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之崤函古道
(2014-09-11 20:38:36)
标签:
崤函古道三门峡陕县刘云世界物质文化遗产 |
它承载了历史变迁的滚滚车轮
它见证着世事轮回的沧桑巨变
它是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丝绸之路上唯一一条道路遗存
崤函古道贯穿陕县全境。崤函古道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交通要道,是东京洛阳至西京长安进入古陕州崤山地段道路的统称。自古以来,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东西方交通线路的就异常繁忙。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东西方交流行走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作为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义,它不仅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更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桥梁。而崤函古道,作为西通的唯一通道,承担着洛阳往西域、亚欧的经贸文化交流任务,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干线。
公元758年,唐代诗人杜甫躲避战乱夜宿石壕村,留下千古名篇《石壕吏》,古道也因此而称“石壕古道”。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军事战略要道,崤函古道是关东通往关中最为捷径的通道,又因极为险厄,常为兵家必争之地。夏时夏后皋就在雁翎关战死,武王伐纣行于崤山北路。战国时,晋军曾在古道上设伏,全歼秦军于崤陵峡谷,演绎了古代战争史上著名的“崤之战”,“秦赵会盟”也曾留下千古佳话。东汉末年,曹操西伐马超、韩遂、张奇、刘备,也取于此道。为了守卫长安与洛阳,人们凭借崤函的险要地势,在古道修建了函谷关、汉函谷关、雁翎关、潼关等雄关要塞,使得崤函古道的战略地位异常重要。据概算,自古发生在崤函古道上的重要战事多达50多次。
“京洛崤函道路长,频年漂泊意彷徨”,众多的古道景观与古道意象为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提供了反复题咏的对象,使崤函古道成为极其重要的文化传播通道。“两京大道多游客,每遇词人战一场”即是生动的描述。老子骑青牛道经古道西行至函谷关,著就了《道德经》,对古今中外都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白马驮经”沿古道东行到洛阳白马寺,开创了中国佛教的兴盛。西方的景教、犹太教也是取古道传入中原。当年日本高僧空海和尚,经古道入长安学习中国文化,归国后写成的《文镜秘府》,对中日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崤函古道蜿蜒数百里,存在数千年,遗迹星罗棋布,更是一条丰富的文化遗产廊道。许多大型遗址在我国考古所研究和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仰韶村遗址,开启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之先河。虢国墓地遗址的考古发掘,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虢国上阳城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西周时期三大城址之一。在河南省文化遗产名单中,许多也都在古道沿线。如陕州故城的宝轮寺、达摩法师圆寂地空厢寺,始建于隋唐的安国寺,位于义马市的鸿庆寺等,夏侯皋墓、武则天行宫遗址等等,仅三门峡市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多达685处,遗址类达400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