿客体永久性的发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进一步比较不会爬、腹部贴地爬行、手膝爬行的同龄婴儿表现,结果显示,腹部贴地爬行的婴儿不论其爬行经验的多少,他们的表现和不会爬的婴儿相似,但显著低于手膝爬行的婴儿。其原因可能在于腹部贴地爬行的方式迫使婴儿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爬行动作本身上,婴儿难以借此运动方式自如探索以及感知、观察环境,因此腹部贴地爬的方式给婴儿带来的经验是极有限的,其对婴儿心理发展的作用也就较微弱。可见,运动方式的有效性影响婴儿获取相关经验,运动方式越有效,婴儿从运动带来经验中受益的程度越高。
我们以发展落后的特殊婴儿为对象的研究发现,爬行与其客体永久性的发展具有因果关系。我们对患有脊柱裂的运动残障婴儿客体永久性发展的研究表明,在会爬行之前(约12个月),其客体永久性的水平很低;然而,在学会爬行的6周以内,他们的客体永久性达到比以前高得多的水平。对爬行动作滞后到13个月才出现的婴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没有一定运动经验,则1岁内婴儿的表现并不一定随其年龄增长而提高。
为进一步验证爬行经验与婴儿客体永久性发展的关系,我们开展了中美对比的跨文化研究。在研究工具、程序等保证一致的情况下,我们得出了如下重要发现:(1)中国婴儿爬行出现时间及其客体永久性的发展水平均落后于美国婴儿近两个月:(2)在控制婴儿年龄的情况下,中国婴儿的爬行经验与其客体永久性的发展水平无显著关系;(3)尽管爬行经验的促进作用不明显,8~12个月中国婴儿的客体永久性水平还是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表明中国婴儿可能通过其它途径获得了必要的经验。调查两国婴儿的爬行经验,我们发现,美国婴儿家庭的居住面积一般较大,父母对婴儿爬行持鼓励态度,婴儿爬行的范围大、场所多、频率高,其爬行经验和借助爬行进行的自主活动相对丰富得多;而中国家庭的住房面积一般较狭窄,多数父母出于安全、卫生等原因,只让婴儿在床上爬,婴儿爬行经验就比较缺乏。既然两国婴儿的爬行经验在量与质上均不相同,爬行经验对其心理发展的作用不同也就不难理解了。由此可见,爬行的作用并不一定具有文化与家庭生态的普适性,爬行动作进行的文化与生态条件不同,则爬行经验的内涵不同。爬行作用的环境特异性从另一角度证明了我们认为与爬行有关的经验是更重要影响因素的观点。
3.爬行与婴儿的亲子社会性情绪互动模式的关系婴儿会爬后,他接触父母禁止触动的物品、做父母不允许他做的事情的可能性都大大增加了,这在客观上增加了亲子情绪互动的机会;同时,婴儿会爬行又使得父母意识到婴儿本身的主动性,并使父母开始以一定的规范要求孩子,开始对婴儿不合规范的行为表示不快。这些变化又进一步促使婴儿的社会性情绪发展。由此可以推测,爬行的出现会引起婴儿的亲子社会性情绪互动模式的改变。综合采用访谈、实验室观察等方法,我们比较了不会爬行的婴儿与手膝爬行婴儿、不会爬但使用学步车的婴儿在亲子社会性情绪互动上的表现,基本证实了我们的假设。研究表明,具有手膝爬行经验的婴儿在情绪表露、对父母情绪信号的敏感性、与父母共同游戏的参与程度、在曾被父母禁止情境中参照父母表情等方面均比不会爬的婴儿水平更高,而使用学步车的婴儿在曾被父母禁止情境中参照父母表情方面表现出比不会爬婴儿更高的水平。
爬行作为出生第一年内最重要的动作之一,对婴儿的感知觉、认识经验、情绪发展诸方面均起着重要影响作用。除了上面介绍的之外,我们还对爬行在婴儿空间定向能力、社会参照能力、迂回行为、学习能力、概念形成等方面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也证实了我们对于动作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所起作用的观点和看法。
在前面,我们简要阐述了个体早期动作发展的规律与影响因素,在理论上从心理起源、内化与建构等角度着重分析了动作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并通过我们对婴儿爬行与其心理发展关系的一系列研究进一步论证了我们所提出的“动作带来经验,而经验促进发展”的观点。然而,有关动作发展与动作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作用的研究的价值并不限于此,它对我们更好地开展心理与教育科学的有关研究工作和教育实践都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首先,它提示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心理起源、发展中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更要重视用实证的科学研究去科学、准确、具体地描述这一发展的内在过程与机制;其次,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个体某一方面的发展可能会对其他方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以及这种影响作用的发挥依赖于特定环境条件,并指明了对发展的机制及其作用条件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重要性;再有,它提醒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以及广大家长要重视根据儿童发展的任务与需要,提供适宜的丰富环境,以使个体获得丰富经验,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最后,它启发人们要转变儿童在其心理发展中处于被动接受影响地位的传统观点,充分认识到个体自身的活动在其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建构作用,注意为个体心理的发展创造更适于其发挥主体性的良好环境。
