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峰寺,在半山亭处,原来建有凉亭,专人烧茶水在凉亭供口渴的过客们喝。现在这凉亭因重建也拆了,暂时还看不出日后将凉亭放在新建的哪个位置。天下名山多寺庙,古来如此,有寺有庙定有好水,这儿也不例外,只是发现在九峰山顶,有点怪异。
九峰寺,寺庙不大,但庙中有庙,2014年重建。相传清同治年间,家住巴江永安桥瑞荫堂的王金堂,跟随清朝名将左宗棠,收复新疆,路过甘肃,教以突围之计,王喜悦忙问,女子尊姓大名,何方人氏?白衣女子回答:我姓何,与你老家是对门对户的邻居。王惊醒方知是梦。次晨王按梦情,仔细推敲,很觉战术有理,便重整旗鼓,奋力突围,果终胜利。后来皇上封王金堂为“振威将军”。王载凯回乡,念其白衣女子指引之德,遍访梓里,无何姓之人,后经人提醒,只有九峰山,有何祖仙姑菩萨。王便诚登庙前,躬身祈祷,瞌头问卦:“如系尊神指点,许以扩建庙宇”,卦示“凉州之困,乃吾之小计。(尔若虔诚建庙),小庙当存。”王金随即动手筹建,并晓以四乡信士乐捐,择吉日开工,凿石动土,麻石为壁,一栋一横,石门石柱,庄严静肃,隆盖在小庙之上,此为“庙中有庙”之由来。大庙落成后,殿门上方用汉白玉镶嵌“何仙姑庙”四个金光闪闪大字,落款为同治五年,两边对联为“仙有心而济世,姑无论其何人”。大庙两头,建有山门,殿坪前边,麻石栏杆,殿坪中央,设有铁铸香炉壹座,高超太余,重达吨多,两边上下之路,石砌拾级;殿堂中央,悬挂红绸神帐,精装金佛,仍安小庙,上陈香案,下设拜席,上匾下额,左钟右鼓,抽签问卦,陈设俱全,香烟缈缈,神光普照,有求必应。一派仙风,朝拜信士,络绎不绝。殿门外挂着一副对联,左边是:佛宝殿前有求必应;右边是:仙姑慈悲灵应九峰;顶上的横批是:借日增辉。

站在九峰寺,远处露出云层的群山似岛屿般一簇簇一抹抹的悬浮着,周围的大山像一幅五颜六色的花布;山浪峰涛,层层叠叠。大山黑苍苍没边没沿,刀削斧砍般的崖头顶天立地;起伏的绿色山头,真像一片碧水波涛。庙里的刘主持,给我们介绍着这里的山水、这里的人文、这里的典集。有些,笔者听过,也在上篇博文里记载着,但此次却听到了另一种鲜为人知的关于《马蹄山的传说》。
马蹄山头,像一座大墓似的耸立在眼前,延绵起伏的群山,争先恐后,一路向前延伸着、发展着。据介绍,在很久以前,九峰村北面的山上树木葱茏,花草丰茂,彩蝶纷飞,百鸟吟唱,真乃人间仙境。原因是高高的山上,有一个温泉,终年热气蒸腾,不冷不热,附近的人们时常上山洗浴,不仅可以消暑解乏,而且还能医治百病。
九峰村有一个姓陈的土财主,心眼歹毒,一心想把这个温泉据为己有。先是把山头霸占在自己的名下,不让老百姓去洗浴。后是在四周围上栏杆,连各种牲畜动物也不让去喝水。每天自己泡在温泉里洗来洗去,以求长生不老。这件不仅气坏了附近百姓,也激怒了上天神灵。一天,一匹天马路过此处,正想下去喝水,被陈财主臭骂了一顿。天马一起之下,扬起蹄子,狠劲一创,把姓武的老财蹄进温泉湖底,谁知用力过猛,山头顺着东南方向壑开一个口子,把一泓清水全流了出去,从此这里草木枯死,百鸟飞尽,变成了一座秃山。人们远远看去,山头活生生一个马蹄印。因此,后人就把这座山叫成马蹄山。

听着这个故事,突然发现,幽幽的深谷显得骇人的清静和阴冷。隐若现的雾,让这里的山更像含羞的少女。站在九峰寺前坪一看,真怪,山简直变了样,它们的形状与在平原或半山望上来大不相同,它们变得十分层叠、杂乱,雄伟而奇特。往上仰望,山就是天,天也是山,前后左右尽是山,好像你的鼻子都可随时触到山。

只见远处有一座迷蒙的巨峰突起,周围还有数十座小峰。仔细一看,那巨峰像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那些小峰就像抓耳腮的小猴。瞧瞧,孙悟空正领着它的孩子们向南天门杀去呢。微白的天空下,群山苍黑似铁,庄严、肃穆.红日初升,一座座山峰呈墨蓝色。紧接着,雾霭泛起,乳白的纱把重山间隔起来,只剩下青色的峰尖,真像一幅笔墨清爽、疏密有致的山水画.过了一阵儿,雾又散了,那裸露的岩壁,峭石,被霞光染得赤红,渐渐地又变成古铜色,与绿的树、绿的田互为映衬,显得分外壮美。
此时的雾,改变了九峰山的情调。笔者站在云雾之中,远去尖刀似的小山,水墨画似的挑着几缕乳白色的雾,在雾霭里隐约可见一根细长的线。在九峰山巅上,密匝匝的树林好像扣在绝壁上的一顶巨大的黑毯帽。在上山的路上,路边的岩壁里不时蹦蹿出一簇簇不知名的野花。在这样的山色里体会与走读,让笔者在寂寞里不由得不常作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