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野草》的色香味

(2012-04-22 10:56:44)
标签:

文化

   http://s2/middle/4be8a5b5gbe3bcdef5181&690 我是个念旧的人,搬家总像裹雪球,越搬越多,因为舍不得丢弃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电脑出了问题,清空了电脑,顺便整理了一下硬盘,翻找出许多以前攒的文字。还有许多以前挖的坑,似乎那时候自己总很喜欢写江湖儿女情长之事。可是看着看着连自己都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续笔脉络走向……

     这篇文章似乎是大三时的作业,老师让我们任选鲁迅的一本著作,看完写读后感。于是,发上来就当存个档吧~


 

    在看《野草》的过程中,我试图去懂得鲁迅先生一词一话里的所有意境,却以失败告终。寻访周遭友人,言皆有同感。于是,我掉转头,意欲寻找我们为何不懂《野草》,不懂先生。

   我以为,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我们远离了历史。在我们脑海里,历史早已简化成教科书上的三言两语。现而今,沉浸在个人爱恨情仇里尚且无法自拔的我们如何能与身处国破家亡边缘的先生感同深受?其二,先生桀骜不驯、“离经叛道”、剑走偏锋,在其笔下美非美、丑非丑。在《野草》这个种种感官感受被颠倒的文字围度里,我们免不了捏着鼻子,难以下咽。

   故,我将《野草》简化成一盘先生煎炸蒸炒、五味杂陈的菜肴,试图从《野草》的色香味中触及先生的一丝魂灵。

 

一  红色的《野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红”是喜庆、热闹的颜色。但先生却为常人所不为,将这盘《野草》炒得红通通。这股“红”时而暗潮汹涌,时而高亢激昂;这股“红”有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将士的鲜血,有在乱世中浑噩死亡的百姓的鲜血,更有先生捶胸顿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横眉冷对喷溅出的一腔热血。所以,这抹“红”是反传统的“红”,它是悲愤的、怒吼的!

    例如《复仇》——“但倘若用一柄尖锐的利刃,只一击,穿透这桃红色,菲薄的皮肤,将见那鲜红的热血激箭似的以所有温热直接灌溉杀戮者。”先生是不惧怕死亡的,他的笔下不乏直视死亡、陈尸、坟冢之词句。他“痛则大叫,怒则大骂,乐则大笑”,就连歌声里都透着一丝血腥气。例如在《希望》里——“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

    在《淡淡的血痕中——纪念几个死者和生者和未生者》中,先生赤裸直白地涂抹着他所爱的“红”。此文是先生在“段祺瑞政府枪击徒手民众后”所作。这篇冷静睿智的散文诗里充斥着三种层次的“红”——

第一种,残酷又怯弱的造物主的“红”——“用废墟荒坟来衬托华屋,用时光来冲淡苦痛和血痕”。这种红是凶手行凶后用尽一切办法洗刷血迹却不可避免留下痕迹的“红”。

    第二种,苟且度日的“良民们”的“红”——日日饮着那杯从苦痛和血痕中斟出的微甘的苦酒,“不肯吐弃,以为究竟胜于空虚,各各自称为‘天之僇民’,以作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的辩解,而且悚息着静待新的悲苦的到来。”这种红是自杀者吸食了大烟后在醉生梦死之际割破自己血管缓缓流出的懦弱、恐惧、散淡的“红”。

    第三种,“叛逆的猛士”的“红”——“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这正是先生笔下“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之意境。这种红是清醒的勇者慷慨就义,用鲜血让“漫山红透,层林浸染”,最后引得天地为之变色的“红”。

   《野草》中比比皆是这三种红,红得醒目,足以刺痛所有读者的眼。

 

二  朽气的《野草》

 

     枯枝败叶堆积在大地上,日子久了就会和着清新的泥土散发出一股子浓而稠的朽气。这恰是《野草》散发出来的气息。

    《<野草>题辞》中对泥土气、腐朽气有这样直面的描述——“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腐朽。”《墓碣文》中对死尸孤坟有这般阴郁惶悚的描述——“即从大阙口中,窥见死尸,胸腹俱破,中无心肝。”短短的话语言简意赅地将重重的腐朽陈死之气不由分说地压在了我们肩头。

