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一隅板塘铺
板塘,偏于湘潭一隅,距离建设路口5KM。从建设路口到板塘要翻越5座起伏的陡坡,感觉很遥远和闭塞。当时的河东大道叫长潭公路,两边尽是山坡和农田,仅红旗农场和疗养院这段有几幢房屋。上世纪70年代后,道路两边的企事业单位才逐渐多了起来。上世纪90年代末期,河东大道拓宽,把几个陡坡削平拉直,交通才变得如今这么平坦通畅,板塘也与市区容为一体,再也看不到两个地域板块的痕迹。
从前,从市区到板塘,有一条从三角坪沿湘江顺流,经宝塔岭到五里堆。很多人误把板塘和五里堆混为一谈,其实五里堆仅指板塘铺地处铁路桥那块地域,湘江黄金水道在此设有千年古码头,与湘潭老县城隔河相望,两岸住民靠摆渡来往。据史料记载,1949年8月,南下工作团的100多人由杨第甫带队,从株洲坐火车到五里堆,然后坐小筏子过河抵达湘潭县城,从此湘潭和平解放。湘潭铁桥建成后,当时板塘的居民除乘坐5路公交汽车外,也可乘坐火车从板塘铺过河抵达湘潭站,票价为0.20元。随着火车的提速,慢车基本取消,板塘铺站改为湘潭东站,成为了单一的货运车站。
上世纪80年代前,板塘铺作为城乡结合部,乡土气息仍很浓厚,板塘公社的田地与集镇的商铺犬牙交错,大街上农民推着的土车子发出的唧唧声不绝于耳。春江水暖时,油菜花飘散出的特有香味弥漫在街巷中,厂矿家属区里一床床棉被晾晒在久违的阳光下,几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仔在悠闲地觅食。不远处不时传来“锵刀磨剪”和“修套鞋皮鞋修伞”的吆喝声。
几个老头老太慵懒地靠在小木椅上眯着眼享受着温暖,街边的妇女撩开棉袄袒露着半边乳房给怀中的细毛毛喂奶。生命便在这样的交替中繁衍,板塘也在一代一代人的成长中发生蜕变。
板塘的“女儿国”
提起板塘,不得不提湘纺。湘纺原叫湘潭棉纺织厂,兴建于1951年,当时国家中纺部和中南区相中了这块水道、国道、铁道在此交融的宝地。几千人的建设大军经过两年的日夜奋战,终于1954年投产。1956年始,公私合营后的上海南华厂、上海光新厂合并迁来板塘铺。
1958年,两厂与湘潭棉纺织厂合并而成为湘潭纺织印染厂。湘纺由此成为集纺纱、织布、印染于一体的大型综合纺织企业,也是湖南省最大的纺织企业,湘潭的六大厂矿之一,员工逾万,号称“十里纺城
”。 原上海那几位民族资本家的资产,经清产核资后国家按年息五厘发给定息,一直发到1966年定息年限期满,资产由此全归国家所有。1998年,湘纺由于历史包袱沉重及受市场因素影响,企业严重亏损导致破产,万余员工从此失去铁饭碗而走上自谋职业的艰辛之路。
湘纺曾经是有名的“女儿国”,80%是女工,实行三班倒作业。细纱车间劳动强度最大,上班时全靠一双脚巡回,一双手打结,一个班要行走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艰苦环境磨练人,细纱挡车工中涌现出了像刘玉娥、周小娅这样的能人和才女。刘玉娥曾经创造了全国细纱看锭最高纪录,后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她先后担任中共湖南省委常委、湖南省总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第九届副主席等要职。周小娅则成为省作协会员,叱咤湘潭文坛的女作家,只是现如今销声匿迹,不知躲到哪儿著书立说去了。
女工成就了湘纺,湘纺造就了纱厂街,甚至纱厂街后来成为板塘铺的代名词。相比湘潭六大厂矿配套的商业设施,纱厂街的生活配套设施最为完善,也许是因为板塘偏于一隅,亦或是后来板塘又兴建了很多中型企业,如省玻璃厂、省轻机厂、湘钢耐火材料厂、市汽修厂的缘故,纱厂街后演变成为商业区,由纱厂正街、直街、横街等组成,涵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五脏俱全。当时的纱厂贸易商店是板塘最大的综合商店,“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也成为当时商业经营的宗旨。一直延续到改革开发,随着国营板塘百货大楼、板塘集市贸易菜场、板塘布市的相继开业,板塘的商业格局及服务功能更具完备。
时髦的纱厂街
旧时的纱厂街是时髦的,几千风华正茂的纱妹妹走在路上就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加上板塘铺上海人多,那些从上海两家纺织厂迁徙过来的员工及后代们操着软糯的吴侬软语,将大城市的时尚之风引入湘潭。记得纱厂宿舍有位陈裁缝,是湘纺的第二代上海人,腿瘸了,却秉承着上海人的精明和考究。但凡上海时髦的服装款式,他都能及时引进并娴熟制作出来,且做工精致,款式新颖。那个年代,人们身上的衣服都是在裁缝铺做,但一般的裁缝铺制作的衣服无法满足时尚功能,住在下摄司的我都跑到板塘的陈裁缝那儿“私人定制”。
湘纺二代中的还涌出不少杰出人才,佼佼者当属毛焰,被厂俱乐部画广告宣传画的父亲从小培养,后考上中央美院,现如今成为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肖像画家之一。2007年,他的一幅肖像画被拍卖出一千万元,他也从此跨入“千万级画家”行列。湘纺家属区很大,由球坪村、新建村、社建村、文建村、学卫村、河边村、厂内村、厂外村、云盘村、文革村、自建村、学坪村等村组成。南边与晏家塘相邻,北边则延伸至冯家浸后山,我多次在里面迷失方向。板塘最热闹的地方当属湘纺工人文化宫,在整个板塘它属文化娱乐中心。它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整个建筑彰显出那个时代的特质,屋顶的五星徽标、墙面的浮雕文字、扇形的阶梯、拱形的售票窗口,有人说这融合了俄式建筑风格。文化宫每周都会定期放电影,每当上映新片,前坪广场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一票难求。
目前,因十里纺城破产清算,已风光不再。最热闹的湘纺工人文化宫也变成铁将军把门,晚间,入口处诺大的户外电视机每于晚间定点播放着央视新闻联播,以及湘纺大妈的广场舞等,方显文化宫的存在.......
