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赏析隆德马社火

(2014-02-06 11:39:00)
标签:

赏析

隆德马社火

高台

八蛮献宝

文化

分类: 评论

赏析隆德“马社火”

火仲舫

http://s7/mw690/001objLAgy6Gn5cynrgc6&690

宁夏隆德县位于六盘山西麓,民俗文化十分丰厚,不仅民间书法、绘画享誉国内外,而且剪纸、雕塑和马社火成为文化品牌,后者还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德县先后成为“中国农民画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和“全国书法之乡”。

在上述民俗文化艺术形式中,马社火造型美观,场面热闹,形式别致,独具魅力。

隆德县的马社火活动已经延续了百余年,已经有了三代传承人。自80年代初农家妇女王玉秀的一幅《马社火》的农民画在全国农民画展赛中获得一等大奖,进而被国家文物馆收藏,进面在挪威、瑞典、瑞士等展出后,加上靳守恭、靳守诚、张雪梅等人的绘画在全国叫响,隆德的农民画渐次上了档次,“马社火”也被介绍到海内外。从此,这种民间民俗艺术便经久不衰,并且与时俱进,不断发扬传承。

马社火最初是以马为主的艺术造型,演员是骑在马(骡、驴)背上完成表演,向观众展示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单独的“马社火”满足不了欣赏水平日益提高的观众要求,这种“马背艺术”便渐次扩大为高台、狮子、旱船、腰鼓、舞龙、秧歌等。拖拉机、汽车、三轮车也渐次加入到社火队伍当中,代替了马和其他牲畜。当然,马社火仍然是最为壮观的。

马社火与舞台艺术最大的区别在于,演员一般没有台词,更没有唱腔,只是在牲畜背上完成简单的艺术造型。然而,它的难度却在于适应能力和耐力。马社火要求演员具有驾驭牲畜的素质和在马背上表演展示的技巧和气质。高台艺术对于演员的要求则更加严苛,要求扮演者身材轻盈,动作灵敏,最重要的是要有在高空坚持的耐力。

隆德县奠安、山河、温堡、沙塘、城关的一些农村,都是高台马社火的重要传承基地。他们最早最原始的表演节目是《八蛮献宝》是根据隋文帝招降西突厥、东突厥等8位藩王的历史典故改编而成的社火形式。每年正月初九,好多社火头儿组织本村社火爱好者装扮成古代8位藩王的模样,向当地坊神和先祖进献各类宝物,也向乡亲们祝贺新年,表示吉祥。8位演员根据各人形象记载,化装成戏剧人物,穿上表示身份的剧服装有的打着红花脸,耳挎张口髯;有的化成绿花面,戴着黑满须;有的头戴荆冠、雉尾飘逸;有的官衣风帽,道貌岸然;有的扎靠(铠甲)掩蟒(袍)、靠旗飘拂。他们骑上马、骡,再由位后生在仪程官的带领下,随着点子行走挨家挨户拜年祈福,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仪程官所到一处,便挥动羽扇说仪程道吉祥:

 正月初九喜盈门/马队社火到你村/八王献宝道吉祥/今生今世永安康!

 走了一家又一户/一家更比一家富/马队踩出致富路/明年修起三层楼!

高台社火可是非同寻常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艺人将原来供人抬的供桌改建现代运输工具上,在卡车或拖拉机车厢内做一大圆盘,装上滚珠、齿轮,竖装一铁棍做芯,焊一个圆盘,利用力学原理,拨圆盘使铁芯旋转升降。把扮成戏剧人物的小孩分别固定在上面,再根据剧情,使用道具表演,给人以真实、奇巧、玄妙之感。表演时人随动,在行进中,人在机车上拨动转轮,整个高台便旋转起来,这时各种人物造型翩翩飞舞,频频灵动,令观赏目不暇接高台马社火多为戏曲场面,内容多为《盗仙草》《西游记》《关羽千里走单骑》《保驾二皇嫂》《三战吕布》《桃园结义》《白蛇传》等,总体上扬善抑恶、祝愿吉祥。
    笔者曾经观赏过奠安的高台社火,在车厢内安装了一个大的圆盘,焊接有三根钢筋,顶端装有三个支点,三个孩童装扮成许仙、白娘子和青妹三个戏剧人物,被用结实的带子固定在支点上。齿轮带动圆盘转动时,青妹执剑追杀许仙,许仙挥舞水袖逃跑,白娘子又在追赶,试图拉住青妹,三个人形成了追赶之势,看了让人忍俊不禁,大开眼界。还有一个造型是《孙悟空盗》,将10岁左右的男孩儿装扮成孙悟空安置在高台上,一小照样10岁左右的女孩化妆成铁扇公主,手持一副巨大的扇子(特制道具)挥向孙悟空,不料孙悟空却来个“空中筋斗”,翻落在铁扇上,惊险刺激。没有平时精心训练和良好的功夫以及心理素质,是很难完成的。

高台也是因角色而装置的,有固定的,也有能上下起落、左右旋转的,每个高台最少2人,多则10余人,最高有8层。
    

隆德县委政府和文化部门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利用,每年正月间都要组织马社火展演,也核拨经费给予资助。曾经有过10多支社火队近千人的高台马社火表演,固原撤地设市期间,还组织了十分壮观的高台马社火进城表演,给山城人民奉献了一系列的文化大餐,颇受好评

 

火仲舫,笔名钟声。中国作协会员、宁夏作协副主席,宁夏固原市文联原主席兼《六盘山》杂志主编,六盘山民俗文化发展促进会主席。创作有长篇小说《花旦》《土堡风云》《柳毅传奇》《浪子吟》等。出版有散文集《西吉风景线》《飞翔的情绪》,剧本集《凤凰泉》《黄土情》等,创作的秦腔电视小品《三姊妹》剧获第二届“中国人口文化奖”。三卷本长篇小说《花旦》获第三届海内外华语文学“最佳影视小说奖”。其创作业绩收录于《世界名人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