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故事:三街六巷在洛口 正泰码头见沧桑

标签:
文化雪阳居士图片旅游洛口古镇 |
分类: 雪阳学士※故事湘潭 |
三街六巷在洛口 正泰码头见沧桑
从朱亭返回湘潭的途中,因一美女家住易俗河,虽然知道107国道湘潭段不好走,但还是绕道而来,当过梅林桥即将进入县城时,却需绕道而进,当抵达目的地后,发现县城的夜景也很美,尤其是从旁人口中听到易俗河原来就是一古镇,名“洛口”。当俺问及周边的街坊时,却直指西北角,并言:三街六巷,江南小镇....但因当时已是2014年11月23日晚上6:30分。此时,俺们无法、也不能近观洛口古城近况,只得择日再亲临现场,还好,今日刚好有事前往,当一睹风彩后,与往昔见闻一起,以《三街六巷在洛口,正泰码头见沧桑》为题以记之。






易俗河老街位于在湘潭县易俗河镇城塘社区,地处湘江、涓水交汇处,东抵湘江,南临涓水,与湘潭市霞城乡隔河相望。易俗河老街,曾有过千余年的辉煌历史,易俗河古称洛口,唐代天宝八年,县治设洛口,因有洛水(今涓水)注入湘江而得名,当时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旧时谷米、木材的集散地和中转站。老街原有“三街”、“六巷”,现保存较好的有正泰码头、过山码头、肖祠巷、仁和街、肖家祠堂。原老街设施齐全,青一色的麻石街道,青一色的河边木质吊脚楼和岸边木质楼,有着浓郁的古代民间建筑文化色彩,为古乡古俗的江南小镇。

什么是洛口?据湘潭地方史专家、历史学家周磊教授讲述,洛口是涓水流入湘江的口子,这就是今天的易俗镇的老街,易俗镇这个名字是源于唐宋时期的乡的名称,这一带当时叫做易俗乡。唐朝时期的湘潭有移风乡和易俗乡。易俗河,也因其流经易俗乡而得名。同大多数傍水而居的江南小镇一样,易俗镇几经更名易址,仍然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水在哪里,城就在哪里。涓水似一位娴静的小家碧玉躲在波澜婉蜓的湘江身后,而洛口如一位羞涩的小伙子远远地观望。

今专程前访“易俗河老街”,并询查老街故事,感受过“它”的历史与今生,终于领略它尘封百年的沧桑。沿着涓水河一路走过,踏着老街人所唤的“麻石路”,触摸着曾经的历史遗迹,看着这一栋栋竹制房屋,让人开始怀想,曾经繁盛一时的易俗河老街当时是何种状景。一位在涓水河边锤钓的阿姨见我们在易俗河老街摄影,指着河堤下说:“到易俗河老街来玩,不来‘正泰码头’等于没来。”涓水岸边这块郭氏正泰码头的石碑把我们引向洛口千年的历史。当时,十几个码头在涓水岸边一字排开,正泰码头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洛口这个地方在今天寂静、清冷的背后,曾经也有着热闹喧哗的昨天。想象着当时正泰码头的车马辐辏、商旅杂沓,洛口沿岸帆樯舣集、挑夫十万,此时的叫卖声,吆喝声,再加上佛面而来的江风,让人如临其境。

在岸上,有一栋复古的青砖建筑吸引了我们,墙体上还有部分没有脱落掉的土黄色墙面。我们打听得知,这就是郭正泰粮行,堪称当时最为壮观的建筑,现在还完整地保存着。从那扇翻旧的红色大门进去,大厅内几位年长的老人坐在一起,有说有笑的闲聊着……让我们体验到,这条老街的热闹非凡仍然存在。“三秦之人待此以饱,六军之众待此以强。”可见当时这条漕运路线的重要性。而漕运的起点刚好就在洛口。过了一段时间,情况发生变化了,泥沙的淤积,洪水的暴涨,涓水水位上升,这个时候就出现了洛口洪水的灾难以及地基的塌陷。这样一来,在这里就出现了很重要的城的塌陷的情况,洛口的古城,就塌陷到今天易俗镇后面的城塘里面去了,所以这个塘以城命名。在塘的旁边,有块比较平的地方,在清朝的时候,曾经在这里发现了很大的遗址,所以王闿运先生就说过,说这个地方必定是洛口古城的所在地。怎么一座城变成了一口塘,这完全是地质灾害造成的。


洛口成为了新的县城,这段时间不长。从天宝八年到唐朝末年,也就是说到公元907年左右,公元10世纪的初期,这里逐渐又被放弃了,寻找了一个新的城市的所在地,这就是到了后面要说到的今天的湘潭城的所在地。易俗镇这个地方,经过千年以后,到1995年湘潭县城又回到了易俗镇,洛口过了一千年以后,重新又成为湘潭县的县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