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The Doors(大门乐队)

(2008-10-13 14:51:09)
标签:

音乐

艺术

文化

休闲

电影

杂谈

分类: 音乐图文

The <wbr>Doors(大门乐队)The <wbr>Doors(大门乐队)

The Doors

 

The Doors(大门乐队)被称为开启知觉之门的迷幻诗。

 

上个世纪60年代的摇滚乐坛是迷幻摇滚(Psychedelic Rock)乐的天下,当时整个世界正进行着一场因反战而起的嬉皮运动,不满社会现状的嬉皮士们奇装异服、蓄长发、群居、靠摇滚乐和大麻来维持他们“爱与和平”的信仰。在当时的迷幻音乐重地美国加州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诞生了一个摇滚乐史上最重要的迷幻摇滚乐队——“大门”(the Doors)。

 

                                        The <wbr>Doors(大门乐队)“大门”乐队注定了他们音乐与生俱来的感性与迷幻,乐队区别于其他摇滚乐队的显著诗意特征缘自乐队的主唱,一位穿紧身皮衣裤的性感诗人——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

 

     都说“大门”乐队是莫里森一个人的乐队,因为整个乐队的辉煌极大仰赖于吉姆·莫里森个人非凡的诗歌才华,在我则更愿意相信,“大门”作为拥有相似天性的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是莫里森无与伦比的诗歌与吟唱让“大门”的音乐有了不朽的灵魂,而“大门”的音乐则赋予莫里森诗歌以永恒的生命。

 

              吉姆·莫里森

 

 The <wbr>Doors(大门乐队)

当天才诗人遭遇布鲁斯摇滚

  吉姆·莫里森原名詹姆斯·道格拉斯·莫里森(James Douglas Morrison),1943年12月8日出生于美国弗罗里达州的墨尔本市,他的海军上将父亲让·莫里森在很小的时候就忍受着聚少离多、颠沛流离的家庭生活,“家”的荒谬带给他异常的叛逆与敏感。在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之前,莫里森曾就读于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在那儿他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他的母亲为此拒绝支付他在UCLA的学费等一切费用)毅然转入了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电影学院。                                             

                                                                                 吉姆·莫里森

  在电影学院,满脑子神学、潜意识和剧本的莫里森遇到了与自己音乐口味一致的天才作曲和键盘手雷·曼扎莱克(Ray Manzarek)以及来自“迷幻徘徊者”(Psychedelic Rangers)乐队的吉他手博比·克里格(Bobby Krieger)和鼓手约翰·登斯莫尔(John Densmore)。键盘手雷·曼扎莱克十分欣赏莫里森的演唱和他自己创作的才华横溢的诗句,从而邀请莫里森加入到乐队中来。1965年,这4个沉醉于芝加哥布鲁斯音乐和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伯格“垮掉的一代”的狂语中的年轻人成立了日后在摇滚乐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大门”乐队。

 

The <wbr>Doors(大门乐队)

The Doors


1966年伊始,莫里森为乐队取了名字,关于乐队的组织看起来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消息灵通之士说它源于威廉姆”布雷克斯(WilliamBlakes)的诗:《门:打开,关上》(The Doors:Open and Closed)中的一节“有些事情被人所知,有些事情不被入所知,在于门的开闭之间。”然而另一些人则宣称,这个乐队的名字来源于阿尔多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门的定义》(The Doors of Perception)诗中的一段,其中写道:“所有在路上的化学门都贴上了麻醉药的标签。”

 

1967年,“大门”在Elektra公司发行了他们的第1张专辑,也是摇滚史上少有的经典处子之作《大门》(the Doors)。他们专辑中最为频繁播放的《点燃我的火》(Light my fire),狂飙至美国《公告牌》热门单曲榜冠军,他们的首支单曲《突破》、具有东方色彩的《水晶船》和长达11分35秒的描述莫里森自己梦境的《结局》(The End)都十分经典。这张专辑无疑开启了乐队的成功之门,有些作品还预示着他们短暂的乐队生命。

 

The <wbr>Doors(大门乐队)

LSD:麦角酸酰二乙酸的简称。原名LSD-25(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后来在口语中通常被称为“Acid”。1943年由瑞士人阿尔伯特·霍夫曼(Albert Hofmann)发明,本来是要用做治疗一种中世纪流传于欧洲的怪病,但在霍夫曼无意间试用后,他却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迷幻之旅”(Acid Trip)。这是那个迷幻时代最为流行的一种迷幻药品,在给予那些摇滚乐天才们以快感、灵感和所谓信仰的同时,也收回他们的激情与生命,吉姆·莫里森也不能幸免。在当时的嬉皮运动圣地——威尼斯海滩,他生平第一次吸食了大麻与安非他命,从此越发的显示出自己的极端、反叛、疯癫、神经质和抑郁。

 

1971年7月3日凌晨,Jim Morrison(吉姆.莫里森)在洗澡时死于心脏病突发,年仅27岁。Jim Morrison(吉姆.莫里森)曾说:“人们惧怕痛苦甚于惧怕死亡。很奇怪他们会害怕死亡。较之死亡,生命的伤痛更深。而一旦死亡到来,痛苦也就随之结束。我猜想,它就像是一个朋友死神的确像一个朋友那样带走了他,一切终于结束。

 

在夜的黑暗和昼的明亮之间,他选择了内心世界的永恒”,只留下我们长久饱尝对他思念的泪水。

 

他被葬在巴黎的皮尔拉兹公墓,这里也安息着奥斯卡、卓别林以及巴尔扎克。在以后的日子里,他的墓地成为新一代摇滚心中的圣地,他们热爱他,崇拜他。六十年代的摇滚乐坛的许多方面,莫里森都被界定为一个标准、一个偶像。

 The <wbr>Doors(大门乐队)

作为一个诗人,吉姆·莫里森发表过不少诗集,而作为电影学校毕业的学生他却没有拍出过一部像样的电影;作为乐队的灵魂,莫里森带领乐队创造了无数的辉煌,而作为一个摇滚巨星,他却早早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让无数人为之遗憾。不知道他是否实现了他的理想,不知道他是否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不知道他还能有多少才华可以释放,也许只有在他那迷幻的吟唱里才能感知。


1991年,由奥立佛. 斯通(Oliver Stone)执导的电影《门》重新激起了人们对门乐队曾经有过的魅力以及它卓越的组织者的兴趣。其中瓦尔.克尔讷(Val Kilner)扮演了莫里森,这部电影是对摇滚史上最为夸张的一位艺术表演家一次夸张的描绘。(摘自《摇滚先锋》译者:邓兴军)

 

 

以下是大门最经典的代表作: 

 

Light my fire(点燃我的火)

 

You know that it would be untrue
You know that I would be a liar
If I was to say to you
Girl, we couldn't get much higher
Come on baby,
light my fire
Come on baby, light my fire
Try to set the night on fire

The time to hesitate is through
No time to wallow in the mire
Try now we can only lose
And our love become a funeral pyre
Come on baby, light my fire
Come on baby, light my fire
Try to set the night on fire

 

歌词翻译:

你知道那可能不是真
你知道也許是我撒謊
如果我對你說
女孩,我們無法達到更高潮
來吧!寶貝,點燃我火焰
來吧!寶貝,點燃我火焰
努力讓夜晚燃燒起來

猶豫不決時間已過
沒時間在泥沼中打滾
試試看,否則我們一定失敗
我倆愛將成為火葬材堆
來吧!寶貝,點燃我火焰
來吧!寶貝,點燃我火焰
努力讓夜晚燃燒起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珍惜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