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读后感

标签:
转载 |
这篇读后感写得真好!我转载到我的博客里了,特告知。
看了前面一些评论,尤其是认为有天赋的孩子应该早学绘画技巧的说法,我的看法是,孩子9岁以前,尤其是6岁以前,画的是内心的感受,鸟居昭美称之为“感觉写实主义”,孩子会随手用任何他能采用的方式来表达,画画也好、捏泥巴也好,用树棍在沙地上画也好,你会发现孩子能够充分发挥创造性来表达感受,最主要的是让孩子自主表达,这才是儿童绘画的主旨,和技巧无关。任何超越这个年龄的绘画技巧的教授,反而阻碍孩子尽情表达。
最近无意中买的两本书,看完之后觉得有必要认真写一下读后感,分享一下我的感想。
http://img36.ddimg.cn/96/17/21005916-1_e.jpg
孩子不能用语言来充分表达,又不能靠书写文字来表达,他们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讲述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所以,孩子的画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的,就是这个意思。更准确地说,孩子的画是“听”了才能够明白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画只有被“听”,他们的绘画行为才有意义。被“听”,被理解了,就有了表达的乐趣。因此,对于孩子的画,作为母亲最重要的态度就是去“听”,去了解,去感受!
听着有些虚,还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接着看。
绘画也会长蛀牙
孩子刚刚开始画点什么的时候,大人就画一些人的脸呀、汽车的形象呀什么的教孩子画,或者孩子一要求,就画出一些物体的形象来给孩子看……这样的经历,大概每个妈妈都曾经有过吧。
孩子一央求“画一个吧”,就画给他看,孩子就笑容满面,非常高兴。
孩子一央求,就画些物体的形象给他们,就如同给孩子吃糖果让他们长蛀牙一样。
看到这个比喻明白自己一直在做的事情从严重性来看有多严重了。
但是,绘画不是要记住形象,而是把自己的想法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用来表现想法的形象不是别人教会的,而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这句话别提有多赞同了,小时候为什么创作画拿着笔干想就是不知道画什么好,因为没有要把想法表现出来的冲动和习惯,而是倒过来在琢磨应该画什么。
教了画形象会有什么后果?
绘画需要以下五种基本能力:动手能力、眼睛的协调能力、语言能力、情感和热情、社会能力。通过绘画, 这五种能力也能够得以进一步地发展。但是,教孩子画形象,会逐渐阻碍这些能力的发展。
听起来还是有些虚,摸不清头脑,再看具体的。
教孩子画形象,最严重的,是语言能力的发展遭到沉重的打击。。。
有这么耸人听闻吗?带着怀疑接着看。。。
语言被称作第二信号系统。像杯子、碗这样的具体事物,即使现在不在眼前,我们也可以通过语言想象它们的样子。因此,当听到“妈妈在做饭”这句话时,我们就会在大脑中想象这一情景,并把它画出来。语言的作用就是让脑海中能够浮现不在眼前的事物。因此,一旦教了形象,孩子就不再依赖作为第二信号系 统的语言,而是按照 成人教授的形象来画画。这样一来,孩子的绘画方式就被改变成否定语言作用,即否定想象能力的绘画方式了。这种通过语言想象,在脑海中重现影像的重要能力不通过训练是无法养成的。反过来讲,绘画也是在训练和提高语言的能力。
这样解释明白多了,确实有道理。
教孩子画形象,就像是过早地给孩子戴上了有色眼镜,孩子因此变得不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说,无法概括自己的想法。
已经教了形象怎么办?
妈妈们应该察觉到自己的失误,如果能尽早留心采用适合孩子年龄的方法,孩子是有可能发生改变的。孩子的画也会渐渐地发生变化。年龄越小的孩子,纠正得越快。
看到这里,我一直惭愧无比的心终于找到了一些提示和方向,也打算继续读下去,看看解决方法是怎样的?
书中有不同年龄小朋友的画作为例子,有习惯按照形象画的,有完全按照自己想法画的,我不认真看说明的画开始真的没法一下子分别出来,只是感觉有些画的真的很Q。(因为对我来说,很多形象已经根深蒂固地理解为事实了)
你是否讨厌孩子弄得很脏?
创造一种新形象,就是改变已有的形象,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破坏已 有的形象, 弄脏已有的形象。艺术的真正本质, 就是以毁坏、弄脏已有形象为基础的。
这种“破坏”、“弄脏”的行为,在幼儿的生活中,是家常便饭。他们的游戏也是以此为中心的。比如,玩沙子、和泥巴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用手拢起沙子,之前平坦的表面就隆起了一座山峰。沙子中加入水,拍成个球,就完全改变了沙子以前的形状。绘画,就是用蜡笔或马克笔把白色的画纸弄脏。把干净的纸弄脏,让纸发生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绘画和和泥巴的游戏是一样的。而且,这样的活动,自己身上、周围环境都会不可避免地被弄脏。手插入沙子里,手上就会沾满沙子;摸一下黏土,就会变得黏兮兮的;如果玩和泥巴,手上、脚上,甚至衣服上都会沾满泥巴。
这个道理尽管明白,不可避免看见弄脏衣服或者其它地方的时候会想法设法降低麻烦(是自己的麻烦,清洗更换打扫)。
与水和沙子相伴成长
沙子(土)和水是小小孩最好的玩具。为什么水和沙子令孩子如此热爱呢?恐怕是因为大地和大海对于所有的生命就像母亲一样,所有的生命都是从水里诞生,扎根于大地而成长。所以,人的幼小生命大概是出于本能,需要沙子和水。人类的文化、文明也都是扎根于大地,发源于水边的。我觉得,孩子的文化活动也与此同出一辙,也是从水边开始的。
作为孩子,用稚嫩的小手就能使之形状发生变化的自然素材——水和沙子是最适合不过的了。
我希望做妈妈的要有意识地带孩子去公园,给他们创造机会去玩水和沙子,这和早中晚的一日三餐同样重要。对于孩 子来说,这种活动是给他们提供精神上的营养。
这点我曾经纳闷过,身边很多小朋友特别喜欢玩沙子和水,为什么年年好像没有表现出来浓厚的兴趣呢?回想一下,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小区没有沙坑,常去公园也没有(除了朝阳公园夏天才开的沙滩),年年没有机会表现出来浓厚的兴趣,二是潜意识里面一定觉得沙子,泥,水弄起来脏了很麻烦,就没有特意带年年去找合适的地方玩,也没有鼓励或者创造条件让年年去玩。
好了,以上是我看完书的第一章,讲给妈妈们的绘画入门讲座里面摘抄下来的对我来说比较重要和触动的地方(感兴趣的朋友自己找来书翻看,会发现自己更感兴趣的地方)。第二章也是我非常关心想看的部分,孩子就是画这样的画长大的。
错误也知道了,重要性也知道了,那究竟怎么做才是对的,已经错的地方怎么改才可行呢?从小自己就是喜欢画画,但是又发展成为典型的那种不是画自己想画的东西(也是想画画不出来),而是在如工匠般画各种形象的人。看了第二章,感觉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到底每个年龄段应该画什么样的东西,应该怎样配合呢?
