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丝绸之路之崤函古道

(2014-09-11 20:38:36)
标签:

崤函古道

三门峡

陕县

刘云

世界物质文化遗产

它承载了历史变迁的滚滚车轮

它见证着世事轮回的沧桑巨变

它是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丝绸之路上唯一一条道路遗存

                 丝绸之路之

                         崤函古道

    崤,古地名,今天指陕西潼关以东,河南陕县金银山以西,当代地理教科书将此段概称崤山山脉,属于秦岭余脉的东延部分。崤山高山绝谷,峻坂迂回,形势险要,自古以险峻闻名,是陕西关中至河南中原的天然屏障又是黄河与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岭。《水经注》有三崤二崤之说。登崤山北,黄河谷深流急,蔚为壮观。

    函,函谷关,位于河南灵宝北的王垛村。从函谷关向西到潼关,道路处于峡谷之中,深险如函,得名函谷。谷底道路蜿蜒相通,崎岖狭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关道两侧,绝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势险恶,地貌森然古书“车不分轨,马不并鞍”之说。

    崤函是山峰险陡,深谷如函的形象表达。函谷东起崤山,古以并称。秦置陕县,“陕,隘也“陕”字的本意是“四面环山”,就是险要难以通行的地方。陕县位于崤山山岭的环抱之中,据关河之肘腋,扼四方之噤要,是豫西和渭河平原间的咽喉,固以为名。辞海中诠释山西、山东的地名,古时以陕州的崤山东西界定,元代后才演变为太行东西界定山西、山东两省。尤其是陕西的由来,从原指陕州以西十里、百里远近,元代后演变到三秦大地的省名。历史上有名的周召分陕便是此地。自西周开创长安与洛阳东西两京制度,长安与洛阳便形成了古都史上著名的“双都轴心”地域结构,联袂主导了中国古代最为辉煌的文明发展阶段,而联接和沟通两大都域的,便是先秦以来盛称的崤函古道。

崤函古道贯穿陕县全境。崤函古道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交通要道是东京洛阳西京长安进入古陕州崤山地段道路的自古以来,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东西方交通线路的就异常繁忙。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东西方交流行走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作为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义,它不仅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希腊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桥梁。而崤函古道,作为西通的唯一通道,承担着洛阳往西域、亚欧的经贸文化交流任务,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干线。

    如同一本落满灰尘的史书由古关、古道、古山、古水、古城、古国、古战场等遗迹组成的崤函古道,书写着中华民族久远的历史脉络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更多还原

 

 

 

 

 

 

更多还原

公元758年,唐代诗人杜甫躲避战乱夜宿石壕村,留下千古名篇《石壕吏》,古道也因此而称“石壕古道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军事战略要道崤函古道是关东通往关中最为捷径的通道,又因极为险厄,常为兵家必争之地夏时夏后皋就在雁翎关战死,武王伐纣行于崤山北路。战国时,晋军曾在古道上设伏,全歼秦军于崤陵峡谷,演绎了古代战争史上著名的“崤之战”“秦赵会盟”也曾留下千古佳话。东汉末年曹操西伐马超、韩遂、张奇、刘备,也取于此道为了守卫长安与洛阳,人们凭借崤函的险要地势,在古道修建了函谷关、汉函谷关、雁翎关、潼关等雄关要塞使得崤函古道的战略地位异常重要。概算,自古发生在崤函古道上的重要战事多达50多次。

    崤函古道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最重要的文明传送带并不为过。崤函古道是应长安、洛阳东西两京“双都轴心”地域结构的需要而兴盛的。两京之制虽形成于西周初年,但古道的开通和使用都早在四、五千年前。早期发现的渑池仰韶村文化遗址,交口乡杨家村仰韶文化遗址、庙底沟文化遗址、灵宝北阳平仰韶龙山文化遗址,以及皇帝到此“铜铸鼎”为百姓祈福的传说,都证了古道最早的形成。据史料记载,崤函古道夏商以前即开辟使用。位于三门峡市境内的夏后皋墓和周文王避风雨台,真实地说明崤函古道在夏商时期便是东西方文化、商旅和有关交往的交通大动脉。进入文明时代古道的交流和运输任务更加繁忙,往来行不绝。从“长安城东洛阳道,车轮不息尘浩浩”可见一斑。两京之后,从皇帝百官到庶民百姓的往来,商贸物质的运输以及使者和僧侣的旅行,无不在崤函古道上穿行。古道还是“晋楚古道”、“秦郑古道”等众多著名古道的交汇点,在全国交通网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史籍记载:汉唐两代,为保民生,每年经此道,由洛阳输往关中的粮食多达数百万担,近些年,在古道沿线出土的各个时期的大量窖藏古钱币,更是其物资交流、经济繁荣的历史见证。

