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之洞房花烛夜
(2008-12-22 18:41:09)
标签:
洞房婚姻爱情习俗杂谈 |
分类: 探究 |
听说人生有四大喜事,宋洪迈《容斋随笔》所载《四喜诗》作了详细的描述。诗曰:“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久旱逢甘露, 他乡遇故知。”仔细品味了好久,宋洪迈把洞房花烛夜放在首位,不仅是为了押韵。而是洞房花烛夜是人生喜事中的大喜,尤其在小民百姓当中。北宋著名诗人苏轼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更把洞房花烛夜无价化。“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北周瘐信也有“洞房花烛明,舞馀双燕轻。”的诗句。
带着前人的诗句,我们来聊聊这个洞房花烛夜。
那从什么时候起有了“洞房”这个称谓呢?
相传,远古时期,陶唐氏尧称王不久。非常关心放牧人的生活。有一天他亲临牧区问苦,忽然传来一般幽香,远处有一位漂亮的女子手执火种飘然而来,。尧王惊呆了,问牧民才知是鹿仙女,从此尧王食不甘味,一心惦着仙女,决计下山寻仙。尧王带领四个大臣访仙于晋南“仙洞沟”,久觅不得。忽见一俏丽梅花鹿悠然从姑射仙洞走来,尧王知是仙女,便迎了上前去,正要接见时,一条大蟒突然窜出,直逼尧王,尧王措手不及。只见鹿仙女己近跟前,用手一指,大蟒顿时颤抖不己,仓惶而逃。尧王身材高大魁悟,相貌堂堂,仙女窈窕美丽动人,两人一见钟情,一段美好的的神话佳缘从此喜结成了。他们在姑射仙洞完婚,一时祥云缭绕,百鸟和鸣。到了傍晚,结鸾之时,一簇神火突然于洞顶,耀眼夺目,光彩照人。从此,世间也就有了把新娘的房子称作洞房,把新婚之夜称作洞房花烛夜的习俗了。
提到洞房人们不免想到“洞房花烛明,燕余双舞轻”。不是好色,而是洞房实实在在的和性结合在一起。但我们今天不谈性,只谈形。
先看看封建社会的帝王是怎样洞房花烛的。
皇帝大都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但是,皇帝一般一生也只能结一次婚,此即所谓“大婚”。不过也有例外,如果哪位皇后被废了,皇帝就还有可能再来一次大婚的机会。也就是说另有一位美丽女子就要欢度皇宫大内新婚的洞房之夜。由此可见,洞房花烛夜不是随便两个男女睡在一张床上,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婚姻。这种婚姻关系是光明正大的,在古代需要三媒六证,在当今社会当然要登记的。像西门大官人和金莲那样的就不能叫作洞房花烛夜。普通百姓的洞房花烛夜,送走了亲朋新郎官可能就猴急得上床了,但皇帝和皇后不行。要进行完繁琐的各种仪式,皇后按规矩先脱光衣服上床,然后皇帝再脱衣上床,这样皇后与皇帝才能开始享受男女的鱼水之欢。
从古至今普通百姓家的洞房花烛夜是以闹洞房为主题,新婚当夜众亲友在洞房嬉闹新娘和新郎。旧时,此中滋生出一些乖情悖理的举动,因多发生在洞房里,故称为“闹房”、“闹洞房”、“闹新房”;由于这一习俗以新娘为主要逗趣对象,故又称“闹新娘”、“耍新娘”,旧时还称为“戏妇”。
古代人为嫁的少女讲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真正的守身如玉。正好满足了古代男人要求女人忠贞的处女情结。社会发展到今天,洞房花烛夜已经不那么吸引人了。相爱的男女在婚前早就“微雨燕双飞”了,有的甚至大着肚子进洞房。就是随着这种开放,洞房文化也在慢慢地消失。也失去了洞房花烛夜神秘的色彩,也失去了古代洞房花烛夜那种激动。古时候有洞房盲这个词,现在呢?呵!年轻人到处都是洞房老手、高手。无论男人还是女人。这也许就是我们时代的婚恋特色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