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广播电视报~采访李茜~

标签:
是那意思天津电视VJ风采 |
分类: 《小鱼的理想》 |
李茜
李茜是一个永远追着梦想前行的人,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既有探索的艰辛,也有收获的甜美,2006年度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连续五届天津电视台“十佳播音员主持人”称号,是对她不断追求的最好褒奖。回首自己10年的播音主持生涯,李茜坦言,所获得的荣誉只代表过去,自己会抱持着对事业的热爱、责任和感恩的态度,不断前行,去实现新的梦想。
执着踏上播音路
受父亲的影响,童年时的李茜就特别喜欢朗诵唐诗,有时还像模像样地在小伙伴们面前表演,儿时的这段经历或许对以后她走上播音之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初中阶段的某一年暑假,李茜家所在的疗养院和兄弟单位要联合举办一场联欢晚会,决定让她做晚会的主持人。得知这一消息,李茜兴奋极了,妈妈告诉她说:“主持人可不好当,你还是好好看看倪萍主持的综艺大观,也许会对你有帮助。”当李茜第一次站在舞台上面对台下那么多观众时,她的内心非常紧张,但表现得还算从容、镇定。台下的观众对这个第一次主持晚会的小姑娘很宽容,尽管她有时话说得磕磕巴巴,可是他们仍报以热烈的掌声。从这掌声中,李茜得到了鼓励与信心。此后,疗养院里及学校的很多活动都由李茜来主持了,这是她懵懵懂懂地迈向播音主持事业的第一步。
上高中时,李茜在学校播音室做播音主持人,在每天早晨7:30—8:00主持一档节目,介绍一些文学和音乐方面的内容,给紧张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一丝轻松,丰富了同学们的生活,大家的反响不错,也大大增强了李茜的信心。也就是在那时,李茜产生了将来要当一名播音员的梦想。
在家李茜是一个听话的乖女儿,在学校她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可到了决定自己命运的关键时刻,李茜特别相信自己的判断力。高考时,父母压根儿就不支持她学播音,觉得那是“不务正业”,可李茜铁了心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她瞒着父母,背着班主任悄悄地报名参加了播音艺术专业考试。面试那天,李茜第一次旷课,第一次对父母和老师撒了谎。那天,她借了一件好朋友的漂亮衣服,又上婶婶家借了一支眉笔、一支口红,便进入了初试的考场。当李茜朗诵完舒婷的《致橡树》时,看到主考官肯定的眼神,她觉得已经成功了一半,心底暗自高兴。
在上千名报名者中,李茜顺利地进入了复试。参加复试那天,由于考场离家很远,又赶上堵车,她迟到了!当李茜慌慌张张赶到考场时,笔试已经进行了将近一半。幸运的是,好心的监考老师破例让她进入了考场。当考试结束铃声响起,李茜也写完了最后一行字。在走出考场时,她向那位监考老师深深地鞠了一个躬。就这样,经过层层筛选,李茜以文化分、专业分第一的成绩考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播音专业。
梦想实现了,而路才刚刚开始。通过在学校里的系统学习,李茜掌握了播音发声的一些基本技巧。毕业那年,李茜在陕西省电视台经济部实习,又学到了一些采、编、播的基本技能。后来,李茜进入西安电视台新闻部,成为一名真正的新闻播音员,这才慢慢地意识到播音并非自己原来想象中的那么简单。2000年,李茜加盟天津电视台,她的播音事业掀开了新的篇章。
喜欢播音工作的挑战性
从十三朝古都西安来到充满活力的滨海城市天津,李茜开始了自己播音艺术道路上的探索与追求。天津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魄、有淳朴、动人的民风民俗,让李茜这个外来人有一种宾至如归的亲切感。
在工作之初,台领导就让李茜负责播报《天津新闻》的工作。另外,领导还给了她很多参与重要新闻事件现场报道的锻炼机会。李茜到天津的第二年,正赶上天津市委市政府大力治理改造城市的主要河道,她参与制作了大型系列报道《水之篇》,让李茜这个喜欢水的人与水有了一次亲密接触。《水之篇》一共六集,全面介绍了天津城市主要河道的改造治理,涉及津河、卫津河、复兴河、月牙河、北运河等等。为了做好这部片子,节目组选取了一些高、险的地方作为主持人出镜的位置,甚至还要站在行驶的船头上进行解说。在拍摄《水之篇》的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白天几乎都是在船上度过的,由于晕船,李茜两腿发软几次险些落水,但还是鼓起勇气克服种种压力和困难,圆满完成了《水之篇》的拍摄任务。此后,李茜还参与了天津设卫建城600周年、卫津河改造竣工、建军80周年、奥运火炬传递、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开港仪式以及全国和天津的两会开、闭幕式等一系列大型直播活动,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褒奖,并连续获得五届天津电视台“十佳播音员主持人”称号。
经过这些实践的锤炼,李茜的播音技巧迅速得到提高。渐渐地,李茜明白了,要想做一名优秀的新闻播音员,如果没有扎实的文字理解力,播音就只能停留在肤浅的鹦鹉学舌阶段;如果对新闻事件没有敏锐的新闻洞察力,播音就失去了灵魂;如果没有对新闻稿件投入感情,播出的新闻就不会打动听众。
社会上有人认为,播音员的工作很简单,无非就是照稿念而已。李茜笑言,这其实是一个天大的误解。播音员播报新闻,其实是稿件的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艺术再创作,并通过播音员的声音、形象把信息有效传递出去,决非有些人认为的播音员只是简单的传声筒。播音员的播报可以产生出文稿所不及的感觉效果,有时甚至可以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产生一种穿透力和震撼力。
