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阿希的“从众实验”

(2009-01-20 18:58:52)
标签:

从众实验

群体

多数人

从众现象

阿希

杂谈

 阿希的“从众实验”

 阿希的“从众实验”

    在研究从众现象的实验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阿希实验”。

    1952年,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Solomon E. Asch 1907-1996)设计实施了一个著名的实验,来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和行为,证明在群体压力下会产生的“从众”行为。

    所谓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
  阿希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事实上他不知道,其他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即所谓的"托儿")。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如本文上图所示)。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真被试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
  结果当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但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一般认为,女性的从众倾向要高于男性,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并没有显著的区别。

    阿希的实验向我们表明:有些人情愿追随群体的意见,即使这种意见与他们从自身感觉得来的信息相互抵触。群体压力导致了明显的趋同行为,哪怕是以前人们从未彼此见过的偶然群体。

    实验后,阿希对从众的被试作了访谈,归纳从众的情况有三种:(1)被试确实把他人的反应作为参考框架,观察上就错了,发生了知觉歪曲。(2)被试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与他人不同,但认为大多数人总比自己正确些,发生了判断歪曲。(3)被试明知其他人都错了,却跟着做出了错误反应,发生了行为歪曲。

    一般认为,发生从众行为是因为个体在群体中受到信息上和规范上的压力。(1)信息压力:人们普遍认为,多数人的正确几率比较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由于缺少参照构架以及不能确信自己的情境,就越发相信多数人,越从众。(2)规范压力:群体中的个人往往不愿意违背群体标准而被其他成员视为越轨者,害怕与众不同而成为“一匹离群之马”,遭受孤立,因此采取多数人的意见。

     而中国学者岑国桢综合归纳出从众原因有5种:

     1。为了免受责难;

     2。为了表示友好;

     3。表示归属群体;

     4。多数人更正确;

     5。图省事不费心;
  设想一下,你在这个实验中会是什么样的表现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