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竹简本《老子》

(2016-11-11 15:55:48)
标签:

星座

文化

周易

分类: [山]內丹外丹服食武術
http://s1/mw690/001obmF0zy76kJfpuw0c0&690

  《道德经》的传承,我们一直以唐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本为准,但实际与众多的经典传承一样,在人为传承中已经出现了太多的错讹,这点我们不能不承认……更不能指“曰”为“日”,“鸟生鱼汤”的不明就里的骗自己。

  以下为竹简本《老子》,大家可以从中多多体悟。

 

  第一章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伪弃虑,民复稚子.三言以为使不足,或令之,或乎豆:见索保仆,少私须欲 


  [辨析] 

  本章相当于今本19章,帛书88章. 与今本,帛书比,只有两句相同,其它9句含义不同,甚至大异.再没有那个章更能够反映帛书,今本[老子]对古老子的系统改造了:首先:本章在竹简本中居于首章,可见老聃非常重视与强调此问题. 其次:"绝智弃辩"与"绝圣弃智"、"绝伪弃虑"、"绝仁弃义"不同. 其三:"见索"不同于"见素","保仆"不同于"保朴". 其四:"以为使"不同于"以为文". 



  第二章 


  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厌.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辨析] : 

  此章叙说谦下与置己之利益于民之利益之后的道理。帛书、今本的文字修饰改造很大:将自然的"下之","民上","民前",变成了有目的的"善下","欲上民","欲先民",有了权术之嫌.即使如此,恐怕也是曲高和寡. 



  第三章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为足,此恒足矣. (帛书: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辨析]: 

  "可欲":任情纵欲,已不限于食淫声色了。如争名,任性,蛮干,赌气,知错不改,已非"甚欲"可比.其害之大,其祸之剧,殃及国家、民族,远非个人食色之害(当然,此对侯王君王等而言.) 今前有“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之句,此不义之战往往起于任性,争名,使气,功名欲望之"可欲"----放纵自己的欲望,而使母马也不得安生,何况于人. 此处文字不同,可见简本,帛书,今本成书年代的不同. 



  第四章 


  以道佐人主,不欲以兵强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 



  第五章 


  长古之善为士者,必隐弱玄达,深不可识,是以为之容:豫乎,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严乎,其若客;焕呵,其若释;屯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孰能浊之以束者?将徐清;孰能庀(bi)之以往者?将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辨析]: 今本15章,帛书84章。 

  此章直承上章"以道佐人主者"而来。佐人主者不该以兵强天下,但总须做事----要善于做事做人,必须善于运用远古的经验教训去做事:慎之又慎,稳而又稳,恭敬严肃,敦厚朴实,心胸开阔,绝不急躁进,遽进,此即本章之主旨. 



  第六、七、八章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是以圣人亡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临事之纪,誓终如始,此无败事矣.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人之所过.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辨析] 

  与帛书今本相比,此章最大的区别是“亡为”和“亡执”。此"亡",非死亡,灭亡,而是躲避,隐蔽之意义.说文:亡,逃也.段玉裁云:要领会亡的意思,是绕道而行,躲于隐蔽之处.古书多有“亡去”之句,即出亡在外,躲起来了. 另外,"远之"而非"失之", 这里"圣人"是指圣君,侯王等而言,他们的"为"一般不要亲自出面,隐蔽一些,以便发挥和调动群下的才智.若相反,国君亲自出面,大说特说,谁还敢说什幺?投其所好者就会大行其是. 此即"亡为"和后来的"无为"的由来. 所谓“执”是指主张,意见,非指权柄,权柄岂能不执? "执之者"是说固执己见的侯王只能使佐人事者成为装饰,或者干脆另谋他就. 



  第九章 


  道恒亡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将镇之以忘名之朴.夫亦将知足,知足以束,万物将自定. 



  第十章 


  为亡为,事亡事,味亡味,大小之.多惕必多难,是以圣人尤难之,故终无难. 



  第十一、十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此其不善已.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 



  第十三章 


  道恒无名,仆唯栖,天地弗敢臣.侯王如守之,万物将自宾. 