而且,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对播音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播音员与主持人之间的区分也不是那么明确了,播音员或主持人在采、编、播各环节都要涉及。尤其是遇到一些大型的直播活动时,不仅要求把信息准确传递出去,还需要播音员或主持人驾驭直播的速度、进程和节奏。
在“祥云圣火耀津城”奥运火炬传递大型直播中,李茜负责从奥体中心到天津站这一段路线,沿途包括水上公园、周邓纪念馆、南大、天大、天津站广场。为了做好直播工作,李茜事先进行了踩点,发现许多反映天津迎奥运综合整治成果以及天津发展变化新貌的材料,并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在掌握了这些材料的基础上,李茜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路,并与编导的思路进行碰撞,糅合在一起,最后根据时间的安排,决定具体的直播内容。
那么,主持人有必要介入到直播前的采编工作中吗?不是有编导撰稿吗?李茜说,编导写的稿子往往与主播个人的语言习惯、语言方式有不一致的地方,如果主播不参与撰稿,自己的语言重点就得不到表达,直播的效果就会打折扣。
主持人还必须在直播前做大量的案头准备工作,因为直播中会发生不可预料的突发情况,这时,事先所准备的材料就会派上用场了。在一次两会闭幕式转播中,由于时间紧迫,本来的录播变成了北京、天津两地连线直播。由于两会是政治性极强的全国盛会,承担主播任务的李茜感到压力很大。当时没有提示器,面前只有编辑写的手稿,领导还要求李茜不能幅度过大地低头看稿,只能看看稿子大概的意思,这时考验的就是主播平时积累的东西了。由于事先做过大量的案头工作,李茜对此次会议的议题、主旨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尽管紧张到手心冒汗,但凭着充分的准备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李茜最终没有一字差错,圆满完成了这次的直播任务。
李茜坦言,新闻播音看似工作内容单一,但它却反映的是瞬息万变的社会,看似简单平淡的东西其实永远充满了新鲜感。播报新闻就像是开长途汽车,动作看似单调、重复,可是每时每刻遇到的路况都不一样,每时每刻都要聚精会神,稍有懈怠就很容易出事故。新闻主播压力大、挑战性强,但李茜说,挑战性是新闻主播工作的魅力所在,只有不断超越自己,突破自己,才有可能战胜自己面临的挑战,而这也正是自己特别喜欢这份工作的原因。
让话筒的含金量更高
2006年,李茜被天津电视台推荐参加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的评选。金话筒奖是播音员和主持人的最高荣誉,而且2006年度的金话筒奖是全国播音主持政府奖和学会奖合一后的首次评选,当年参评的有中央电视台邢质斌,徐莉老师等播音界前辈。得知自己被推荐的参评的消息后,李茜感到压力很大,因为她是一个精益求精的人,总觉得自己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是在台领导和同事们的鼓励、帮助下,她还是精心准备并递交了自己参评的节目。
2006年11月,当得知自己获奖的消息后,在那一瞬间李茜兴奋激动得哭了。虽然获得金话筒奖是每个播音员和主持人心中的梦想,但李茜没想到这个梦想实现得这么快。到了第二天,李茜的情绪就十分平静了,她明白,要珍惜这份荣誉,但更要把这看成是对自己的鞭策和对自己以前工作的肯定。当站在金话筒的领奖台上时,李茜并没有感到太多的激动和兴奋而更多的是平静的思考。她暗暗告诉自己,从现在起,要一切归零,从新开始。获奖归来,李茜并没有把奖杯放在醒目的位置上,而是包好收在了柜子中。她要把责任感更强的金话筒放在心中,要把金话筒的荣誉当成新的动力,鼓励自己更加融入到工作中,把责任感落实在每天的工作中,让心中的金话筒含金量更高。
李茜说,自己的工作信念是面对未来,不简单地重复自己也不简单地重复过去,不断更新自我。她说:“我一直认为不要简单重复过去。我是把每一次出镜都当成第一次,饱含高度的激情。新闻播音工作,看起来好像很平常,但其实工作中会遇到很多异常情况,需要百分之百地集中注意力。在每天进入工作状态的时候,我都提醒自己:我今天要做好应战的准备,我要把最好的状态留给观众。”新闻事件的时效性很强,从事新闻播音主持工作,就要不断学习、充实,要不断了解世界的和中国的正在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事件和背景。
李茜告诉记者,新闻主播的弦绷得特别紧,根本没有节假日的概念,不和家人一起过节是常态。自己的这种状态不能松懈下来,否则,就会接不上轨。为此,李茜每天都要充实自己,找自己的问题。每次自己上完节目,在播出时总要再看一遍,并做详细的日志记录,从中找出不足之处,以求下次改进。平时一打开电视,她就看各种新闻节目,如东方卫视、浙江卫视的新闻节目,找出值得自己学习、借鉴的地方。其实,她的工作完全和生活融合在一起,很多生活习惯也因工作需要而改变,因为要保持好的声音条件,她喜欢吃的瓜子和辣椒也就不吃了,一有感冒的苗头,就马上用药顶下去,尽管这样做对自己的身体有伤害。
多年的播音主持工作,让李茜深深热爱上了这份工作。从从事播音工作第一天起,她就不觉得这一工作有多么光鲜、背后有多大的光环,而是感到这后面有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她认为,尽管传媒人不会有政治家、科学家那样大的力量去推动社会的发展,但在道德层面和社会责任方面,传媒人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引导人们对社会事务有更明晰的认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她愿为此尽自己作为一名传媒人的微薄之力。
(转自《天津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