谈爱桥的由来
谈爱桥旧时是板塘铺一道亮丽的风景,该桥是跨越湘黔铁路上的一座公路桥,为了不让铁路将长潭公路截断而修建的。那时长潭公路一直延伸到湘潭市三中这儿,向东连通岳塘下摄司,向西经三角坪到河边坐轮渡到河西。谈爱桥原叫潭晏桥,“晏”原指晏家塘。因湘纺有好几千纱妹妹,吸引了大批湘钢、湘机的年轻满哥,另那个年代国道上车辆稀少,夜晚的桥上更难觅汽车的踪迹,加上潭晏桥周边空旷,微风轻抚,便成为谈情说爱的绝佳场所。每到夜晚,潭晏桥上谈情说爱的情侣成双成对,相依相偎。或遥望璀璨星空,或温情喃喃私语,将浪漫宣泄到了极致。因“晏”的湘潭发音与“爱”十分接近,潭晏桥被演变成谈爱桥,同时也成为湘潭最具浪漫色彩的地名。
渐渐消失的老板塘
早几天我再次来到板塘,街面上那种久违了的喧闹和嘈杂仍深深感染着我,光鲜靓丽的幢幢新楼拔地而起,肯德基和咖啡馆里人影绰绰,我惊叹板塘近年来的巨变。但板塘给我的印象永远是拥挤、嘈杂、狭窄。来往的大型货车、小车、摩托车、市内公交车停靠站、城际长途车停靠站,沿街商业店铺和乱摆的摊点,全部裹挟在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区域里,就像一个乱糟糟的县镇。
近十几年间,为解决板塘交通拥堵,曾经两次拓宽道路,拆掉老屋,架设了过街人行天桥,但板塘的商业格局几百上千年都未曾改变,古时的商铺夹在古驿道两边,现如今则夹在国道两旁,城市规划未脱窠臼,以至于很多离开板塘几十年的朋友重返故里,说仍能闭着眼睛寻找到过去的老屋,旧貌依然。
走进湘纺,曾经热气腾腾的厂区却变得那般宁静和悠闲,家属区里上百幢住宅楼也显得破旧和颓废,只有那幢俱乐部的老建筑经过六十年岁月的洗练,如今在翠柏和水杉的映衬下仍旧显得厚重和肃穆,让人肃然起敬。当我看到老家属楼墙壁脱落的水泥块,看到那电线杆上杂乱成团的电线以及夜幕下窄窄楼道灯投下的斑驳光影时,便感叹不已。时代在高速发展,社会在转型变革,一代代产业工人曾经在这块热土上奉献出青春和热血,为共和国的强大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历史永远不会磨灭,所有这一切都将成为一个时代集体记忆的遗存。
除了湘纺、湘玻等国企的消失,板塘一些传统的美味小吃也已经难觅了。记得原先有家卖猪血汤的小店,曾经是板塘的一道风景,店堂的陈设朴素到有些简陋,可窄窄的铺面常常容不下络绎不绝的食客。
普通的猪血能成为美味,关键是用料考究,其猪血必选凌晨刚屠宰的新鲜猪血,入锅前先切成小薄片,猪血在沸水中刚煮熟过心便起锅入碗,时间把握得恰到好处。配碗也很讲究,佐料中有酸菜、香葱及油盐酱醋等,先舀一瓢香浓的热汤头将作料入味,讲究的食客再撒上小撮芹菜叶、下数滴麻油。端上桌热气腾腾,香味扑鼻。一勺入口,醇正鲜香、嫩滑爽口;一碗下肚,酣畅淋漓、三春不忘。
现如今,老传统的风味小吃已被肯德基和高价离谱的早餐代替,青砖灰瓦也被水泥瓷砖所湮没,老街和传统慢慢成为了一种稀有资源和一种久违的温暖。人们回味的不仅仅是记忆中的美味,更多的是那种人人皆可享用的平等。
每一个城市都蕴藏着自己的故事,这些抹不去的故事情节则会唤醒人们关于这个城市过往的无数记忆。这种记忆并不停留于我们是否记得它的模样,而在于它作为一种人生的印记驻留在脑海里,对于活着的人而言,拥有记忆与拥有财富同样重要。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记忆的重要性,但正是因为有了记忆才能使人感受到生命的厚重。
优雅转身板塘铺
自92年起,笔者迁居板塘。自此,板塘的人、事、景陪伴了我24年有余。目前,在精美湘潭的引领下,板塘
即将拥有城际铁路,那座满载恋情的谈爱桥也将拓宽,大大小小的棚户区正在改造。忆旧是情感的抒发,憧憬是未来的期许!但被遗忘的老板塘味道和渐行渐远的老街景,或许只有老板塘人才能回味!随着湘潭市政府“精美湘潭”两年行动计划的全面启动,老街将以新面貌展现在湘潭人面前,3000余户居民也开始陆续搬离这里。
古老的板塘,将焕发青春且更加年轻。再过些时日,从板摄路口到板竹路口,将建起高架桥,有些区域已经开始动工,挖掘机和废墟,预示着这片区域的重生。(本文部分文字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留言为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