四、小动作透露大秘密——从行为动作看心理
人的心理从来就难以触摸,欢笑的背后也可能隐藏着哀伤,神情自若也不一定是毫不紧张……内心的真实想法可以被很好地掩饰,但这一切也并非无迹可寻。虽然人的情绪和表现都极其复杂,但还是有些小规律可循。这是我们学术部经过一番调查搜索整理后得出来的一些资料,供大家参考参考,交流交流……
一,手臂动作
1,不停地把玩手边的东西。
2,一边说“我”一边用手指自己的胸膛。
3,双手绞在一起莫名其妙地用力。 说明你感到非常紧张和不自信,生怕自己“露怯”,你内心的忐忑不安在你手上显露无遗。
4,两手交叉置于胸前。
5,双手缠在一起手心朝上高举向天花板。
6,一直搓裙角。
二,根据手足动作探察心理
1,交臂(架着胳膊)的姿势,反映傲慢不逊的态度。
2,交谈中背手踱步,显示自信或优势感。
3,女性弯曲手臂,是表示拒绝对方的意思。
4,举手敲自己的脑袋或抚摸头顶,表示思考。
5,用双手支撑下颚,多数情况下表示处在茫然困惑之中。
6,用拳头击手掌,或者把手指折曲得卡卡响,是在显示威力,而不是思考的表现。
7,女性指着自己的胸膛,是自己存在感情薄弱的表现,但也表示出一种自我中心主义。
8,谈话中,先行交叉双足的人,表示占据优势。
9,大方地交叉双足,大体表示信心。
10,双足交叉幅度很小,表示某种不安。
三,与头部有关的动作
1,说话或大笑时用手掩住自己的嘴巴。
2,拉耳朵。
3,边说话边摸鼻子或揉眼睛。
4,边说话边抚摸自己。
5,频繁地用手去拂额前的头发。
6,不断往后撩自己的长发。
四,腿脚动作
1,谈话中抖腿或晃脚。
2,谈话中用足尖摇晃高跟鞋。
3,不停地交叉双腿。
五,其它
1, 生活中我们有机会遇到这种情况:与你谈话的人,面带笑容朝向你,并不时点
头,这人的身体和脚却指向别人或别处。这表明,他看起来好象喜欢和你在一起,其实恨不得马上摆脱你。身体和脚指向就表示他想去的地方。同样,谈判时,当一方想停止谈判而离开,他会把自己的身体指向最近的出口。在面对面的接触中如发现这种讯号,就应该设法吸引对方,或先行结束会谈,以保持主动。
2,与异性交谈,爱侧(歪)头的女性。许多女孩在听课或与别人交谈时,往往侧头、倾身。这种动作可能意味着两个方面:其一,她可能对谈话者怀有好感,抑或对谈话本身具有十分浓厚的兴趣;其二,如果她是在和异性单独相处时发生了这种动作,可确定地说,这属于十分典型的向对方撒娇的表示。
3,抱着宠物和异性谈话的女性。当一个姑娘和异性单独相处、谈话时,如果她把东西放在膝盖上来回玩弄,可能表示对您及您的谈话无兴趣,或不想接受您;如果这还不够,她还会把宠物如一只小狗抱在怀里与你谈话,这是要告诉你,我对你的谈话没有兴趣,你还是就此离开吧。
4,一接触异性目光就低头的女性。通常,这种动作可能在两种情况下发生:其一,对男性表示相当的信任,并具有很大的自我安全感;其二,当她垂头闭眼后,接着又开始仰视对方时,不仅对您不感到恐惧,而且十分尊重你,想更清楚地认识你,愿意引起你的注意,并给你留下印象。
5,爱替别人整理东西的女性。不仅把自己,而且把别人的东西也整理得整洁的姑娘,总是十分受欢迎的。然而这种动作可能隐藏着姑娘很深的孤独感,她可能比一般人更迫切渴望理解、交流与友情,她期待着人们对自己表示好感,从而使自己获得瞬间的幸福感,以驱散内心的孤寂。
6,和异性在一起,总是拉裙角的女性。在这种动作的背后,可能隐含着剧烈的心理冲突,即羞怯、向往和引诱、防卫之间的强烈心理冲突。有这种动作的姑娘,在潜意识中迫切希望吸引他人特别是异性的注意,但又十分担心会因此而被别人误解为轻浮和不严肃,自己也感到不好意思。
7,喜欢拨弄头发的女性。这种动作许多女性自己往往难以察觉,但却频繁发生。这样的女性,往往有异常敏感的反应,十分了解自己,多少具有神经质的任性,她们多具有较丰富的想象,即使在孤独的环境下,也可以处之泰然。
人的动作,总是与其相应的(潜)意识、情感和性格等心理相一致。通过观察其动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把握别人的心理,为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奠定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
五、从这些动作看出孩子心理异常
动作透露孩子异常心理
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难 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偏食 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退缩行为 是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
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