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道五里就称堆
邮路十里才一铺
----故事湘潭※周雪阳※湘潭地名----
[序言]《故事湘潭》旨在闲谈湘潭山水,叙聊千古人文,编辑人文图案,撰写花样文章,只道片言只语,无意得失人文,唯语意寸心知。走进湘潭这座红色文化城市,很多地名大家很熟悉。但是,这些地名是怎么得来的呢?它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雨湖区因雨湖而得名,岳塘区因岳塘而得名等,《故事湘潭》自即日起,与大家一起解码湘潭地名,也望有缘人读后,赐教、纠错、还原历史真相。一篇《湘潭地名起南朝,辖两区两市一县》记述了湘潭地名的由来,一篇《围塘造田成岳塘,湘莲贡品产岳塘》叙记了岳塘区名字由来,这篇《驿道五里就称堆,邮路十里才一铺》记述自清代起,衡阳、湘潭、长沙之间的交通状况,尤其是湖南图书馆藏的清代衡阳至长沙交通地图,更能说明湘潭县域与洲府之间的交通状况,俺将其罗列如此,供有缘人品鉴。
驿道,是民国前出入湘潭县城、洲府之间的大道,又称邮路。路宽不过5尺,路面多为砂石,部分铺以条石。因当时交通工具基本上是马车,所以一般设置驿道是五里一堆(墩),十里一铺。
翻开岳塘史书,传说湘潭岳塘河东有三驿道,即东驿道、南驿道、东北驿道。东驿道:自南岸驿东行,经板塘铺、株树铺至清水塘达株洲,通往醴陵。南驿道:自南岸驿南行,经新造铺、下摄司渡湘水达易俗河,通往衡州。东北驿道:自南岸驿往东北行,经板塘铺、团山铺、蒿塘铺、昭峡(霞)铺人暮云司(市),通往长沙。
原湘潭包括株洲,所以,湘潭到长沙古官道十八铺是:源门铺-板杉铺-东冲铺-清安铺-稍岗铺-双牌铺-白关铺-朱田铺-板塘铺-荷塘铺-团山铺-蒿塘铺-响塘铺-龙头铺-西塘铺-大托铺-黑石铺-新开铺-长沙等。
据红网长沙2010年9月17日讯:《省图发现清代交通图
158年前衡阳至长沙怎么走?》介绍:1852年,正值清咸丰二年。当时,作为湖南的首府,长沙与外界的交通状况如何?湖南省图书馆研究馆员沈小丁近日发现的一张清代交通图显示,长沙对外交通已较为发达,其与湘潭、衡阳等地均有水陆交通可至。
新开铺,清朝人也这样叫沈小丁介绍,湖南图书馆藏的清代衡阳至长沙交通地图,原图藏在英国国家档案馆,为纸质,长67厘米,宽39.5厘米。湖南图书馆收藏的是原图的复制品。据专家考证,这张地图绘制时间是1852年。地图标明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南止于衡州府城,北及长沙之北的三叉矶,东起江西界,西止于宁乡县与南岳的连线。“从图上内容看,它已经清晰绘出省城、湘潭县、攸县、茶陵州、浏阳县、衡州府等各城及它们之间的交通道路。”沈小丁特别提到,图上重点标出了长沙至衡州各州县之间的水路交通里程。
记者发现,这张交通图上出现的地名与当下基本一致,其中以衡州府、衡山县、安仁县、攸县、醴陵县、湘潭县为中心,分别记载了6地至其他各地水陆交通里程。而在提及长沙周边所在时,还出现了猴子石、新开铺、金盆岭、妙高峰等如今仍在使用的地名。
长沙到湘潭,水陆里程都是百里。作为当时的省城,长沙的水陆交通已较为发达,此次发现的交通地图则重点介绍了湘潭与长沙的交通情况。沈小丁发现,图中标示的长沙与湘潭之间的水陆历程均为100里。就陆路而言,“湘潭县至善化县治,可以由湘潭县城观湘门过大河东岸。”由此经板塘铺、团山铺、蒿塘铺、昭霞铺、暮云铺、回龙铺、大托铺、黑石铺、新开铺,最后至长沙城南门,这些地点每两个间隔10里。
这张交通地图还显示,湘潭水路至长沙。沿湘江西岸舟行,则由湘潭县城观湘门起,过文昌阁、竹铺港、鹞子岩,以至炭塘子皆湘潭界。再沿湘江下行则到了坪塘,离长沙30里。接着是观音港、见家河口,离长沙15里。渔湾市至溁湾市皆善化县界。
溁湾市对岸即长沙城大西门,该处为往宁乡、益阳、常德驿路,其河边有渡船数10只。令将渡船移15里,在长沙县地界土名三叉矶停泊,以通行人。这里则与长沙城北门相对。沈小丁说,由于当时只有帆船,如果从湘潭出发到长沙约需要花上一天的时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