以下简单摘抄概括一下,书里写得很具体和清楚。
孩子能够出现“涂鸦”的行为,首先要能够以肩做轴心,带动肩和手臂上下左右的运动。当手能够做这样灵活的动作时,孩子才能画出清晰有力的线条。所以,孩子的爬行能力和绘画能力是有关系的。
1岁左右,并不是有了要去绘画的意图,打算采取画画的。绘画不是一种文化活动,而是手运动的结果。那时候孩子的画从点的乱画开始,然后发展到杂乱无章的道道。
1岁两三个月到一岁半,孩子的手开始能够以肘为轴心的左右往返运动。其结果,就像反复的半圆的弧线。 肘到手的距离,就是这段弧线的半径。到了这个时期,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眼睛看着别处,只有手在画着点点,而基本上是眼睛一边看着一边画。
一岁半到两岁,从大的连续圆圈到小的连续圆圈。孩子将近两岁的时候,肩和肘开始能够做流畅的协调运动,以前笨拙的圆圈开始变成较标准流畅的圆形。更进一步的发展使孩子以手腕为轴心做运动,就能够画出比较小的连续圆圈了。这种能力,孩子从一岁十个月左右就开始表现出来。这时候,孩子也开始能够做上下往返的竖线涂鸦,手的功能从手腕向手指发展,工具的抓握方法也变得和大人一样了。尽管出现了小的连续圆圈和上下往返的竖线涂鸦,大的连续圆圈和点状涂鸦还仍然继续,并没有消失。
从这个时期开始,到孩子三岁,家长应该尽量让孩子涂鸦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一岁到两岁绘画要点摘要
不要给孩子很多种颜色,只给他一种他喜欢的颜色。除了粗的马克笔之外,还要给他像蜡笔(蜡质较多较硬的那一种)、铅笔(3B~6B)等其他绘画工具。要给孩子像挂历纸一类的大一些的纸。马克笔可选择水性的,即使弄脏也没关系。
如果教过画形象,应该立即停止教孩子画形象,只是让孩子稍稍看一下就可以了。让孩子立刻回到原本的自由绘画方式。从这个时期开始这样做还来得及。
如果孩子还要缠着家长画画怎么办?书中也解释得很清楚,以前都画现在一下子拒绝一定不好接受,可以以孩子这个阶段画画的方式一起画,比如2岁还是主要画圆圈的时候,那就一起画圆圈吧。因为2岁的小朋友还并没有发展到先计划画什么,再实际去画的阶段,而是先画出来,再解释出来自己画的是什么,可能妈妈问是苹果,爸爸问是球,这也是为什么1~2岁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去“听”画,在适合的时候问问这是什么就足够了。
书中还一直介绍到9岁关于各阶段的特点和注意事项,我就不多写了,随着年年长大在仔细学习,需要找相关信息的买本书仔细看就好了:-)
-----------------------------------------------
最后,再罗嗦两句,为什么罗罗嗦嗦又是摘抄又是感想的,看过书后有些朋友也许会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我被书里的儿童画感动了。前面也提到过,刚开始看实例时,我分不太清楚什么是被形象影响过的话,什么是完全通过观察记忆和想像画的画,看到后面实例越来越多,我终于可以看懂什么是完全自己状态表达感想的画,不管简单还是复杂,真的能读出画画小朋友的心情,是怎样没有束缚快乐着的。
这样自由地不受束缚地发展到6.7岁,7.8岁后,画出来的画就非常有看头了,虽然一样没有受过画画的技巧训练(9岁后才是教授技巧的适合时间)。书中也提到,不是每一个小朋友都会完全遵循画点,画圈,画线的时间表,但是经历会是非常相似的。书是80年代写的,有些观点或者社会现象肯定跟现在有不少区别,但是原理性的东西同样适用在现在。
看书并不是给人批评的机会,而是学习的机会,所以我的看法是,看书能看到一些自己想找到的答案就很满意了,即便书中有自己不完全同意或者对自己没太大意义的篇幅就可以翻阅过去。
很晚了,就写到这吧。希望我的读后感起到引子的作用,吸引大家可以看看作者的原著,并推荐给周围的家长朋友一起看。希望年年这一代孩子能有一颗自由的心,父母能坚持做到多久就做多久(学校教育体制等影响如果改变不了也没必要放弃,先从自己做起吧,能做多少做多少!)