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湘潭:百年老屋四亩丘 肖家祠堂五雷掌

标签:
情感雪阳居士洛口古镇图片文化 |
分类: 雪阳学士※故事湘潭 |
百年老屋四亩丘 肖家祠堂五雷掌
----乡村有约※雪阳居士※走近湘潭----

上个月写了一篇《三街六巷在洛口,正泰码头见沧桑》博文,但城塘社区一栋有着近两百年历史的老建筑——肖家祠堂,其墙上大量的神秘掌印也同样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和探究之心,上次却因故没有参观,今天因公事再探洛口,故地重游,心情也异常好。驾车沿芙蓉大道,过湘江二桥,过桥往右,直到涓水桥往右,即县城601路公交车终点站,也是易俗河城塘社区老街庙。正泰码头古迹离公交站点只有300M左右的路程。如果您是驾车前往,车可抵达该处。游毕,以《百年老屋四亩丘,肖家祠堂五雷掌》为题补记之。



















黄金明老人说,肖家祠堂所在的位置昔日称为“四亩丘”,据老一辈说是因为当初建祠堂时,祠堂的主建筑占用了整整一丘大田,而这丘田的面积恰好是四亩。在清康乾及其之后,湘江与涓水交汇处的易俗河镇商贸渐兴,全国米市的地位日显,一江一水中樯帆林立,弹丸之地的易俗河则店铺密布、客商如云,在寸土寸金之地建一姓宗祠,可见肖家当时的雄厚财力。









黄金明孩提时看到的这些景象,现在已成了记忆。如今,米市的繁盛早已沉寂无声,昔日气派威仪的肖家祠堂也变卖成为河腊加工厂。







青砖墙上掌印无数。当曾经气派的肖家祠堂结束其作为一个宗族祭祀先祖的特殊使命后,神秘和威仪也相应消散,但由于时间的沉淀,它的历史价值便开始凸显,房屋的建筑材料、格式、雕琢的花草、人物,其间所蕴含的故事,无不引来众多探究的目光。建造肖家祠堂青砖上的无数掌印便是其中之一。


肖家祠堂的主建筑包括门厅,过道,正厅,偏房以及后厅,其主要建筑一律用青砖砌墙,青瓦盖顶。如今,祠堂的一部分已租给他人,办起了河腊加工厂,另一部分则住着何老板全家。





在热心市民的指引下,我来到了肖家祠堂,在何老板居住的高大而空旷的房子里仔细察看。除了一间睡房的墙壁装修时涂上墙漆外,堂屋、厨房、杂屋里昏暗的墙壁上都显现出许多神秘的掌印,这些掌印摩刻在一块块棱角分明的青砖上,有的若隐若现,有的则深入砖内一两分。虽然排列得很不规则,但很明显,这些都不是孩童们的恶作剧,因为其大小与一个成年人的手掌相差无几。





神秘的掌印不但出现在祠堂里面,祠堂外壁上也有不少。从何老板家出来,沿着祠堂外墙,我们边走边寻找,结果发现这里的掌印似乎比室内更多,也更清晰,祠堂靠西的山墙几乎全部是用这种刻有手印的青砖砌起来的。





神异传说让掌印更显神秘。建房的青砖之上为何有如此多的掌印?是建房者的刻意之作还是无意而为?探访当中,当地居民和一些老人讲述的神异传说使这些手印更添了神秘。



同样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范娭毑说,这些掌印代表的是能够镇邪除怪的“五雷掌”。传说“五雷掌”是一种代表着天地正气,关联着金、木、水、土、火五行在内的神奇掌法,也是修道练仙之人必修的一门技艺,而祠堂是一个家族敬奉祖先先灵的地方,“阴气”比较重,因此将“五雷掌”摩刻于祠堂墙壁上,可以很好地起到镇邪避秽的作用。



在“五雷掌”一说之外,从湘潭县文物管理部门退休的易上元老人则给我们讲述了在民间流传甚广的另外一个版本:墙上摩刻掌印其实源于“姜子牙封神 ”的神话传说。商纣末年,姜子牙率众讨伐残暴无道的商纣王,最终推翻了商纣的统治,建立了周朝。事后,姜子牙捧出从昆仑山带来的封神榜开始大肆封神。谁知,封神的这一消息却让姜子牙的夫人马氏知道了,私心极重的马氏也跑来想讨个封。见到马氏,姜子牙就气不打一处来,张口便骂:“你这个瘟神,你跑来干什么?”,并顺手扇了马氏一个耳光,这一耳光让马氏脸上顿时有了一个清晰的掌印。姜子牙气愤之下的骂语,无心之间将“瘟神”封给了马氏,而由于神位有限,最后封来封去,姜子牙自己却成不了神。上天垂怜姜子牙的功绩,便命他监管“瘟神”。于是,后人为避免人、畜遭受瘟疫侵害,便纷纷在家中饲养牲畜的圈栏旁张贴上“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红纸条,而在其它地方,则用手沾上石灰水,在墙上拍打出一个个白色掌印,以取驱邪避瘟之意。为保持手印长久不褪,有人便干脆在烧制砖瓦时把手印摩刻在砖瓦上,烧制后砌进墙里。




















这些对黄金明老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为了生活,老人年轻的时候干过很多工作,这其中就包括制坯烧砖。老人说,一个手艺娴熟高超的砖瓦师傅,所烧制出来的砖瓦有棱有角、表面光滑平展,甚至连沙眼都很少。而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许多新手就无法达到,究其原因,一是制作砖瓦的原材料“熟度”(泥土加水经过不断的揉搓摔打后,可以提高其柔韧性和造型性,这一过程被称为将“生料”变成“熟料”的过程)不够,泥土颗粒之间紧密性差,很容易产生沙眼;二是力度拿捏不准,使制作出来的砖瓦粗坯无法一次成形,从而让有棱有角的砖块变得凸凹不平并无棱无角,青砖上出现手掌印,正是砖瓦制作者为弥补这一缺陷造成的。
















文物及民俗研究人员曾对此进行过关注,他们在一些建筑物裸露的墙体上发现了这种掌印,却并不普遍,经过了解也没有发现有任何特殊的含义。













三街六巷虽然只有些影子了,但从河边的麻石路足可见当时的繁华景象,从何老板(奉女士的爱人)言语中,感受到了这老街在当地人心中的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