“京洛崤函道长,年漂泊意彷徨”,众多的古道景观与古道意象为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提供了反复题咏的对象,使崤函古道成为极其重要的文化传播通道。“两京道多游客,每遇词人战一场”生动的描述。老子骑青牛道经古道西行至函谷关著就《道德经》,对古今中外都有深刻而广的影响。“白马驮经”沿古道东行到洛阳白马寺,开创了中国佛教的兴盛。西方的教、犹太教也是取古道入中原。当年日本僧空海和尚,经古道入长安学习中国文化,归国后写成的《文镜秘府》中日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崤函古道蜿蜒数百里存在数千年遗迹星罗棋布,更是一条丰富的文化遗产廊道。许多大型遗址在我国考古所研究和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仰韶村遗址,开启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之先河。虢国地遗址的考古发掘,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虢国上阳城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西周时期三大城址之一。在河南省文化遗产名单中,许多也都在古道沿线。如陕州故城的宝轮寺、达摩法师圆寂地空厢寺,始建于隋唐的安国寺,位于义马市的鸿庆寺等,夏侯皋墓、武则天行宫遗址等等,仅三门峡市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多达685处,遗址类400多处。                                                                                                                                                                                                                                                                                                                                                                                                                                                                                                                                                                                                                                                                                                                                                                                                                                                                                                                                                                                                                                                                                                                                                                                                                                                                                                                                                                                                                                                                                                                                                                                                                                                                                                                                                                                                                                                                                                                                                                                                                                                                                                                                                                                                                                                                                                                                                                                                                                                                                                                                                                                                                                                                  

崤函古道是丝绸之路的起始路段,也是其最为险峻的路段。这一路段是从崤山峡谷中依据自然山势地形开辟而成,东起邙山,西达函谷,是“襟连两京”的锁钥,是中原通往关中和西域的咽喉,早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先秦时期就已开通崤函古道长480里,又以古陕州城为中心,分为东西两部分。西段古道可称为“黄河南岸道”,自潼关进入豫西丘陵山地,东至陕州古城;东段古道称为“崤山古道”,分为南北两路。南路由陕州城沿青龙涧过菜园,翻雁翎关,顺永昌河谷过宫前,南至洛河河谷,经洛宁、宜阳东行至洛阳;北路由陕州城沿涧河东行过磁钟、张茅、硖石、观音堂入渑池,经义马、新安,顺谷水达洛阳。这一路段是崤函古道东段最为险峻也最为近捷的一条线路,因而也最具代表性。近年来,有专家学者认为,除南北两路外,崤函古道应包括三门峡漕运航道,因二者相互贯通和联结,线路上有交叉,功能和作用也有相同之处。 

河南陕县硖石乡车壕村东南800米处金银山北麓,能看到丝绸之路上遗留下来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一段石质,被成为崤函古道石壕段。石壕段遗迹是崤函古道东段北部的一部分,位于陕县石壕村西南的山坡上,最高处海拔676.8米,北坡下最低处海拔669米。路面为石灰岩质,因车轮长期碾轧,在路面上形成了两条较深的车辙印迹。附近的“车壕”、“石壕”等村,皆因路貌而命名。古道遗迹现存于山坡中部自然形成的岩石上,大致方向是由西北走向东南,呈横S形,全长230米,最宽处达8.8米,最窄处5.2米。考古发掘发现,古道上留下的车辙印迹有宽有窄,最宽处0.4米,深浅不一,最浅处仅有数厘米,最深可达0.41米。两车辙印迹外宽相距一般在1.32米,最宽可达1.56米。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呈现出历史悠久、真实、完整、原始、海内外少有等显著特点。

崤函古道的多处石质路段,在开凿时所使用的“草木烧石,冷水激淬”法,凝聚了古人与自然界斗争的智慧。如今沿古道走向从北到南分为三段。第一段,北端呈东西走向;西端与老洛潼公路相连,东至蓄水池,长30米。道路中部有两条宽窄不一、深浅不等的车辙印迹。第二段,中部略呈东南至西北走向。北端从蓄水池处起,向南逐渐上坡,越过山顶至南坡下坡处,长170米。其中北坡中部古道两侧,各有一处人工刻凿的痕迹,西侧有三个不同时期刻凿的台阶形断壁,以求道路两边与中间相平。在两车辙印迹中部,残留有一深0.5厘米,因马蹄常年踏踩而形成的马蹄形石印。坡顶一般是两车道,中间一条主车道,道侧间有会车道。山坡顶部古道,修筑于一条长约40米、深2米至3米的壕沟内。壕沟是人们以自然形成的山坡为基础,加之人工刻凿、自然风化和长期的车轮碾压而形成。第三段,南端,走向由东南转为偏东西方向。从山顶向东转折下坡处起,直到东西向山沟西边至,长30米。蓄水池,当地老百姓称为“坡池”,是利用自然形成的坑凹地形整修而成的蓄水设施蓄存自然雨水,以供来往行人以及驾车、驮货的牲畜饮水。坡顶路壕东侧有一个清代石灰岩质龟形碑座按其所在位置,专家推算,碑文内容当与古道修凿有关。古道还出土大小铁马掌圆帽铁拴残铜铃土粗砂胎、厚壁、黑釉大缸残片湖南省造光绪当十铜元等遗物。