  而最让我看得惊心动魄的是《颓败线的颤动》——“她赤身露体地,石像似的站在荒野的中央,于一刹那间照见过往的一切: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于是发抖;害苦,委屈,带累,于是痉挛;杀,于是平静。……”堆叠的形容词如洪水一般咆哮而至,直压迫得人喘息不得。于这种压迫中,我清楚地嗅到了先生所生活的以及文字所表达的世界里溢出的朽气。那是一个倍受屈辱、遗弃、倾轧的世界。于是,“她”失语了,但这种失语又是纠结和矛盾的。因为“眷念与决绝,爱抚与复仇,养育与歼除,祝福与诅咒”,在这矛盾与悖离的情感之中,朽气愈加浓烈、浓烈,以致天地一片阴霾、不见天日。终于,“辐射若太阳光,使空中的波涛立刻回旋,如遭飓风,汹涌奔腾于无边的荒野。”

   从古至今,人们大多将腐朽陈旧之气视为死亡之气,但先生却想常人所不想,透过死寂的、腐败的、陈烂的气息隐隐传递着一种生机,一种在死亡和腐烂中孕育而生的新的希望。于是乎,“朽气散尽老枝桠,生机盈满新千家”方是先生想通过《野草》告诉我们的话语。

 

三  0℃的《野草》

     如果说文字是精神食粮,那《野草》无疑是一道冷冰冰硬邦邦的干粮,朴饰无华,在那个年代却足以果腹。它五味杂陈,但最刺激你味觉的一定是它萧瑟的凉意。

    《求乞者》中有这般凉意——“我顺着倒败的泥墙走路,断砖叠在墙缺口,墙里面没有什么。微风送来,送秋寒穿透我的夹衣;四面都是灰土。”钱理群在《反抗绝望:鲁迅的哲学》一文中曾这样评价“读这一篇,首先感受到的是无所不在的‘灰土’——灰土弥漫整个空间,堵塞你的心,甚至要渗透到你的灵魂。这便是一种‘灰土感’:生命的单调、沉重与窒息。”

     除却“灰土感”,我想我们最能切身感受到的便是一种寒冷凋敝。虽然只是“微风”, 却秋寒意浓——求乞不得,布施不予,人心相隔,高墙内的城仿佛只是一座空城,只剩灰土。先生再次说常人所不说,将其文字的冷峻寄托在裹挟着灰土的微风里,直捣人心。

    而在《死火》里,先生更是大胆地营造了一个青白色的冰天雪地——冰山、冰天、冻云,在这个寒冷的世界里,“我”却意外邂逅“死火”。走出冰谷,“死火”将烧完;留在冰谷,“死火”将冻灭。不免让我想到司马迁的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虽然是两难的抉择,但不免殊途同归,那么为何不让自己死得其所,死得有所作为?于是,“死火”选择跳出冰谷,我想,这或许亦是先生自己的选择。一如许广平所说:“以悲观作不悲观,以无为作可为,向前的走去。”

   《野草》确是有温度的,它是0度的,在冰和水的临界点游离。冰的锋刃会不经意间在你心上割开一道口子,让昏睡者猝不及防地感受疼痛,让清醒者痛快淋漓地接受疼痛。冰的温度让人冷彻心扉,甚至寒冷得忘记疼痛;水的冷峻让人精神为之一凛,甚至凛冽得顿感斗志。冰和水混合着血,粘稠又清晰,冰冷又不乏反抗的希望和热情!

 

   《野草》的色是血与泪、灵与肉浇灌成的红色;《野草》的香是病与老、生与死交替成的朽气;《野草》的味是冰与水、伤与痛掺杂成的0℃。它为痛者痛、为苦者歌、为睡者叫、为醒者歌、为生者悲、为死者泣。色香味俱全的《野草》当之无愧是那个阴暗混乱的历史时代不可或缺的一味大餐。

 

后记

    我并非一个理性思维居多的人,阅书亦多以儿女情长之类居多。初读《野草》,甚感艰涩,亦害怕无法在短时间写出思想深邃、见解独特却不流于读后感的文字,然却不想敷衍了事。恍惚间,浅尝了一道色泽猩红、略有霉气、冰凉刺骨的菜肴,似乎有点懂《野草》,懂先生了。我辈生逢治世,无法切身体会先生在乱世与救世中呐喊、彷徨、抗争的情感。然,若能去除浮躁与烦乱,细细咀嚼先生给予我们的精神食粮,我想,亦是对先生和历史的一种慰藉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近黄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