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风声》水起 观吴青青导演之话剧《风声》后感

(2012-06-21 21:02:31)
标签:

杂谈

听《风声》水起

观吴青青导演之话剧《风声》后感

 

 

题记:

 

我恋旧,不好动。故在墨尔本大学附近生活了五年,每年都受朋友邀请去观看墨尔本大学话剧社制作的话剧。可每年都因为各种懒的借口,再加之由于自己做学生社团较为不满意而对学生社团所做之东西产生不信任感,最终不曾在此前去过一次。

 

我不是个文艺青年,喜欢看书写杂感,亦不是个读书人或专业的作文者,故本文之内容,仅为我对吴青青导演之话剧风声看后之所感,讲得没有道理,那是理所当然偶尔有一两词句用对了、说到理上了,绝对是偶然或者上辈子修来的福份。

 

这篇文章欠了有一个星期之多了,是故意欠下的。早计划要来广州,虽《风声》故事发生地是在杭州,但广州作为中国一个前沿的城市,在近代革命和革新的历史上,广州则算得上这些的前沿阵地。于是我觉得坐在广州写,或许这样会帮助我更好的理解吧!

 

(一) 祝贺与感谢

 

首先,容我先假公济私,借此机会祝贺风声制作方,墨尔本大学中华话剧社,话剧风声演出非常成功个异国他乡,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年青人,能聚在一起制作如此好东西,实属不易。祝贺妳们,也感谢妳们。最后我还真心的崇拜妳们这一群充满理想和干劲的年青人。

 

接着我要感风声》导演,也是去年墨尔本大学中华话剧社爆米花的才女导演,我的好朋友吴青青,是她介绍并且帮我预约订票,才让我有此次机会看到风声,也才有机会看到吴导演执导话剧的才华。

 

(二)剧与剧情

 

此前未看《风声》的电影,亦未有过机会看过小说,但看过第一遍后,仅从感觉上觉得此剧多少有更改,后来在采访导演时得到证实。我不认为改变最后变得不好了,倒是认为改变是合理的,或许更适合话剧。

 

有人讲,风声的剧情完全可以是一场杀人游戏。我不完全反对也不完全赞同,作者模仿先前人的形式是有可能。可我觉得还不够成功吧,剧本的一些剧情不是太能经得起推敲。或许是由于舞台艺术呈现的限制,所以如果没有先前看过电影和小说的人,会很难推断出来有些段落的合理性。所以会造成看话剧的人比较得难理解这个故事的逻辑。

 

比如金生火这个八面玲珑的机要处处长,做事小心谨慎、在那么恶劣的境况下能保全自己,实属不易。但为什么一不小心就自杀了。在话剧中,前面的情节对于金生火后面自杀的铺垫,相对较为薄弱。看到这里的人可能会有些拿不准金生火的自杀。在采访吴青青导演的过程中,她答道,金生火是因为恐惧怕像白小年一样被折磨,所以掏枪自杀。这样可以说得通,我还是感觉可能由于舞台艺术限制的原因,前面的铺垫的厚度值得再一次探讨。

 

讲了值得商妥的地方,那么也要讲讲我认为导演们设计非常好的一个细节。顾小梦和李宁玉在房子独处时,顾小梦着红色小旗袍,很多时候不是坐在床上,就是靠近床边。反过来而李呢,总是坐在小圆桌边,即便是与顾喝酒的时候,都这样。这样的安排,对于人物性格的衬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就从某些角度衬托出顾小梦的风情,她是个女人,也是个惹人爱的女人;和李宁玉那种典型的正经性格,明知道自己是个女人,可是自己把自己当男人使,表现出了绝对的理性。这当然了整台戏,有很多设计非常好的细节,容我不能一一在此地表达出来。

 

再来看台词,因为剧情你看的不怎么经得起推敲,所以台词在某些段落会表现得有些疲软。有些台词,也有些瑕疵,放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没有那种说法的,比如肥源说自己穿唐装。唐装的出现就有些突兀。首先,肥源穿的中国服装没错,那应该是长衫之类,不大会是真正的唐装。如果唐装泛指中国服装也是可以的,可这个叫法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左右才是流行。而故事的发生时间是在抗日时期。所以,我觉得唐装一次有些突兀,值得推敲。

 

当然了,如果我的质疑成立,这只是剧本原本的伤痛,跟本台话剧导演和演员的关系不太大。

 

(三) 前台和后台

 

还好,瑕不掩瑜,话剧的整体真的还不错。节奏上,我觉得导演和演员都掌握得不错。因为,我自己认为话剧能听得舒服,那就非常好。所以第一次看时,大部时间都是闭着眼睛听的,能不看听得懂的话剧,在我看来是排得好,节奏是对的,解析是对的。

 

场景的设置和编排上,也有可圈可点之处的,致使本来看得让人压抑的要死气氛得到适度的缓和。大部分演员是入戏了,演得非常不错,特别是那些理科生们,这么好入戏的感觉,把剧情中设置的人物特点,表现得比较贴切。真的是让人想不到。

 

学生,一群非专业的学生搞话剧,音乐和灯光效果虽然不成熟,毕竟条件限制,但是声光影的配合尤为无暇。这是让我异常感动的事情,内心底下非常的崇敬他们,真的很了不起。舞台假留声机和音响的起声落声的配合,让人对他们的敬业之影响深刻。我想一帮专业的人在他们那种环境下,不一定能搞出这么好的东西。因为他们是付出了激情,是用心在做的。

 

1992年建立至今,中华话剧社已经建立有20余年,每年都平均演出两部剧:普通话和粤语。这样的坚持是在难得,我问社长,到底是什么精神让你们如此坚持。他说,我们就这样坚持下来了,我们很细心的挑选下一任社长,社长必须喜欢话剧,有激情,有能力,愿意奉献。对啊,就这样的踏实的坚持下来了,需要什么狗屁精神了。

 

需要狗屁精神的人大概是没有什么信仰的人的。就如剧中最后说,老鬼是一种精神,这是剧本创作者典型拔高手段,我觉得是一种蛋疼。就如中华剧社这些可爱年青人们,热情的奉献着,拥有平常心,专心专业做下去就好。我不能自禁的要崇敬这帮年青人们,你们并非最棒的,但是做完了一间非常棒的事情。我祝福你们。

 

2012529日凌晨 于广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