    千古崤函,沧桑巨变。1905年,陇海铁路修建,1918年修到观音堂,1924年修到陕州南关,1932年,民国政府修建洛潼公路。解放后对铁路和公路进行了多次修建,如今在崤函古道旁已有了陇海铁路、郑西高铁、310国道、连霍高速等现代交通系统。历史无情地掠去雄关昔日的风采,千百年来漫长的丝绸之路的多处路段,或因风雨侵蚀而面目全非,或因修筑现代公路而不复存在,而唯有崤函古道石壕段完好的保存了下来成为世界人民的珍贵遗产和精神财富

2007年8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等7位考古专家,对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现状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考察。专家组对古道悠久的历史及能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表示惊叹,称赞其是“历史信息的宝贵记载”,是我国古丝绸之路一处难得的“实物标本”,具有较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之后,石壕段遗址便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丝绸之路第一批申遗推荐名单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国家古迹遗址协会副主席郭旃、河南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到陕县考察古道遗址。2012年5月、7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长陈同滨、国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司世界文化遗产处副处长佟薇等对陕县的文物保护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2012年7月,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丝绸之路中国段首批申遗名单》。

申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由于是跨国申报,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申遗更具复杂性、艰巨性、紧迫性。在申遗工作进入关键阶段的2013年,陕县县委、县政府又专门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书记、县长任主任的申遗工作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对申遗工作的领导,设置了遗址景区管理机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编制完成规划。开展了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缓冲区和遗址区地形图测绘、缓冲区范围内卫星影像图、高精度的本体三维激光扫描数据采集、可视化展示成果以及《遗产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方案设计》、《石壕段本体保护方案》、《遗址保护管理规划》、《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申遗文本编制设计》等相关工作,切实完善了古道申遗项目的“四有”工作,树立保护标志,划定保护区划,充实遗产档案,收集、整理申遗文本基础材料等大量工作。

加强文物本体保护。组织开展了崤函古道本体保护工程,实施了遗产点的抢救性保护;加强遗产展示工作,建立详尽齐全的档案资料,做好了申遗区内设置规范的展示、解说和道路标识系统等工作;完成了遗址区安防设施安装,布置了古道原状展示及陈列展览,充分展现古道的历史、研究和保护价值等等。

  大力整治周边环境。完成了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区范围内用地勘界、征地以及加压泵房整体环境改造、遗址区保护围栏搭建工作;建设了遗址区内的参观游览道路,建成了遗址管理用房和游客服务中心,完成崤函古道遗产区周边环境绿化美化等工作。

在整个申遗工程项目进展及迎验过程中,以陕县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局为主体,相关部门狠抓落实、协调推进水利局林业局交通局财政局、公安局、电业局、招投标中心、县纪检委、县审计局审计中心、硖石乡、观音堂镇等单位按照“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保护管理规划”的要求,完成了所有的申遗工程项目建设及环境整治工作任务总投资4800多万元先后通过了河南省省文物局组织的申遗检查验收国家文物局组织的申遗模拟预演检查迎检试点演练;20131013日,又全面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委派的日本籍考古专家山内和也的现场考察评估工作。  

 崤函古道的形成、开通和繁荣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两千年以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崤函古道之所以能够成为连接洛阳、西安东西两京的"襟带咽喉"通关中、达西域的中原要冲有着政治军事上的原因也有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更有其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的基础。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作为丝绸之路最直观、最有力的历史遗迹见证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亚欧大陆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之间的交流         

2014年6月22日,卡塔尔首都多哈传来消息,经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丝绸之路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陕县的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成为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三门峡市首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古道的申遗成功意义重大。实现了三门峡市世界文化遗产“零”的重大突破;实现了三门峡市参与跨省、跨国性联合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大突破,不仅有利于三门峡更好地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努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而且有利于增强三门峡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形象,促进三门峡文化、经济的对外交流和开放;更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对石壕古道遗址的保护,深化石壕古道的价值定位,使该遗址能够在更高水平上进行保护与利用;还有利于提高市民对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市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文物保护的整体水平,增强三门峡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这次申遗成功,将极大地提高陕县、提高三门峡在中国乃至上的地位和影响,也将极大地促进和推动我们在传承、创新崤函文化,传承、创新三门峡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力度;对于我们加快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建设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将极大的推动和提高三门峡和陕县丝绸之路经济带宏伟战略中发挥特殊的作用。

千年风雨,华夏儿女百折不挠开拓的崤函古道,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它昭示世人,“山峪峻阻”、“深险如函”都不能阻挡人类文明进程的车轮,中华儿女必将朝着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奋勇前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秋 赈 图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