  第十四章 


  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安.始折有名,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于江海. 



  第十五章 


  有状混成,先天地生. 夺穆,独立,不垓,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国中有四大安,王居其一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十六章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帛书: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与?虚而不淈,踵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第十七章 


  至虚,恒也;守中,笃也.万物方作,居以待复;万物员员,各复其槿. 


  [辨析] 

  此章在今本16章前半,帛书85章. 帛书、今本后增加50多字,发展甚多. 且将"守中"改为"守静".即侯王应该以清静为本,绝不妄作,宽容大度,公正无私.简本则只强调"虚无,守中,静待静观",这可反映了思想认识上的进程, 而且反映了时代的差异. 由"守中"到"守静"正如"绝智弃辩"到"绝仁弃义",由"亡为"、"亡名"到"无为"、"无名"一样,均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第十八章、十九章 


  其安也,易持也. 其未兆,易侮也. 其脆也,易判也. 其几也,易剪也.为之于其亡有也,补之于其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第二十章 


  智之者弗言,言之者弗智.闭其兑,塞其门,和其光,挫其锐,同其尘,解其纷,时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第二十一章 


  以正之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畔;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事而民自富;我亡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第二十二章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蛹蝎虫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扣,骨弱筋柔而提固.未知牝牡之合然怒,精之至也;终日乎而不忧,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是谓不道. 



  第二十三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丧身)孰病?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辨析] 

  此章在今本44章,帛书1章. 本章的编排比帛书和今本更合理.上章最后谈"益生曰祥",前面又多涉及修身养性,益身养命的问题,此章转而谈看轻名利,财货"以可长久",符合思路进程和思维逻辑.此章进行重身、轻名、轻货之教. 



  第二十四章 


  反也者,道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亡. 



  第二十五章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群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能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述身退,天之道也. [注释] "述":表明 



  第二十六章 


  给(ji)人事天莫若穑(se),是以早备,早备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恒,莫知其恒,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槿,固氐,长生久视之道. 



  第二十七章 


  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也,无为则无不为." 



  第二十八章 绝学无忧 



  第二十九章 


  唯与呵,相去几何?美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亦不可不畏. 



  第三十章 


  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亡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 



  第三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行于其中;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悖,痍道如类,进道如退." 



  第三十二章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亡隅,大器慢成,大音祗声.天象亡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三十三章 


  闭其门,塞其兑,终身不危. 启其兑,赛其事,终身不救. 



  第三十四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盅,其用不穷。大巧若拙,大成若诎,大直若屈. [注释]1."盅":细小有限。2."弊":弊端 3.诎--言语迟钝。 



  第三十五章 


  趮胜苍,青胜燃,清靖为天下定. [帛书:趮:zao疾速运动)胜寒,静胜炅(jiong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第三十六章 


  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顿.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舍;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第三十七章 


  太上下智. 佑之其即,亲誉之其即,畏之其即. 侮之. 信不足,安有不信.犹乎,其贵信也. 成事述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 故大道废,安有仁义;智快出,安有大伪;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乱,安有正臣. 



  第三十八章 


  势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坪太. 


  [辨析] 

  一字之差! 帛书、今本此章首句"执大象",有人说是"执守大象". 帛书、今本作"执",是由于古字形相近而误. 由于先秦无"势"字,(上"土+八+土"+下"丸")即"势"也. 只要谁掌握了盛大的权势声势,谁就是伟大的强大的. 天下自然会归顺. 归顺不受伤害,皆大欢喜,大地就会平坦(坪)、安定、通泰。为什幺说大地平坦安定呢?简文为"坪",非帛书和今本的"平",而且简文的"坪"字,是平在上,土在下,望文思义,大地平坦是也. 法、术、势中势的倡导者,一直认定为[慎到],但追溯其源,[老聃]实其祖也 ! 



  第三十九章 


  乐与饵,过客止. 古道之出言,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而不可既(尽也)也. 



  第四十章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铦(xian)袭为上.弗美也.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人,不可得志于天下.故吉事尚左,丧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故杀人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居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五显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